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各方面工作的根本准则,是我们党新时代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和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国家主席习近平29日晚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
(欢迎点击视频,观看本期《每日一习话》) 习近平: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 这段话出自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产业创新等,其中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在这一轮科技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它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本期特约专家:刘武根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习近平: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 这段话出自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工作的意义。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讨论时曾经用一句话概括了发展、人才、创新三者的逻辑关系: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 可以说,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总书记高度重视现代社会人才在国家进步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有个说法,叫做“得人者得天下”,这里的“得人”可以有非常广义的理解,包括了得到贤人志士的辅佐、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等等,也包括了得到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是否能够培养、汇聚一大批胸怀远大报国理想的各个领域顶尖人才,是一国事业成败得失的关键。因此,如何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大国再到人才强国的转变,是我们国家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课题。 与其他一些领域的工作不一样,要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需要全社会努力把握人才发展的规律、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历史和逻辑都表明,人才成长和发展取决于非常复杂的因素,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 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恰似一个“大熔炉”,可以将全世界优秀的人才吸纳过来,这将是人才工作特别需要关注的大选项和大战略。 本期特约专家:桑玉成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
△视频丨跟随总书记的脚步 到塞罕坝看树看人看精神 塞罕坝机械林场 一个荒原变林海的奇迹 59年前 来自全国18个省市 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创业大军 集结河北省最北部 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 塞罕坝机械林场 他们一茬接着一茬干 在沙地里播种 在石头缝儿里栽绿 像钉钉子一样 “钉”出百万亩林海 用汗水、用青春,甚至用生命 在荒僻的高原上 写下了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2021年8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 察看林场自然风貌 听取河北统筹推进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 看望护林员 月亮山望海楼是全林场九座望海楼之一 集防火瞭望和资源管护为一体 可有效瞭望周围方圆约15万亩森林 总书记在月亮山望海楼 和已经坚守了13年之久的瞭望员 刘军和王娟夫妇作了亲切的交流 在防火紧要期 瞭望员每隔15分钟就要瞭望报告一次 可以说是日夜不停 经年累月 离开月亮山望海楼 总书记来到尚海纪念林 实地察看林木长势 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尚海纪念林以塞罕坝机械林场 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命名 1964年在经历了建场之初连续的挫折之后 王尚海带领大家克服困难 探索新技术 组织了马蹄坑机械造林大会战 这场会战开创了国内机械栽植针叶林的先河 拉开了大规模造林的序幕 今天的尚海纪念林 就是当年马蹄坑大会战的营林区 这片林场 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 4年前总书记就曾经强调 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铸就了 牢记使命 艰苦创业 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这次考察总书记又强调 塞罕坝精神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 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 来到塞罕坝 体会塞罕坝精神 杨禹认为 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告诉我们 只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久久为功 就一定能够让青山常在 清水长流 塞罕坝精神启示我们 伟大梦想不是等出来喊出来的 而一定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 是看望 是褒奖 更是发出号召 塞罕坝建设者们的事迹可学可做 塞罕坝精神可追可及 塞罕坝有山有水 有林有绿 塞罕坝人有根有魂 有胆有爱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评论员丨杨禹 策划丨史伟 贾林 记者丨凌枫 刘建昌 制作丨令文芳 航拍丨郭永良 统筹丨张晓鹏 王鹏飞 卢心雨杨海灵 |
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行程涉及国有林场、文保单位、农村社区等。在这次考察中,总书记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养老服务等发表重要讲话。许多话语,启迪人心。 △联播视频丨习近平在承德市考察调研 “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 习近平此行的第一站,是位于河北最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近60年来,这个林场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 在海拔1900米的月亮山,习近平看望驻守望海楼13年的护林员刘军、王娟夫妇。在百万亩林海起源地尚海纪念林,他同林场三代职工代表亲切交流。总书记说,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 荒原变林海,谈何容易!依靠艰苦奋斗,中国创造了人间奇迹! 在山西右玉县,一任接一任的右玉县委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持续不断植树造林,将“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去年5月在山西考察,习近平再提“右玉精神”。 在甘肃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沙逼人退,转变为人进沙退。习近平在这个林场考察时强调,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 在毛乌素沙漠南缘,共产党员石光银带领群众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今年七一前夕,习近平向这位治沙英雄颁授了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这次在塞罕坝考察,总书记对林场职工代表说,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正如总书记所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 “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 承德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走进村山谷市集、卫生室,了解产业振兴、改善村民医疗卫生条件等情况。 在村民霍金家里,总书记说,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 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总书记早有思考和谋划。 2013年7月,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一年多后,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再次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今年2月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强调,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不掉队,赶上来”,看似简单的六个字,折射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宗旨。 “要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 今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这次在河北承德,总书记专程赴高新区滨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调研。 透过考察行程,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关联。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这次总书记在滨河社区就关注了适老化改造等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总书记在这次考察时强调,要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在滨河社区,有一所“时间银行”,老年人可担任志愿者,“今天为别人服务,明天享受免费服务”。 总书记曾经指出,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在滨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书记强调,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充分发挥年纪较轻的老年人作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当全社会都深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为老之事,我们就能更好应对已经到来的“银发潮”。 “14亿多中国人拧成一股绳” 8月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连续考察了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承德博物馆。在承德博物馆,总书记重点参观了《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他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今年是建党百年。回望历史,更可坚信这样的判断: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考察中,都重点关注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发展。 2月,在贵州,总书记指出,要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6月,在青海,总书记强调,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7月,在西藏,总书记指出,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 总书记这次考察的承德,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在此行最后一个考察点——高新区滨河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对群众说,在党的领导下,我国56个民族、14亿多人和睦共生。他说,14亿多中国人拧成一股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锲而不舍走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监制丨申勇 主笔丨龚雪辉 郁振一 摄像丨总台时政新闻中心摄像团队 视觉丨陈括 张晶 齐欢 责编丨侯艳 蔡靖骉 刘会民 马喆 李晋 编辑丨杜弘扬 刘冲 |
天天学习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实地察看林木长势,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尚海纪念林位于原马蹄坑造林会战区,是塞罕坝精神发源地、百万亩林海起源地。这片落叶松林为何以“尚海”命名?背后有何故事?央视网《天天学习》带您一起了解。 时政微视频丨瞰塞罕坝 1961年,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设一座大型机械林场,但具体选址在何处,还要视具体的气候、土壤等条件才能定。当年11月,原林业部有关领导和专家到塞罕坝考察。站在林场北部红松洼的山坡上,大家看到荒原上有一棵落叶松迎风卓立,激动不已。这棵松,成为塞罕坝建场的依据和信心。 次年2月,当时的国家林业部决定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那年秋天,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369名创业者,来到这个黄沙漫天的地方拓荒开路。他们的带头人就是王尚海。 这一年,王尚海刚刚40岁,是承德地区农业局长。塞罕坝建林场,组织上动员他去任职。这个抗战时期的游击队长,后来又担任围场第一任县委书记的汉子,毅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成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 遏制沙漠逼近北京的严峻形势、涵养京津地区水源,这是国家赋予王尚海带领着的这支369人队伍的特殊使命。 塞罕坝创业初期人工造林现场。(资料图) 恶劣的生存环境,是他们首先要克服的困难。塞罕坝冬季漫长,到处是沙地和光山秃岭,风卷着沙粒雪粒遮天盖日,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最低气温零下43℃。白天,王尚海带着大伙儿背着大麻绳,蹚着没过膝盖的大雪,走六七里地到山上。男职工跪在雪地里采伐残木,女职工则用绳子将木头绑好拖下山。晚上,大家睡在铺了一层莜麦秸秆的土炕上,睡觉时都要穿着棉袄棉裤、戴着棉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被子上都是一层厚厚的霜。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就是在这种近乎死地的艰苦环境下,王尚海带领第一代塞罕坝人扎下了根。 考验接踵而至。由于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1962年,塞罕坝第一次造林1000亩,成活率不足5%,第二年造林1240亩,成活率不足8%。超出想象的困难和挫折,使满怀希望的热血青年心灰意冷。1963年春节,外面的雪有一米多厚,大家愁眉苦脸,思乡之情伴着造林失败的沮丧,“林场即将解散下马”的流言悄悄散播,甚至还有人这样写道:“天低云淡,坝上塞罕,一夜风雪满山川;两年栽树全枯死,壮志难酬,不如下坝换新天。” 王尚海(左三)和职工一起研究造林技术问题。(资料图) “山上能自然生长松树,我就不信机械造林不活!”关键时刻,王尚海毅然决然交出承德市区的房子,带着一个书柜、两个箱子、几件炊具,把妻子和5个孩子带上坝,在临时腾出的一间职工宿舍里安下了家。 1964年,王尚海偶然发现了马蹄坑。马蹄坑位于总场东北部10公里处,三面环山,南临一条小河,形如马蹄踏痕,共有760亩地,地势平缓,适宜机械作业。这年的4月20日,王尚海、刘文仕精心挑选了120名职工,调集了最精良的装备,分成4个机组,挺进马蹄坑。王尚海以身作则,会战期间谁都不准回场部,大家都吃住在山上。在翘尾巴河北岸,一溜儿帐篷拉起来了,一群不服输的塞罕坝人向荒原开战了。 10月初,马蹄坑“大会战”所植的落叶松平均成活率达到99%以上,这是国内首次用机械栽植针叶树获得成功,王尚海跪在山坡上号啕大哭。 林场创业者当年住过的土坯房。(资料图) 王尚海在塞罕坝干了13年,其间面临过各种困难,妻子也曾心疼地劝他辞职回老家。他说:“林场还没有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他的老战友王振兴曾问他,真打算坚持干下去吗?王尚海说:“我连坟地都看好了,在马蹄坑,那是我参加机械造林第一块成功的林地。” 1989年底,病重的王尚海在承德市一所医院的病床上用手艰难地指向北方,说出三个字:“塞……罕……坝……”这是他在弥留之际留给亲人的最后一句话。 尚海纪念林。 尚海纪念林。 当年12月24日,王尚海的骨灰被撒在了马蹄坑,伴他长眠的那片松林也被命名为“尚海纪念林”。 时光荏苒,尚海纪念林中一棵棵松树已长大,陪伴着它们的主人,在美丽高岭上铸起一座绿色的丰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
系列解读之十二:再提“赶考”,增添新内涵 新华网记者 董璐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系列文章,为您梳理解读讲话中的一系列重大观点。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赶考”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个十分经典的比喻。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历史性节点,这个比喻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赶考”永无穷期:答好每道时代考题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 每个时代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一个个时代之问犹如一份份考卷,检验着应考者的智慧与胆魄。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一条漫长又艰辛的“赶考”之路就此开启。 我们的道路没有先例。党团结带领我们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党团结带领我们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党团结带领我们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团结带领我们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在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的不断探索中,我们党突破层层障碍、解决种种困难,不断丰富党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份优异的答卷。 党的事业发展永无止境,“考试”仍在继续。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保持“赶考”状态,把这场“考试”考好。 “赶考”检验初心:人民是唯一阅卷人 “赶考”路上,人民是唯一的阅卷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一份份考卷,我们答得怎么样,考了多少分,最后都要交给人民评判。 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同志把进京比做“赶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的“赶考”之路,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立场的信念一脉相承,生动诠释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怀,映照出百年大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总书记朴实有力的话语,道出了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本色。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这是立足于百年党史的深刻洞察,也是我们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清醒剂”“预防针”。 “赶考”迈向新程:把握答题“核心密码” 时代在发展,“考试”在继续。 我们面临的“考场”越来越大,“考试”越来越严,时代“考题”也越来越艰巨复杂。如何让国家克服困难、内外兼修?如何从诸多变数中摸清规律、找出解题之策?时代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从容应试,不懈奋斗,答好新考题,是考验更是责任。 踏上第二个百年的“赶考”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九个必须”的谆谆告诫振聋发聩: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跨越时空的清醒判断,高屋建瓴的战略安排,彰显了一个百年大党的胸怀和智慧,是我们成功作答新考卷的“核心密码”。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习近平吹响了进军新“赶考”征途的时代号角。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路上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不断提升执政水平,创造新成就,续写新辉煌,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
企业到市行政服务中心办事更加快捷(资料图片)。记者 叶义斌 摄 福州日报记者 赵昕玥 林奕婷 叶欣童 蒋雅琛 林晗 朱榕 阮冠达 林瑞琪 浓浓深情暖心田,殷殷嘱托催人进。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在福州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怀着感恩之心、爱戴之情,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用好红色资源,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通过“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福州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加快发展、造福人民的实际行动。 学党史悟思想: 不忘初心使命 “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日前,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邀请全国红色故事金牌讲解员廖素清,对史志办工作人员、三坊七巷讲解员,进行红色场馆讲解培训。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史研究部门责无旁贷。”史志办副主任陈清华说,邀请金牌讲解员开展培训工作,旨在培养并推出一批党史宣讲员,为全市党员干部讲好党史故事,推进党史方志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史志办将进一步发挥职能部门优势,在前期摸排整理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做好文献资料征集管理和革命遗址研究工作,用好用活福州丰富的党史资源,推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总书记对革命老区发展的殷殷嘱托为老区注入了能量。”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市老区办主任刘建平表示,福州是福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将持续加大老区红色文化宣传力度,传承弘扬红色基因,讲好老区故事,把老区革命遗址保护好、利用好,充分发挥革命遗址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8日晚,大型音乐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启动全国巡演,首站就选在八闽首邑闽侯。 “深受教育,深受感动!”闽侯县书法协会主席卢克锋介绍,今年,书协将举办建党100周年主题书画展览,目前正在征集作品,他将创作一首诗歌致敬英烈。“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把老一辈的精神和思想传承下来,让红色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下去。” 闽侯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计划用闽剧艺术的表演方式来讲述红色故事。中心主任潘振棋说:“我们要结合下乡演出活动,让党的光辉历程走进群众,让党的精神扎根群众。” 学党史办事实: 牢记为民宗旨 在上周末举行的“2021年高新区—大学城人才线上专场招聘会”上,高新区组织了辖区内200多家光电、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科研技术服务、智能制造等用人单位参加线上招聘活动,提供岗位近8000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拓展居民收入增长的渠道,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这充分彰显了总书记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命瑞表示,福州将紧扣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围绕“四个群体”,实施居民增收行动,对就业困难人群实行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让困难人员有收入有保障。针对高校毕业生,福州将归集发布10万个以上招聘岗位。同时,福州还将大规模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举办专场招聘会,着力推动退役军人实现高质量就业。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蔡文表示,全市交通运输部门将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升智慧管理能力,科学优化公交线网规划,与地铁有效接驳,让“绿色出行”成为百姓出行首选。 为此,市交通局率先在全省推出32项全城通办事项和7项“异地受理、异地直办”服务,立竿见影地优化群众办事体验感,将“能办”向“好办”转变。蔡文表示,下一步还将探索更多的优化事项,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切实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 短短几个月,台江区宁化小区便迎来了大变样。坑坑洼洼的路面变得平整宽敞,雨污分流免去小区积涝之忧,新增停车位满足居民停车需求。全方位的老旧小区改造,为宁化小区带来了脱胎换骨般的新生。 近年来,福州按照“环境提升、配套完善、管理到位、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对全市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2017年~2020年福州共541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总建筑面积约1244万平方米,惠及13.92万户居民。 “一轮轮改造,既完善了小区管网、道路、绿化卫生等基础配套,也落实了长效管理机制。既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也提升了小区生活品质。”市房管局物业管理处处长陈晖介绍,近年来,福州根据实际情况,在各小区推行居民自治管理,购买菜单式物业管理及引进专业物业等多种模式,同时建立四级管理体系,全面规范物业管理工作,保持老旧小区改造成果。“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全市人民安居宜居,乐居美居。” 学党史开新局: 砥砺奋进新征程 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全市党员干部一致表示,要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工作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大力推进投资项目审批“一栋楼”办公。30多年薪火相传,福州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务服务从1.0版升级到4.0版,为越来越多企业和群众带来更便捷的办事体验。 “我们要秉承‘一栋楼’办公理念,大力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以推动政务服务改革创新的实际行动传承‘一栋楼’办公理念和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市行政(市民)服务中心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将大力推动“马上办”,持续推进“园区办”,创新实施“智慧办”,扎实落实“异地办”,持续实施“打包办”,着力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考察时强调,要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开展好“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活动。在农村,研究制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具体措施,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结合开展村级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在城市,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开展近邻党建“百日攻坚行动”。在项目一线,推进党建引领专项行动,保障各项工作始终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组织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近日,在闽清县桔林乡尚德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琳勇带着科技特派员许国发查看通往东桥镇的公路建设情况。“等这条路通了,从福州到尚德车程就能缩短到1小时,可以承接东桥各景区的客流,带动村里的人气。” 学党史,开新局,站在“十四五”的起点上,李琳勇和当地村干部不断从党史学习中汲取力量,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升、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古厝流转等工作,朝着“云上尚德”旅游村的目标不断迈进。 为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李琳勇在带领村干部们提升支部硬件设施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党员,壮大党员队伍。“接下来,我们还将依托村党支部力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弘扬‘马上就办’精神,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
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 连日来,内蒙古、江西、西藏、贵州等地整合资源力量、创新方式手段,紧贴群众开展接地气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工作,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内蒙古精准统筹,组织编写针对机关干部、农牧民等不同群体的宣讲提纲,并遴选干部、学者组建多支“草原学习轻骑兵”宣讲小分队深入基层。 全区各地也因地制宜灵活宣讲。在锡林郭勒盟,边境管理部门的马背警队顶风冒雪,走进一个个边境牧户,送去温暖、送去全会精神;通辽市农村广袤,12名政治素质强、理论水平高、表达能力好的青年,组成 “博士宣讲团”走村入户,带去知识、带去全会精髓…… 茫茫塞北,一系列宣讲活动红火开展。这些宣讲结合群众关注的教育就业、社保养老等话题,在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中解读政策、汇聚共识。 江西组建省、市两级党委宣讲团,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老兵宣讲团、农民讲师团等各类基层宣讲队伍1000余支。 在宜春市万载县,县文艺宣讲小分队采取“理论+文艺”的形式,结合地方特色“花灯戏”创作新剧目,让群众在看剧听戏过程中,领会乡村振兴、文化强国等全会精神。 目前,江西已开展宣讲活动1万余场,直接受众逾500万人次。 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就延伸到哪里。西藏组建宣讲团,分8个宣讲分队奔赴基层;全区各地也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将全会精神送至千家万户。 林芝市察隅县通过县级领导带头讲、各级书记示范讲、驻村干部驻点讲、农牧民宣传员广泛讲等“四种举措”,先后组织118支宣讲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宣讲、答疑,有力推动全会精神在基层生根发芽。 贵州采取中央宣讲团示范讲、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讲、省委宣讲团集中讲、党委讲师团常态讲、各系统领域联动讲等“五讲”方式,统筹推动引导多方力量参与宣讲工作,形成了强大声势。 同时,贵州在开展宣讲活动中,注重运用事实数据、典型案例讲清道理、阐明观点,善于运用生动活泼、接地气的语言,实现宣讲内容、形式、效果“三统一”。 截至12月10日,贵州共组建5500多个宣讲团(组),开展近3万场集中宣讲,共覆盖580多万人次。(记者刘懿德、闵尊涛、陈尚才、李黔渝) |
□本报特约评论员 日前,我省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会议的召开,将有力推动全省社科理论界投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研究、阐释宣传,服务新时代新福建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制定“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主要考虑、突出特点和重要内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了根本遵循。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社科理论界的头等大事。全省社科理论界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学习领会全会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当好全会精神的研究者、传播者、实践者,为持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提供有力支撑。 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全会明确的思路、提出的战略、作出的部署,既涉及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又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迫切需要研究透彻、阐释清楚。社科理论界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深入开展研究宣传阐释,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深刻地领会全会精神。广大专家学者要找准干部群众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直面问题,释疑解惑,把学问写进人们的心坎里。特别是要突出青少年这一重点群体,准确把握他们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推出一批视角新颖、语言鲜活的理论阐释文章。“两中心一平台”要创新方式载体,注重线上线下结合,开展百场社会科学报告会、社科普及以及“微宣讲”“云宣讲”等活动,打造一批融媒体理论产品,让全会精神的传播更潮、更靓、更富穿透力。 文以载道,士以弘道。回答时代之问、服务中心工作、增进人民福祉,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当前,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紧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积极谋划“十四五”规划。社科理论界要进一步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深入研究落实中央《建议》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九个超越”“四个更大作为”的具体措施,踊跃为我省“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中国现实、扎根八闽大地、坚持问计于民,把研究写在八闽大地上,把创新成果应用在新时代新福建建设中。特别是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研究《建议》提出的“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顺应时代要求,担当光荣使命,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领学术研究。在谋划“十四五”时期改革发展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社科理论界要强化学习,坚持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把深入学习全会精神和学习《习近平在福建》系列采访实录等重要教材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悟于心、践于行、落于实。要守正创新,既把新命题新观点新论断研究深、研究透,又以此明确各学科的发展方向、研究重点,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福建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弘扬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确保全会精神得到全面准确、严谨生动的宣传阐释。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十四五”时期,我省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全省社科理论界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与时代共奋进、与人民同呼吸,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扎实做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用思想和理论的力量奋力推进新时代新福建建设,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贡献智慧和力量。 |
金秋时节,充满收获与希望。 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被充分肯定,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有了纲领性文件。 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育先机、开新局,这次全会举世瞩目、意义重大。 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为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谋定远景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未来5年乃至15年的中国描绘出绚丽多彩的恢宏图景。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这三个“根本”连接起来的中国,注定是一个温暖的中国、一个活力的中国、一个奋进的中国。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建设温暖中国。 6000多字的公报中,“人民”一词出现23次。“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字字句句,都围绕着“人民”二字,映射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9000多万名中国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图景。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在“十三五”时期取得的各项成就里。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00万亿元,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数字道不尽这五年的辉煌成就,但人民群众看得到、体会得到。 高铁“缩短”了中国的空间距离,5G网络更新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北斗卫星为我们的前路“导航”,移动支付让生活更便捷,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让环境更惬意……温暖中国的天地间,洋溢着的不仅有暖暖的幸福,还有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憧憬。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塑造活力中国。 “十三五”期间,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换挡升级。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创新发展,无疑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闪亮标签。 面对“十四五”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前三个月内连续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等7场座谈会开门问策。构建新发展格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等表述多次进入公众视野。总书记明确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十九届五中全会系统布局: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主要目标;坚持创新被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将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改革创新,是根本动力,是发展引擎,更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国家战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次会议的召开和释放的信号,为中国和世界发展注入强大信心。 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奋进中国前景可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奋进中国的新征程中,有新的目标、新的视角、新的指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系更清晰、路径更具体、指标更明确: ——“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 奋进中国的新征程中,有强有力的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部事业都建立在此之上。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新时期,构建更加坚强的政治保障、体制保障、制度保障,同心同德,顽强奋斗,我们必将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击鼓催征,再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