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各方面工作的根本准则,是我们党新时代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和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我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新要求,中央财经委员会研究这个题目很及时、很重要。 (一)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新的人口形势 我国长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当前,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人口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综合研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 2020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中南海参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这是习近平在回答普查员的询问。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对于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 首先,要充分肯定计划生育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推行计划生育,是根据特定历史阶段的现实国情作出的重大决策,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及其带来的压力,有力支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出现的新变化,党中央科学研判,及时调整优化生育政策,总体效果是好的,对此必须充分肯定。 其次,要辩证看待人口负增长带来的影响。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道路,人口转变速度快,人口减少来得早,但总体上是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人口减少会对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比如劳动力减少、消费投资动能减弱。同时,人口减少也有一些正面效应,比如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倒逼经济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总的看,人口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利弊兼有,不能只看一面,有些问题要长期看,不能急于下结论,既要反对“人口决定论”,又要反对“人口无关论”,趋利避害做好工作。 再次,要正确认识人口红利问题。要看到,人口红利不仅与人口数量和结构有关,更与人口素质、经济政策及配套措施有关。我国现有人口和劳动力规模足够庞大,目前人口减少的体量有限,全民受教育水平持续提高,人口综合红利仍然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要看到,我国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发生在现代化完成之前,这会带来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要积极加以应对。 (二)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的基本思路和重大原则 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国已经进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推动人口工作由调节数量为主向提升素质、稳定总量、优化结构、畅通流动转变,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打造高素质人力资源,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要树立“大人口观”,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出发,深入研判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影响,在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时充分考虑人口变化因素,推动人口与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生态、区域等政策形成系统集成效应。人口安全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底线要求,大国兴衰往往受到人口状况的深刻影响,要将人口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范畴加以谋划。 三是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过去人口工作以“管”为主,今后工作覆盖面更广了、颗粒度更细了,要更加重视“引导”和“激励”的办法,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转变。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政策法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人口及相关领域公共政策体系,让人民群众在参与和支持人口高质量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同时要避免“急就章”,匆忙出台一些易引发争议的举措。 四是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一体考虑,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第一,深化教育卫生事业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口综合素质。要全面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增加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数字化赋能,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要全面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健康预期寿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和心理健康工作。要全面提高人口思想道德素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加强诚信建设,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提高全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2024年11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北考察。这是5日上午,习近平在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村民熊成龙家,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第二,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健全托育支持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统筹配置0—6岁育幼服务资源,多渠道增加财力支持,国家财力要多支持相关公共服务。要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全面落实生育假期,在政府、用人单位、家庭之间建立合理的成本共担机制。完善住房、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要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新型婚育文化,推进婚俗改革,破除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 第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增加全社会劳动力有效供给。要稳妥有序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要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支持青年人创业就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维护。保障妇女生育权益,增加妇女劳动就业。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第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支持养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要增强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性。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强化第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 第五,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维护人口安全。要顺应人口转变新趋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消费结构升级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布局要考虑人口达峰和分布变化的影响。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完善人员编制、土地供应、财政转移支付、公共服务等与人口增减挂钩机制,支持人口和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要抓住人口减量发展蕴含的新机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休养生息。要优化人口结构和分布,维护国家安全。 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建立健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协调机制。坚持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将落实人口政策纳入相关考核。要加强人口统计与动态监测预警,完善人口和生育保障法律体系,构建中国特色人口理论体系。要做好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5日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
11月11日,省委书记周祖翼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在湖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给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致贺信精神,研究我省贯彻落实措施;听取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筹备工作情况汇报。 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工作新局面。要聚焦职责使命,把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理顺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继续抓好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和改革发展。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统筹推进为基层赋能和减负,扎实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更好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群众利益。全省各级党委(党组)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协同联动,社会工作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扎实履职尽责,共同推动形成统分结合、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凝聚强大工作合力,打造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福建辨识度的社会工作领域品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全省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要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创新发展,紧紧围绕抓改革促发展加强党的建设。要落实好“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家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基层治理相结合,广泛发动群众智慧,化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切实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引导更多群众讲好身边的生动故事,创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宣讲品牌。要深入挖掘福建丰富文化资源,深入开展“闽学”研究,更好阐释古典智慧、传播古典文明,有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全面展现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 会议要求,办好本次世界航海装备大会,要强化精品意识,压实责任、加强统筹,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严格把控标准,确保大会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办出影响、办出实效。要强化协同联动,健全完善指挥调度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协作,做好各项服务保障。要强化项目招商,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力发展航海装备产业,努力构建一流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福建日报记者 周琳) |
今天进行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内容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目的是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新时代就业工作成就和经验,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思路和举措。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党对此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有效应对外部压力、内部困难特别是新冠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对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坚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坚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等。这些经验十分宝贵,要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2024年10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安徽考察。这是17日下午,习近平在合肥滨湖科学城考察时,同现场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同时要看到,就业工作仍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稳增长、稳就业的压力始终存在;人口发展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以及经济数字化转型等趋势对就业的影响逐步加深,结构性就业矛盾不断凸显;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提升就业质量已经成为劳动者的迫切愿望。 党的二十大科学把握就业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着眼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大部署。在宏观层面,高质量充分就业主要包括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就业结构优化、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等;在微观层面,高质量充分就业主要表现为劳动者不仅有活干,而且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等。当然,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大家依靠努力奋斗创造幸福生活,不能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以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里,我着重强调5点。 第一,始终坚持就业优先。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不断细化优化社会分工,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要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第二,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增强人力资源开发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营造“职业无贵贱,劳动受尊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基层就业,同样出彩”等有利于就业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和包容社会环境,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深入分析一些行业出现较大用工缺口的原因,找到有效补缺办法,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的问题。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15日下午,习近平在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考察时,了解海鲜干货和渔获产品交易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第三,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要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确保青年就业水平总体平稳。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着重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城市人才下乡创业。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落实就业援助措施,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做好退役军人、妇女等群体就业工作。 第四,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制约提升就业质量、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结构的卡点堵点问题。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专业化水平。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优化创业服务,提升创业质量。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坚决破除影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2024年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同货车司机、列车司机、装卸工人、场站管理人员等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第五,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有效治理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乱象。 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机制,增强工作合力。要加快建构中国就业理论体系,积极讲好中国就业故事,有效提升我国在就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5月27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部分。 |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8日下午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王博同志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习近平指出,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文艺民主,支持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扎根生活、潜心创作,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习近平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 习近平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习近平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 习近平最后强调,建设文化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加强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文化建设领导管理体制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干部配备、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工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 |
10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15日下午,习近平在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考察时,同渔民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10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16日上午,习近平在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考察时,同综合服务大厅窗口工作人员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扭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在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和省长赵龙陪同下,先后来到漳州、厦门等地,深入乡村、红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考察调研。 15日下午,习近平首先来到漳州市东山县考察。该县东南部的陈城镇澳角村三面临海,近年来走出一条以海兴村、以海强村的新路子。习近平步行察看澳角湾海域环境和村容村貌,详细了解海鲜干货和渔获产品交易情况。得知不少海产品购销两旺,村民收入不断增加,习近平很高兴。他对纷纷围拢过来的村民和渔民们说,你们村我23年前来过,至今记忆深刻。这次来看到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很是欣慰、很有感慨。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村级党组织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随后,习近平来到谷文昌纪念馆,了解谷文昌同志感人事迹,听取当地传承红色基因情况介绍,同谷文昌干部学院教师、学员代表亲切交流。习近平指出,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各级领导干部要向谷文昌同志学习,树牢正确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学习谷文昌同志,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 在关帝文化产业园,习近平听取当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等情况介绍。他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 16日上午,习近平在厦门考察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他参观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听取当地扩大改革开放、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等情况介绍,同综合服务大厅窗口工作人员互动交流。习近平指出,厦门特区经过40多年发展,发生了当年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福建和厦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 16日下午,习近平在厦门听取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福建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习近平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实施科技重大攻关行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牢牢守住实体经济,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习近平强调,要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充分激发全社会投资创业活力。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优先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巩固拓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功能。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习近平指出,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健全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加强山海统筹、强化功能互补。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壮大县域经济,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守耕地红线,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森林食品、林下经济,不断挖掘培育“森林粮库、钱库”。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强对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防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习近平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建好长汀、宁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依托宗亲乡亲、祖地文化等纽带广泛凝聚侨心。 习近平指出,要教育党员干部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锐意进取、善作善成。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不忘初心、担当作为、廉洁奉公,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习近平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抓好第四季度经济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何立峰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指引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就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考察,在孔子研究院,他仔细翻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一年后,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从敦煌莫高窟、长沙岳麓书院,到潮州古城、武夷山朱熹园,再到眉山三苏祠、安阳殷墟遗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历史文化场馆和研究机构,就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他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思想结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从顶层设计到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活力奔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今,中华大地上,传统文化正深度融入百姓现代生活。从文博考古到诗词戏曲,从汉服非遗到节日节气……中式浪漫、中式美学持续升温,彰显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赋能,我国一批文化新业态、新场景应运而生,以科技助力文物遗产、古籍文字活起来,让人们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从颁授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到红色文旅掀起热潮、思政课改革创新、网络文明共建共享,当代中国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显著增强。 一年来,我国文艺创作精品频出。舞剧《咏春》开启新一轮海外巡演,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植根传统、突破创新的文化担当;总台推出《简牍探中华》《帛书传奇》等一系列精品文化节目,创新表现样态,引发情感共鸣。 一年来,我国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24小时城市书房全天可享、云端文化服务永不打烊……一批符合时代审美、贴近百姓需求的“小而美”新型文化空间直达家门口,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年来,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提高。从首届“良渚论坛”到2024北京文化论坛,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开创世界各国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今年6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正越来越多地成为国际共识。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亿万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勇于创新创造,奋力开创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 |
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向全国的老年人致以诚挚问候。 习近平指出,多年来,大家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利用所学所长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展现了新时代中国老年人的精神风貌。 习近平强调,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老龄工作,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完善政策举措,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 “银龄行动”是由全国老龄委于2003年发起的老年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组织各领域老专家、老教授支援欠发达地区。截至目前,全国参加“银龄行动”的老年志愿者累计有700余万人次,开展援助项目4000多个,“银龄行动”已成为促进老年人老有所为重要平台之一。近日,“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参加志愿服务情况,表达继续发挥专长、回报社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的决心。 |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中华儿女心中,家与国是无论身在何方都割舍不掉的牵挂,是心中长明的灯塔。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国情怀的传承和弘扬,不仅亲身示范,更将其融入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以家国之情凝聚起亿万人民家国一心的奋进力量。 国庆节,家国同庆的日子,让我们重温这些动人瞬间,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家国情。 “时间都去哪儿了?”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2014年2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以“兢兢业业,夙夜在公”8个字回顾自己担任国家主席后的感受。 5年后,面对时任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提问,习近平主席再次坦陈心迹:“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这份立志报国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早在童年时已立下。 童年时,母亲给习近平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言为心之声,行为心之迹。 从黄土地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始终凝视着这片土地和人民,心中所思始终是“国之大者”。 在梁家河,习近平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正定,跑遍全县所有村;在宁德,到任3个月就走遍地区9个县;在浙江,用一年多时间跑遍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7个月就跑遍全市19个区县;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足迹更是遍布大江南北,不避寒暑、不辞辛劳。 何为“精忠报国”,何为“心怀家国”,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作出了表率。 看最早的“中国”,谋未来之中国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前往甘肃考察途中,来到陕西省宝鸡市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2024年9月10日,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在一件青铜器上久久停留—— 何尊,造于西周早期。凝重雄奇的造型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尊底“宅兹中国”的铭文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吧?”总书记问。 “确是指地理方位。‘中’如旌旗,意指中心、中央。‘国’是会意字,城池壕沟、执戈守护。”讲解员答道。 器以述史,物以载道。 “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时曾深情告白:“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100多处历史文化遗产,就文物、考古、非遗等作出许多重要指示批示,引领激活中华文化“一池春水”。 知之甚深,方能爱之愈切。当越来越多人吟诵起千百年前先贤的诗句,惊叹于前人巧夺天工的技艺之时,心中不断明晰的,是“何以中国”的答案,胸中升腾起的,是炽热的家国情怀。 “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 2020年10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这是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同当地群众和游客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 2020年10月13日,在广东汕头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侨乡热情的市民群众,说起“侨批”的故事,感叹“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事业同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 潮汕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祖籍潮汕的海外侨胞有约1500万人。当年,大批潮汕人“过番出海”、打拼异乡,将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侨批”寄回国内。 “批”一件,银几许,跨越山海,辗转归乡。薄薄的一纸“侨批”,捎回的是对故乡的浓浓眷恋,是对家国的满腔深情。 “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习近平总书记由衷赞叹。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家国深情蕴藏在中华大地的热土中,扎根在中华儿女的内心里。 爱国,是王继才32载“坚守”的样子。“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 爱国,是黄大年“科研疯子”般“苦干”的样子。“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 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致敬那些闪亮的名字,一次次讲起那些感人的故事,引导大家厚植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 如今,“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已成为亿万群众最深情的告白、最坚定的誓言。 “你们的小家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云南腾冲市清水乡,有一个名为司莫拉的佤族村,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 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第一站就来到这里,访民生贺新春。 村民李发顺曾因车祸严重受伤,一家人失去主要劳动力,再加上一双儿女的上学花费,生活陷入困境。多亏国家政策帮扶,全家共同奋斗,实现脱贫摘帽。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李发顺家。在卧室,摸摸床上的褥子厚不厚;在厨房,打开冰箱门看吃的啥;在后院,问养猪行情…… “你们的小家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看到李发顺一家生活幸福,孩子们都找到了人生志向,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鼓励孩子们做党和国家事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 李发顺家日子的变化是司莫拉佤族村变迁的缩影。在脱贫攻坚战中,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6户71人全部脱贫,司莫拉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村。 2020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这是19日下午,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乡亲们唱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簇拥着习近平总书记走出村口。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奠定国之基石,国护佑万家平安。 饮瓢水,品百姓甘苦;摸炕被,感乡亲冷暖;掀锅盖,知人民饥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走进百姓家门,聊家常事、算家庭账,只因治国理政“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家国的真谛。 |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2024年9月30日,下午) 习近平 女士们,先生们,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致以诚挚问候!向关心和支持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友好国家和国际友人,致以衷心感谢! 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为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建立卓越功勋的老一辈领导人,更加怀念为新中国建立和走向富强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可以告慰他们的是,他们追求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薪火相传、欣欣向荣! 同志们、朋友们!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今天,我们庆祝共和国华诞的最好行动,就是把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要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始终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决心和意志,深入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手中。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性质,牢记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努力让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要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努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人类共同进步。 同志们、朋友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包括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我们将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定不移维护和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血浓于水。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历史的车轮谁都无法阻挡! 人类共处一个地球,各国人民命运与共。我们将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朋友们! 经过75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同时,前进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必定会有艰难险阻,可能遇到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南岳衡山有副对联说得好:“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我们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紧紧依靠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战胜一切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我们坚信,创造了五千多年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必将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现在,我提议: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为中国繁荣富强和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为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 为在座各位来宾、各位同志、各位朋友的健康, 干杯! |
全国教育大会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了参加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代表。 与会代表和参加表彰活动的代表表示,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 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教师中间,向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令我们深受感动。”受到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梅雪松十分激动,“我已从教超过35年。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下,新时代教育事业才能取得辉煌成绩,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得以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感慨“生逢盛世,与有荣焉”。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周大旺说,“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国继续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多月前在青海考察时,第一站就来到我们学校,这次又出席全国教育大会。总书记高度关注教育事业,这令我深感振奋。”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常途介绍,学校约70%学生来自果洛藏族自治州牧区,是党中央的好政策使他们有机会到西宁接受优质教育,“我们要努力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 从一名普通中专生成长为金牌教练、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教师王文强感慨颇深:“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置身伟大时代,我真切体会到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王文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立足本职岗位,全力做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让更多青年通过学习技能改变命运、报效祖国。”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壮海感到工作方向更加明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沈壮海说。 赣鄱大地,红色沃土。如何把红色资源与课堂教学更好结合起来,帮助孩子们扣好“第一粒扣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恩江中学教师曾小慧有了新思考。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时常把课堂搬到历史发生地,带领学生在‘家门口的大课堂’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曾小慧说,“我们要继续研究红色文化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大思政’教学格局,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也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办好教育是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重要保障。”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刘友谊说,“我们要继续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加快建设教育稳边固边示范带,促进各民族师生深入交往交流交融。”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忠军在分会场第一时间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总书记指出,‘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校将秉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持续培树优秀教师典型,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质的学术环境,努力建设一支具备高尚师德、深厚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令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副校长张静秋深受启发。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张静秋表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我们将充分整合利用优质教学资源,着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为学生搭建更多主动探索、勇于表达的舞台,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步伐更稳、后劲更足。” 一段时间以来,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海洋碳氮循环和近海碳汇理论等研究上取得系列成果,赢得赞誉。 “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明确部署。我们要继续瞄准科学前沿,发挥‘海洋+’多学科交叉优势,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将依托高水平科教团队和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蔚蓝’动力。”厦门大学教授张瑶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对此,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夏智伦深有感触:“接下来,我们要聚焦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落脚点推进扩优提质,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以加强基础保障为关键完善教育支持体系,不断开创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 “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文物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为文物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强大人才队伍。同时与教育部门等通力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发挥好中华文化浸润人心、培根铸魂作用,让青少年更加清楚地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自发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陆进说。 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与高校、高新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创新实验室……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不断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汇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下一步,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持续贡献力量。”宁波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才盛说。(新华社记者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
全国教育大会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了参加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代表。 与会代表和参加表彰活动的代表表示,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 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教师中间,向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令我们深受感动。”受到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梅雪松十分激动,“我已从教超过35年。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下,新时代教育事业才能取得辉煌成绩,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得以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感慨“生逢盛世,与有荣焉”。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周大旺说,“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国继续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多月前在青海考察时,第一站就来到我们学校,这次又出席全国教育大会。总书记高度关注教育事业,这令我深感振奋。”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常途介绍,学校约70%学生来自果洛藏族自治州牧区,是党中央的好政策使他们有机会到西宁接受优质教育,“我们要努力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 从一名普通中专生成长为金牌教练、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教师王文强感慨颇深:“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置身伟大时代,我真切体会到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王文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立足本职岗位,全力做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让更多青年通过学习技能改变命运、报效祖国。”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壮海感到工作方向更加明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沈壮海说。 赣鄱大地,红色沃土。如何把红色资源与课堂教学更好结合起来,帮助孩子们扣好“第一粒扣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恩江中学教师曾小慧有了新思考。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时常把课堂搬到历史发生地,带领学生在‘家门口的大课堂’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曾小慧说,“我们要继续研究红色文化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大思政’教学格局,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也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办好教育是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重要保障。”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刘友谊说,“我们要继续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加快建设教育稳边固边示范带,促进各民族师生深入交往交流交融。”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忠军在分会场第一时间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总书记指出,‘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校将秉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持续培树优秀教师典型,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质的学术环境,努力建设一支具备高尚师德、深厚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令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副校长张静秋深受启发。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张静秋表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我们将充分整合利用优质教学资源,着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为学生搭建更多主动探索、勇于表达的舞台,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步伐更稳、后劲更足。” 一段时间以来,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海洋碳氮循环和近海碳汇理论等研究上取得系列成果,赢得赞誉。 “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明确部署。我们要继续瞄准科学前沿,发挥‘海洋+’多学科交叉优势,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将依托高水平科教团队和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蔚蓝’动力。”厦门大学教授张瑶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对此,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夏智伦深有感触:“接下来,我们要聚焦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落脚点推进扩优提质,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以加强基础保障为关键完善教育支持体系,不断开创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 “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文物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为文物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强大人才队伍。同时与教育部门等通力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发挥好中华文化浸润人心、培根铸魂作用,让青少年更加清楚地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自发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陆进说。 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与高校、高新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创新实验室……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不断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汇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下一步,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持续贡献力量。”宁波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才盛说。(新华社记者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
9月9日,在第四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福建日报刊发了长篇通讯《“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在宁德市教育系统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始终牢记嘱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为建设教育强市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倾注大量心血,为教育工作者擘画了教育强国宏伟蓝图,全市教育系统将始终牢记嘱托,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郭海鸣表示,宁德市从补齐教育短板,到深化教育扩量提质专项行动;从基础教育减负,到加强校地合作、校校合作,为基础教育注入全新活力与动力;从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到打造具有宁德特色的思政课品牌,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全市教育战线将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举措、更强大的力量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 “当看到文章中关于习近平同志特批为坂中畲族乡大林村修路、盖教室,‘三教’活动改变了闽东基础教育落后的面貌,身为乡村教师的我深受感动。”福安市茶洋民族小学校长占文清说,这份重教尚学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安市先后投入约200万元改善茶洋民族小学的办学条件,生活补助标准逐年提高。“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我们有了英语音乐表演、课本剧表演、口琴表演等艺术课程。点点滴滴的改变和坚持,让茶洋的孩子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占文清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以宁德地委名义下发的第一份有关教育发展的文件就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宁德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邓惠明表示,这些年,宁德始终牢记嘱托,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教育补短板项目建设,增加学位供给,搭建了科学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攀登体系,推动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推进学校大思政建设,深入开展“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进校园学习实践活动,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宁德一中校长王神华说,这篇通讯在宁德一中引起热烈反响,学校教职工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闽东教育、福建教育的关怀和温暖。近年来,宁德一中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显著提升,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学校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级名师及学科带头人的数量和质量均为闽东第一,推动了宁德一中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宁德一中全体教职工将继续牢记殷切嘱托,继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读完全文,我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倾注的关怀,也深刻认识到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教师肩负的光荣使命与重大责任。我是一名普通职业教育工作者,看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感到非常自豪。我将自觉担当起培养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任务,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为职业教育作出更多贡献。”福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王爱萍说。 “教育不只是一个行业,教师也不只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个热腾腾的希望。”霞浦县实验小学教师雷石花表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一如既往牢记初心使命,全力以赴,托举起孩子们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在教育强国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足迹,与祖国的教育事业携手迈向新的辉煌,共同谱写教育的华彩篇章。 |
同志们: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一、关于确定全会议题的考虑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从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同时,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第三,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归结起来,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反映,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 第四,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关于决定稿起草过程 2023年11月,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王沪宁、蔡奇、丁薛祥同志担任副组长,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文件起草工作。12月8日,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在7个多月时间里,文件起草组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反复讨论修改。 在决定稿起草过程中,我们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确定遵循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是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三是抓住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凸显改革引领作用。四是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五是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 这次全会文件起草,把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贯穿全过程。2023年11月27日,党中央发出通知,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议题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和部分干部群众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党中央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就文件主题、框架、重要举措等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为决定稿起草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4年5月7日,决定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听取相关企业和专家学者意见。从反馈情况看,大家一致认为,决定稿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举措务实可行,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充分体现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同时,各方面提出了1911条修改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能吸收尽量吸收,作出221处修改。 在起草工作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修改,形成了提请这次全会审议的决定稿。 三、关于决定稿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决定稿除引言和结束语外,有15个部分,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为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至第十四部分为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改革。第十五部分为第三板块,主要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内容条目通篇排序,开列60条。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摄 决定稿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在内容摆布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决定稿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着眼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着眼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提出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等等。这些举措将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决定稿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部署。围绕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决定稿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部署。提出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决定稿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提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决定稿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第二,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决定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 2024年5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第三,注重全面改革。决定稿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 在民主和法治领域改革方面,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分别作出部署。提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提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健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 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方面,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提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提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第四,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决定稿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围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提出建立健全周边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健全贸易风险防控机制,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深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围绕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出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深化跨军地改革。 第五,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决定稿提出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 希望同志们深刻领会党中央精神,紧紧围绕全会主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和建议,共同把这次全会开好、把决定稿修改好。(《求是》2024/16)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深刻理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新局面。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有许多卡点瓶颈需要破解。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拎衣要拎衣领子,牵牛要牵牛鼻子。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越是艰巨繁重,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越是纷繁复杂,就越要坚持重点突破,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创造更好条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体现了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关系的深刻把握,为我们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指明了前进方向。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处理好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到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再到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全会的一系列部署力度大、举措实、含金量高。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才能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来进行。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涵盖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释放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立足发展新阶段,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夯实战略支撑、注入强劲动力,就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始终把握发展主动权。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实践中,牢牢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打好关键之战,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我们就一定能穿越激流险滩、跨越层峦叠嶂,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新华社评论员) |
8月1日,宁德市召开理论骨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班暨市委宣讲团宣讲动员部署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其发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宣讲工作的重要指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宣讲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学深悟透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宣讲工作要求,结合宁德实际,讲清讲透党的二十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和落实全会精神的基本要求,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宁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把宣讲导向,用好宁德理论“富矿”,创新宣讲方式,注重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提升宣讲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全市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闽东日报记者 陈祎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