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各方面工作的根本准则,是我们党新时代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和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同志们: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一、关于确定全会议题的考虑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从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同时,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第三,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归结起来,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反映,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 第四,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关于决定稿起草过程 2023年11月,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王沪宁、蔡奇、丁薛祥同志担任副组长,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文件起草工作。12月8日,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在7个多月时间里,文件起草组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反复讨论修改。 在决定稿起草过程中,我们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确定遵循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是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三是抓住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凸显改革引领作用。四是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五是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 这次全会文件起草,把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贯穿全过程。2023年11月27日,党中央发出通知,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议题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和部分干部群众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党中央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就文件主题、框架、重要举措等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为决定稿起草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4年5月7日,决定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听取相关企业和专家学者意见。从反馈情况看,大家一致认为,决定稿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举措务实可行,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充分体现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同时,各方面提出了1911条修改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能吸收尽量吸收,作出221处修改。 在起草工作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修改,形成了提请这次全会审议的决定稿。 三、关于决定稿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决定稿除引言和结束语外,有15个部分,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为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至第十四部分为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改革。第十五部分为第三板块,主要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内容条目通篇排序,开列60条。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摄 决定稿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在内容摆布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决定稿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着眼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着眼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提出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等等。这些举措将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决定稿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部署。围绕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决定稿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部署。提出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决定稿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提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决定稿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第二,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决定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 2024年5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第三,注重全面改革。决定稿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 在民主和法治领域改革方面,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分别作出部署。提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提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健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 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方面,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提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提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第四,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决定稿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围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提出建立健全周边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健全贸易风险防控机制,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深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围绕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出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深化跨军地改革。 第五,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决定稿提出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 希望同志们深刻领会党中央精神,紧紧围绕全会主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和建议,共同把这次全会开好、把决定稿修改好。(《求是》2024/16)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深刻理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新局面。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有许多卡点瓶颈需要破解。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拎衣要拎衣领子,牵牛要牵牛鼻子。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越是艰巨繁重,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越是纷繁复杂,就越要坚持重点突破,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创造更好条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体现了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关系的深刻把握,为我们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指明了前进方向。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处理好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到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再到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全会的一系列部署力度大、举措实、含金量高。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才能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来进行。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涵盖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释放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立足发展新阶段,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夯实战略支撑、注入强劲动力,就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始终把握发展主动权。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实践中,牢牢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打好关键之战,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我们就一定能穿越激流险滩、跨越层峦叠嶂,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新华社评论员) |
8月1日,宁德市召开理论骨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班暨市委宣讲团宣讲动员部署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其发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宣讲工作的重要指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宣讲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学深悟透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宣讲工作要求,结合宁德实际,讲清讲透党的二十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和落实全会精神的基本要求,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宁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把宣讲导向,用好宁德理论“富矿”,创新宣讲方式,注重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提升宣讲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全市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闽东日报记者 陈祎凝) |
宁德文明网7月24日讯(通讯员 余海桢)7月23日,市委组织部召开部机关干部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 会议强调,全市组织部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发挥组织优势、凝聚组织力量,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结合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和深化党纪学习教育,用好用足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三都澳”云课堂等各类载体,抓紧抓实宣传宣讲、集中培训等各项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全面学、系统学、深入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要全方位对标对表全会精神,找准组织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入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重点举措,切实回答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组织工作干什么、怎么干”这个重要问题,努力打造更多具有宁德味、组工味的改革创新成果。 |
7月24日,市委政法委召开委务会(扩大)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回信、贺信精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贯彻意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国璋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紧扣精神要义,坚持学深悟透。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切实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推动全会精神在政法系统落地见效。要紧扣职责使命,坚持履职尽责。要立足新时代政法机关职责使命,结合政法工作会议对全年工作的部署要求,结合平安宁德、法治宁德建设实践,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细化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举措,切实做好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维护安全稳定各项工作。要紧扣战略部署,坚持与时俱进。要认真落实此次《决定》的部署要求以及《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纲要(2023-2027年)》《全面深化政法改革实施纲要(2023-2027年)》等文件精神,找准切入点、着力点,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奋力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宁德。(闽东日报记者 龚键荣) |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 习近平 同志们: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确定全会议题的考虑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从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同时,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第三,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归结起来,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反映,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 第四,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关于决定稿起草过程 2023年11月,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王沪宁、蔡奇、丁薛祥同志担任副组长,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文件起草工作。12月8日,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在7个多月时间里,文件起草组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反复讨论修改。 在决定稿起草过程中,我们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确定遵循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是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三是抓住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凸显改革引领作用。四是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五是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 这次全会文件起草,把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贯穿全过程。2023年11月27日,党中央发出通知,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议题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和部分干部群众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党中央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就文件主题、框架、重要举措等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为决定稿起草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4年5月7日,决定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听取相关企业和专家学者意见。从反馈情况看,大家一致认为,决定稿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举措务实可行,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充分体现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同时,各方面提出了1911条修改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能吸收尽量吸收,作出221处修改。 在起草工作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修改,形成了提请这次全会审议的决定稿。 三、关于决定稿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决定稿除引言和结束语外,有15个部分,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为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至第十四部分为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改革。第十五部分为第三板块,主要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内容条目通篇排序,开列60条。 决定稿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在内容摆布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决定稿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着眼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着眼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提出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等等。这些举措将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决定稿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部署。围绕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决定稿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部署。提出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决定稿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提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决定稿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第二,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决定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 第三,注重全面改革。决定稿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 在民主和法治领域改革方面,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分别作出部署。提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提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健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 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方面,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提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提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第四,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决定稿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围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提出建立健全周边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健全贸易风险防控机制,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深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围绕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出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深化跨军地改革。 第五,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决定稿提出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 希望同志们深刻领会党中央精神,紧紧围绕全会主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和建议,共同把这次全会开好、把决定稿修改好。 |
历史的巨笔,常在关键处落墨;伟大的征途,总在开拓中奋进。 盛夏时节,万物蓬勃。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对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 风雨兼程,大道无垠。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汇聚起亿万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必将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一) 太空再次闪耀中国红!不久前,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探月工程的新高度,背后是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力度。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各方面创新活力,集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力攻坚,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中国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以改革之火点燃创新引擎,科技领域的“中国式浪漫”不断震撼世人:“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万米深海…… 拉长视角,更能读懂改革开放之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 10多年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看广度,2000多个改革方案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等各个领域,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提升;看深度,关键领域改革步入深水区,有效破解重大体制机制问题、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看力度,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看温度,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看开放度,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不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 山河为卷,改革为笔,画出更新更美的图画。全面深化改革,淬炼了发展亮色,彰显了政治本色,提升了治理成色,增添了生态绿色,厚植了为民底色,在中华大地上描绘出“无边光景一时新”的壮阔图景。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光明前景。 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前,埋头奋蹄的铜雕“拓荒牛”充满力量,彰显改革者敢为人先、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雄安新区雄狮公园内,威武大气的石雕“雄安狮”眺望“一带一路”主题广场,展现着新时代中国拥抱世界的博大胸怀。定格时代记忆的两座雕塑,在人们心中激荡起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二) 泉城五月,万物并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在这里举行。“这一次改革,我们将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这场面向基层的座谈会,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释放出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信号。 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引,就没有伟大实践的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精准把握改革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表一系列富有创造性、战略性、指导性的重要论述,实现了改革理论的一系列重大创新和突破。 鲜明提出“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鲜明提出“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鲜明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鲜明提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阐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鲜明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等科学方法,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系统总结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的宝贵经验和重大原则,进一步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这些重要论述,构成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为什么改、为谁改、怎么改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和强大精神力量。 这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主持召开72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和中央深改委会议,议大事、抓要事、谋全局,亲力亲为谋划指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为改革提供了最坚强有力的领导保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上而下形成党领导改革工作体制机制,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克服艰难险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这是“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下决心,很多重大改革是难以出来的”,一位参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的成员如是感慨。攻克险峻之难关,必有非凡之魄力;冲破崔嵬之要隘,必有卓绝之勇毅。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习近平总书记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深化党建领域改革,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面对“和平积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面对“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领新时代中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一系列重大部署和举措既有“破”的魄力,更有“立”的担当,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推动“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 这是“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的实干精神。“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更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明确要求,汇聚起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的磅礴力量。 实干,体现在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任务落实的行动中,体现在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有力纠治中,体现在让改革者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中,体现在各领域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中…… 回望来路自慷慨,再赴征程气如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新征程上,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抓改革、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有了根本政治保证,就有了最大的底气和信心。 (三)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强调:“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历史和实践昭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征程上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旗帜,也必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不断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向外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向内看,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每小时385公里!不久前,杭温高铁试验列车顺利跑出了试验目标速度值,而时速400公里的CR450动车组正在加紧研制,将于年内下线。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阔步向前,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挺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未有穷期…… (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千头万绪,攻坚千难万险,向何处发力,在何处突破?实践启示我们,抓住了改革重点,就能找到破解问题的支点。 以“三权分置”改革为龙头推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重大创新,以司法责任制改革为抓手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驱动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考量。 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 优化营商环境要打破哪些“隐形门”?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拆除哪些“篱笆墙”?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搬除哪些“绊脚石”?释放创新活力需要怎样的“点火系”?增进人民幸福有哪些亟待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无论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是其他领域改革,只有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打通发展堵点、消除体制卡点、破解实践难点,才能实现纲举目张,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注入强大动力。 北京深入推进接诉即办改革,用一根热线“绣花针”穿起民生“万根线”,让越来越多市民分享首都城市治理变革红利;上海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鼓励勇闯科学“无人区”,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广东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让“短板”变为“潜力板”;贵州通过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更好守护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改革之路没有坦途,但只要牵住“牛鼻子”、打好关键仗,就一定能跨越重重关山,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辉煌。 (五) 试点机动车行驶证电子化,实行摩托车登记“一证通办”,治理大数据“杀熟”、“自动续费”等问题……进入7月,一批新规开始施行,折射出改革便民、惠民、利民的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宣示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精彩答卷中,“民生”是点睛之笔。户籍制度改革让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让1.4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个人所得税改革惠及2.5亿人…… 在人民群众眼中,改革是什么?是看得见的蓝天,从“PM250”到“永久的蓝”,蓝天保卫战久久为功;是摸得着的温度,清洁取暖让老百姓暖身又暖心;是买得起的药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把不少救命药的价格“打了下来”;是握得住的幸福,通过改革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就业门路、更贴心的养老服务、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改革向前,民生更暖。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来谋划和推进。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从就业到增收,从入学到就医,从住房到托幼养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不断把“问题清单”变成“惠民清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从小岗村“大包干”的一声春雷,到深圳蛇口的开山炮声;从“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到乡镇企业的创业历程;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推广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证明,改革创新的最大活力就在人民群众中间,改革发展的无穷动力就在人民群众中间。以人民为念,汇人民之力,改革开放事业必将生生不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将浩荡前行。 (六) 领导中国改革有怎样的感悟?——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欧洲,交流中,各方领导人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总书记坦诚作答:“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始终保持着清醒沉着,行百里者半九十。”一番话寓意深远,道出了改革方法的重要性。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发展无止境,改革有章法。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要讲求方式方法,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坚守的“正”,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政治方向。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必须坚持志不改、道不变,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追求的“新”,奔涌着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坚志而勇为,载道以日新,我们必能推动改革开放事业行稳致远,不断驶向胜利的彼岸。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系统集成。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在全面深化改革这盘大棋中,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密切配合。唯有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攒起一股劲,才能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狠抓落实。改革是实干的事业。“事者,生于虑,成于务”,新征程上推进深层次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要重谋划,更要重落实。以实干精神筑牢改革之基,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拿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就能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不久前,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这是继港珠澳大桥后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凝结着广大建设者改革创新的不懈努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改革开放是干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七) “平均3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这是前海对“深圳速度”新的定义;“从签约到开工仅用3个多月”——这是让外企为之震撼的“上海时间”;“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这是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雄安画卷”,承载希望与梦想的“未来之城”正崛起于燕赵大地……今日之中国,涌动着改革创新的澎湃活力,升腾起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循大道,至万里;秉初心,谋远图。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前行,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奋斗史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我们应当坚定一种信念,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新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矢志不渝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同心协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谱写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 |
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齐聚上海,共同宣布在亚欧大陆成立一个新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上合组织是迄今唯一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已成为中国与中亚及更广阔的亚欧大陆国家增进合作的重要机制。十余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上合组织历次峰会,即使是疫情期间,他也通过视频方式参加。 2022年9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撒马尔罕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大范围会谈前,与会各方集体合影。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在这个多边平台上,习近平主席同各国领导人分享理念、提出倡议,探寻如何发挥上合组织的力量,维护地区稳定,实现共同发展,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在习近平主席看来,人口约占世界一半、经济总量约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上合组织,其发展顺应当今时代潮流、契合人类进步方向。 “有了雨露,大地才能繁荣” 上合组织因安全需要应运而生。其前身“上海五国”会晤机制建立于冷战结束后,旨在处理边境安全问题。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这“三股势力”几十年来盘踞中亚。苏联解体后,美国入侵阿富汗和“阿拉伯之春”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尖锐。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首次出席上合峰会。当时,中亚地区正面临着复杂的安全形势: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活动导致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分子向中亚地区渗透。加强安全合作成为中国与其他上合组织成员日益紧迫的任务。 每年在出席上合峰会时,习近平主席都会强调安全合作。他在峰会发表的11次演讲中,上百次提到“安全”一词。在他看来,安全稳定的环境是开展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必要条件。 “有了和平,国家才能兴旺;有了雨露,大地才能繁荣。”习近平主席在出席2022年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时曾引用这句乌兹别克斯坦谚语。 习近平主席提出对“三股势力”采取“零容忍”态度,强调要齐心协力打击“三股势力”。他还呼吁上合组织成员国帮助阿富汗恢复和平稳定,严厉打击毒品走私、有组织犯罪,并推进在网络空间和外太空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 2021年9月24日,在俄罗斯奥伦堡州东古兹靶场举行的“和平使命-2021”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军事演习闭幕式上,中方参演部队官兵代表接受奖章。新华社记者 梅世雄 摄 2013年至2017年,上合组织成员国有关机构共制止600多起具有恐怖主义性质的犯罪活动,抓获2000多名国际恐怖组织成员,摧毁500多个武装分子培训基地。上合组织在打击毒品走私、阻断恐怖主义融资等方面的努力卓有成效。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习近平主席在上合峰会多次阐释中国的安全理念。在2014年上合组织杜尚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亚洲安全观内容被写入《杜尚别宣言》,“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安全”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重要共识。他后来又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持续为地区安全和全球和平提供中国方案。 当代“丝绸之路” 上合组织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着天然的联系。上合组织的六个创始成员国都位于连接东西方的古丝绸之路沿线。习近平主席赋予了这一历史纽带新的时代内涵。 2013年9月在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几天后,他在上合组织比什凯克峰会上发表讲话时,呼吁成员国把丝绸之路精神发扬光大。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十多年来,习近平主席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重要抓手,不断加强中国与其他上合组织国家的务实合作,推动发展的车轮加速向前。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各国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在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今年6月初,习近平主席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通过视频祝贺中吉乌铁路项目三国政府间协定在北京签署。 中吉乌铁路将起自新疆喀什,经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未来可向西亚和南亚延伸,成为纵横亚洲大陆的交通大动脉。 习近平主席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中吉乌铁路是中国同中亚互联互通的战略性项目,是三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标志性工程。 中亚位于亚洲大陆腹地,其发展长期以来受制于交通落后、港口匮乏。中吉乌铁路建成后,将缩短中亚产品运往全球主要市场所需的时间,促进中亚与全球产供链融合,助力地区发展。 多年来,习近平主席一直密切关注这个项目。在与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的交往互动中,他多次呼吁共同推动这一具有变革意义的铁路项目。 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显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中吉乌铁路只是其中一个例子。互联互通让这些国家间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去年,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贸易额近900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创历史新高。 2023年7月4日,铁路工作人员在进行首趟廊坊“中吉乌”国际多式联运班列发车前检查工作。新华社发(贾珺 摄) 上合组织前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成了当今多边合作的重要平台,中亚内陆国家最先从中获益,包括他的祖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建‘一带一路’给了我们向世界市场开放的机遇。” 更牢固的纽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2018年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了孔子的名言欢迎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人。 习近平主席积极倡导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他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习近平主席还在多个场合强调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因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这是2023年9月21日拍摄的乌兹别克斯坦的希瓦古城。希瓦古城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东西交汇之地,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新华社记者 李木子 摄 2013年出访乌兹别克斯坦期间,他与乌方启动了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希瓦古城有“丝路明珠”之称。在习近平主席的持续关注和支持下,该项目于2019年圆满竣工。 2022年再访乌兹别克斯坦时,习近平主席还特意向乌总统米尔济约耶夫赠送了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作为国礼,纪念两国为共同修复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所作的努力。 在习近平主席看来,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们要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增进各国睦邻友好,夯实上海合作组织长远发展民意基础。” 共同的家园 习近平主席曾说:“上海合作组织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他多次将不断壮大的上合组织形容为一个“大家庭”。 无论是“家园”还是“大家庭”,上合组织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奉行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原则的伙伴关系。这与一些国家以意识形态划界,搞阵营对抗的同盟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 近年来,上合组织不断吸纳新成员,彰显出“上合大家庭”的生机活力。这些新成员认可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内涵的“上海精神”。目前,上合组织拥有9个成员国、3个观察员国和14个对话伙伴,是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地区合作组织。 习近平主席说,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站立时代潮头,把握人类进步方向,着眼各国共同利益提出的重大倡议。各方在青岛宣言中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理念,为上合组织注入不竭动力。 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在山东青岛召开。这是9日晚在青岛举行的《有朋自远方来》灯光焰火艺术表演。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说,他对习近平主席“心怀极大敬意”,对他提出的一系列倡议表示支持。“我认为,这些倡议一定会对世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个世界应该没有歧视、没有制裁、没有胁迫。”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战略研究所外事顾问舍拉迪尔·巴克特古洛夫说,当今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日益加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倡议对于各国之间建立互信、实现互利共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主席的主张为构建更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和欧亚大陆的美好未来指明了方向。”巴克特古洛夫说。 |
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亲自批准的项目,初心宗旨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分布在神州大地的东西南北,均依山而建,集中保藏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国家版本馆面向基层、面向民间、面向海外,广泛征集出版物、简牍帛书、中华典籍、革命文献等各类版本。不同主题的展览,彰显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总书记对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成和管理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盛世修文,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为落实总书记的指示,国家版本馆在推进实物版本征集入藏的同时,也在同步建设国家版本数字资源总库,努力实现中华文明种子基因的数字化保藏和传承。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眺望未来,巍巍大业必将在新时代的复兴路上焕发更璀璨的荣光。 |
北京时间6月1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 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这场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贸发会议秘书长格林斯潘、科摩罗总统阿扎利、马达加斯加总统拉乔利纳、东帝汶总理夏纳纳等国际组织领导人、外国政要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应对全球贸易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在变化的世界中绘制新的发展路线”,是这场“全球领导人论坛”的主题。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和平和发展事业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共同发展,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领袖,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回顾历史、发出号召、规划未来,为各方在变乱交织的世界推进全球发展事业给出中国方案—— 第一,要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历史反复昭示,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大家都来维护和平、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的国际环境才得以维持,国际社会才能集中精力聚焦发展议题。 近年来,个别国家谋求地缘政治竞争使贸易壁垒加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世界无法承受分裂对抗,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只有在和平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落实。 “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等多边机构更好发挥作用”……习近平主席的致辞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声,清晰表明中国坚定站在国际公平正义一边,站在历史正确一边。 第二,要顺应开放发展的时代潮流。 习近平主席曾深刻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合作遭遇“逆流”。国际上的“逆全球化”现象,有其复杂成因。对此,既要正视和解决问题,更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以历史眼光看清时代潮流的方向。 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解决好发展失衡等问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习近平主席阐释的中国方案,在坚定开放发展正确方向的同时,就全球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给出解决路径,彰显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大国担当。 第三,要把握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 当今世界,全球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同时也面临着历史机遇。这个“历史机遇”,就是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创新发展。 秉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同行的初心,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提出,打造开放、包容、非歧视的数字经济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在联合国框架内加强人工智能规则治理,积极推进绿色转型,让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好融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潮流。 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连续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对于创新的一贯重视,又鲜明传递出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和胸怀——让各国都能抓住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让各国人民都拥有充满希望的未来。 “中方愿同各方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美好未来。”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天下情怀溢于言表。期待各国共同推进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新华社) |
今年6月10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从汨罗江到墨西哥霍奇米尔科湖、英国曼彻斯特运河,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龙舟竞渡的团结拼搏和欢快氛围中,体验文明交融的魅力。这一天,也是联合国大会设立的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见证了中国携手各国推动文明对话、促进文明互鉴的最新努力。 6月8日,人们在南非开普敦参加第二届“文化中国·开普敦龙舟节”比赛。新华社记者 王雷 摄 “在此,我愿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去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面向世界发出深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 全球文明倡议为不同文明更好地实现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繁荣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一年多来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呼应。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所说,联大关于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决议,充分体现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再次彰显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正越来越多地成为国际共识。 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 中国提出决议后,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联合国大多数会员国联署、支持该决议。文明对话国际日的设立,众望所归。 “充分发挥文明对话对于消除歧视偏见、增进理解信任、促进民心相通、加强团结合作的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团结应对共同挑战注入正能量。”傅聪如此阐述推动联大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初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拉莫斯表示,跨文化对话是相互理解、合作和建立信任的一种手段。而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正是一个“挖掘对话潜力的机会”,它能够“跨越差异建立桥梁”,从而提供解决所有挑战的手段。 这是2023年4月19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天聪 摄 对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与珍视,与习近平主席10年前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所阐述的文明观一脉相承:“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10年过去,习近平主席演讲中说的每一句话都没有过时,甚至更具现实意义。”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曾在现场聆听习近平主席那次重要演讲。“习近平主席推动文明对话、尊重文明多样性的理念,对当下至关重要”,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文明互鉴对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将在这方面为世界作出很多贡献”。 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娜格玛纳·哈什米说,中国始终坚定倡导和推动文明互鉴,通过发起文明对话国际日等方式,推动不同文明、种族、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她感到由衷赞同。 4月1日,观众在北京故宫参观“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万里之遥,不以为远。文明之光,相互映照。”作为今年中法文化旅游年的一项文化盛事,“紫禁城与凡尔赛宫”特展正在北京故宫举行,以约200件文物详尽展现中法之间互学互鉴的文化交流史。 在埃及南部古城卢克索最具盛名的卡尔纳克神庙区,中埃两国考古学家经过近6年合作发掘,让尘封3000多年的孟图神庙遗址逐渐重现往日图景,为中埃文明交流互鉴搭建起一座新的友谊桥梁。 从与多国互办文化旅游年、合作开展考古研究、开展经典作品互译,到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主场外交,中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行动有目共睹。塞内加尔通讯社前总编谢赫·恩迪亚耶认为,中国一直积极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为世界作出长期贡献”。 南非西开普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武长虹说,有关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的提议,“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多边主义和联合国工作的坚定支持,更体现了中国在百年大变局中的大国担当”。 “人类前行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赠送多本中国翻译的法国小说,包括《九三年》《包法利夫人》《红与黑》《高老头》《茶花女》《三个火枪手》。马克龙总统也为习近平主席准备了一份“书礼”:1856年出版的雨果著作《沉思集》。 “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法历来相互欣赏、相互吸引。”习近平主席道出“以书会友”的文明底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新时代以来,从主场外交、国事访问到多边舞台,习近平主席一次又一次向世界阐释中国的文明观,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促进文明对话交流的中国倡议,亲力亲为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主席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阐明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强调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这是2024年1月5日在希腊北部拍摄的古马其顿王国宫殿遗址。新华社 迪米特里斯·托斯迪斯 摄 希腊前总统帕夫洛普洛斯告诉记者,从雅典到北京,他多次同习近平主席就人类文明展开对话,在思想交流中深感共鸣。在他看来,正如习近平主席所阐明的理念,世界文明应当在不同文明的合作与对话之中不断丰富完善,各国携手加强文明对话才能有益于和平与团结。“如果世界各国都秉持这样的理念,人类前行之路将越走越宽广。”帕夫洛普洛斯说。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习近平主席的这番话让巴西东方学教授、《易经》葡萄牙文版译者古斯塔沃·平托印象深刻,并感同身受。“不同文明要保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在英国国际关系专家基思·贝内特看来,习近平主席倡导多层次推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不仅将促进科学和认知的发展,也将促进相互了解、和平与友谊”。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文明对话” 位于中国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在千百年前东西方文明对话中塑造了交流交融的奇迹,如今继续见证着新时代鲜活蓬勃的文明对话。近日,来自2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高级别外交官来到这座文明殿堂,共同探讨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意义。 萨摩亚驻华大使卢阿马努韦·马里纳说,这样一场关于文明的对话“有趣且成果丰硕”,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将为世界作出更多贡献,与此同时,相隔千万里的国家还可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寻找文化的共通之处,在对话中求同存异。 这是2024年1月22日拍摄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当前多重危机挑战交织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再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习近平主席的声声话语,蕴含着如何用文明对话之钥破解时代困境的答案。 不久前,“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国际研讨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参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对话部门项目专员尤安·麦克韦-琼斯认为,对话有助于建立信任与合作,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变化、地区冲突和数字治理等诸多挑战,文明对话可以成为有效应对上述挑战的工具。 2024年5月21日,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人们参加“茶和天下”国际茶日展示和庆祝活动。新华社记者 王建刚 摄 在肯尼亚国际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看来,文明对话正是一条实现可持续全球和平、安全和包容性发展的必经之路,“期待中国继续推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文明对话,促进不同文明间通过对话达成共识”。 面向未来,新时代中国将继续做文明对话的推动者和践行者,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将世界文明百花园建设得更加繁盛多彩、生机盎然。(新华社记者 朱瑞卿 王雅晨 汤洁峰) |
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围绕毫不放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就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时刻绷紧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根弦,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做到头脑特别清醒、立场特别坚定,永远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党奉献,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知行知止、令行禁止,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合力。 焦裕禄起草的《全县党员干部做到“十不准”》 。图片来源: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 古人讲:“心不可乱,则利至而必知,害至而必察。”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思想自觉,就要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言行自律。从焦裕禄不让孩子“看白戏”,建议县委作出“十不准”的规定;到谷文昌大半辈子与林业打交道,从不沾公家一寸木材;再到杨善洲一辈子固守着下乡和出差自己缴伙食费、公车不私用的习惯……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只有正心明道、怀德自重,才能始终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要真正使学习党纪的过程成为增强纪律意识、提高党性修养的过程,从思想上固本培元,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把纪律规矩转化为行动自觉,就要用党章党规党纪约束自己的言行,进一步养成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习惯。要认真学习党的纪律规矩,原原本本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内容,坚持逐章逐条学、联系实际学,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进一步明确日常言行的衡量标尺,用党规党纪校正思想和行动。要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促进执纪执法贯通,切实维护纪律的刚性、严肃性,既让铁纪“长牙”、发威,又让干部重视、警醒、知止,使全党形成遵规守纪的高度自觉,推动党员、干部自觉把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行动准绳。 讲规矩、守底线,必须有敬畏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温水煮青蛙,前车之鉴不可忘却,每个人还是要好好复习一下。脑子里要有个‘紧箍咒’。反腐败永远在路上,没有敬畏感就会迷了道。”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自觉将纪律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以严明纪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人民日报评论) |
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10年来,习近平主席有关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张在国际社会日益深入人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部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深刻阐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正确指引。“中国领导人的远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使命不谋而合。”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表示。 10年来,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深入阐述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2015年9月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2018年6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强调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2019年5月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提出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的4点主张;2023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透过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国际社会看到中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大国胸怀与担当。 “只要世界人民在心灵中坚定了和平理念、扬起了和平风帆,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的强大力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对应对当下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当前,世界上一些地区冲突延宕不止,恐怖袭击时有发生,唯我独尊的霸权思维仍在侵蚀和平的根基。中国始终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坚定走团结合作的人间正道,积极为解决地区热点和全球性问题提出中国方案。中国携手各方落实全球文明倡议,通过多种平台和形式为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民搭建多样文明荟萃绽放的舞台。巴基斯坦塔克西拉亚洲文明研究所所长加尼·乌尔·拉赫曼表示,要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从文明视角入手,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无疑是一项着眼长远的治本之策。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0年前,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用文明之笔描绘人类命运与共的底色,强调“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10年来,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落实三大全球倡议,从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到加强发展战略对接,中国始终倡导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国际人士表示,各国携起手来,一定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繁荣的世界。 “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中国将继续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同各方一道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
2024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注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75周年华诞,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与此同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迎来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迎来成立75周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登高望远,谋篇布局。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看望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同大家深入交流,共商国是,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实践,需要新的发展理论来指导。去年以来,党的创新理论又一次丰富发展—— 从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部署,再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团组,三次谈及“新质生产力”,进一步阐释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 3月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代表发言时,他的另一个身份——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 “你们这个实验室设在什么地方?”总书记问。 “在常州和上海都有,我们是企业和大学联合建设,打通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应用研究。”高纪凡说。 “光伏产业从国产化来看还有什么短板?”“现在和电网的衔接有什么问题吗?”总书记问得十分详细。 高纪凡告诉总书记,他所在的企业20多年来专注自主创新,奋力抢占光伏领域技术高点。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贯通,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装备、原材料基本上实现国产可控。 总书记点头赞许。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其中,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赋予江苏“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 这一次,总书记勉励江苏“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审议中,江苏省主要负责同志介绍了一年来这个东部经济大省高质量发展情况: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2%左右,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到41.3%和49.9%…… “你们是制造业大省。全国经济总量126万亿,你们12.8万亿,正好十分之一,这个很厉害。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好几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我谈到经济发展,都点到广东、江苏等经济大省,我说你们不扛这个大梁,国家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你们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肯定成绩的同时,总书记又提出更高要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番话,点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当然,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总书记话锋一转,道出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深一层的考量。 同样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天举行的政协联组会上又仔细叮嘱了一遍。 3月6日下午,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里洋溢着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同政协委员们共商国是,话题逐渐聚焦到“新质生产力”上。 来自科技界的赵宇亮委员建议,以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抓手提升新质生产力。 他结合工作经历,深有感触地说:“我国科研论文发明专利数量大,但落地转化少。我国企业专利转化还有较大空间。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是阻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卡点。” 习近平总书记回应道:“过去研究和生产是‘两张皮’,现在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过去高得多了,特别是企业自身直接研发形成成果转化,院校和企业形成共同体,这样的趋势、方向是对的,要快马加鞭,把激励、促进政策进一步抓好。” 坚持实事求是,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深化改革,提出“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坚持科技创新,要求“掌握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要求“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 立足当前与长远、统筹区域和全局,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系统阐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航定向。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辩证法——“风物长宜放眼量” “我们在宁夏固原开展水环境治理时,当地百姓送茶送饭,支持我们的工作。” “你们主要是采取什么样的治水方式?解决什么问题?” 政协联组会上,听到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黄绵松委员讲述的基层一线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插话追问。 固原所在的西海固地区,“苦瘠甲天下”。无论在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习近平同志都挂念着西海固,为这片土地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黄绵松告诉总书记,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固原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今年春节期间吸引世界各地游客42.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15亿元,生态产品价值不断实现。 “环保党中央一直很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有着飞速发展、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他小时候的北京城,“经常刮沙尘暴。春天戴口罩,摘下来一层灰。出门一天,家里地上一层土。” 10年前,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召开,美丽的蓝天令人心旷神怡。 “那几天天气很好,当时有人问,这是‘APEC蓝’,能持久吗?我回答他们,这并不是短暂的蓝天,几年后它将是永久的蓝。”说起当年这个细节,习近平总书记的语气变得十分坚定。 时光飞逝,“APEC蓝”已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写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画卷中。 从来之不易的成就谈到弥足珍贵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光在那儿批评、指手画脚,而是真正行动,解决一点是一点。”“只要看到我们是在往前走着,就要保持定力。” 黄绵松委员所在的环境资源界,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增设的新界别。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来到这个界别,对委员们履职寄予厚望:“希望广大环境资源界委员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超智慧。 新征程上,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以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保护,迫切而重要。 同样是来自环境资源界的胡松琴委员,在发言中表达了她对新污染物的担忧:“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在从‘雾霾’、‘黑臭’等感官指标治理,向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危害的新污染物治理阶段发展。” “新污染物治理,这提的很及时,就是说要有治理的意识,让我们在这方面不至于落后。”总书记指出辩证看待、统筹处理新老问题的重要性,“有了新的问题,不能说前面的老问题还没处理完就可以歇歇手,要同步抓起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还要继续抓好。” 从“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到“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从“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到“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从“增强生态环保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到“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统筹把握之际,取舍定夺之间,考验的是治国理政的强大定力和远见卓识。 在江苏代表团,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代表,带来了他在农村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思考与实践。 这位从军25年的老兵,2005年脱下军装,通过自主择业到永联村工作。从此,建设共同富裕的幸福村成为了他的新“阵地”。 这一干,就是19年。 “去年,永联村工农业总收入1616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3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3万元。村里企业发展起来后,我们通过明晰产权,让村民持有25%股权,去年村民人均二次分配1.7万元。”他向总书记一项项报告。 “这个收入情况还是很厉害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你们是先行者,要把这个路子蹚出来。要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面对在场的全国人大代表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导激励广大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 来自江苏的孙景南代表,是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一名电焊工。 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她的话语朴素有力:“工匠的‘匠’字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一点,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 择一事,终一生。 从业30多年,孙景南将焊接视为一门艺术,从学徒工成长为中国中车公司著名技能专家、外国专家眼中赫赫有名的“东方女焊神”。 “你是大国工匠。”总书记向孙景南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一穷二白,从无到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搞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制造业基础。” 总书记深情地说:“这一想啊,真是无比自豪。就拿交通来说,现在我国汽车产销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是最好的,高速公路里程也是最长的,高铁走出去了,城市轨道交通也走出去了,轮船也走出去了,大飞机我们也造出来了,造船业的‘三大明珠’都造出来了……都是一步步往前走,不断地国产化,然后走在国际前头,并在不断突破。” “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工匠。光图纸设计得好还不行,最后要落实到焊工手里,没有世界顶级一流的水平,不可能做出最好的装备。所以,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总书记语重心长的一番话引发全场的共鸣。 尊重工匠,更看重他们的“匠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弘扬工匠精神方面已经做得不错,但是远远不够,要给予他们相应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让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代表至今深受鼓舞。发言时,她讲述了南京市文博工作者守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激发文化力量的故事。 “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六朝古都,还有后面的明代、清代,东西还是很多的。博物馆很重要,我从小就爱看博物馆,小时候北京的博物馆我差不多都看过了。”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宋燕说。 文脉悠长,积淀一个民族的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有感而发,希望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多一些和博物馆的深度接触,进一步增强历史感。“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事业。 政协联组会上,来自民革的夏先鹏委员告诉总书记,中共十八大以来,以大陆巨大市场优势为坚实支撑,以两岸融合发展务实举措为政策支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下,两岸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田红旗委员建议,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深化两岸各领域交流融合,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民革在对台工作大局中进一步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积极作为,更好团结海内外、岛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力量,不断壮大反“独”促统力量,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春风浩荡,万象更新。 展望新的征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催人奋进:“要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