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晨光穿过寿宁县犀溪镇西浦村状元祠精雕的梁枋斗拱,在古戏台洒下斑驳光影。六旬的缪清奇轻抚戏台栏杆,眼中泛泪。“三年了,又听到了锣鼓声。”这位寿宁北路戏国家级传承人未曾想到,退休后还能在这座承载艺术青春的古戏台上再次开腔。 近年来,寿宁县立足本土文化,整合北路戏、木拱廊桥、冯梦龙文化、状元人文等资源,以“五进”活动为抓手,将古老祠堂升级为“文明礼堂”,开展惠民演出、非遗传承、民俗市集等活动,使祠堂从宗族场所转型为集人文教化、文化传承与便民服务于一体的乡村文明枢纽,打造出鲜活的“寿宁样本”。 古意:建筑里的文化密码 西浦村状元祠是闽东清代祠堂建筑的代表。建筑群沿中轴线展开,装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门楼两侧“鲤鱼跃龙门”,照墙上“缪蟾高中状元”浮雕,以及蝙蝠、鹿等纹样,皆寄托着乡民对功名与祥瑞的向往。 “这些不仅是装饰,更是血脉中的文化密码。”退休教师缪春明说。 祠内古戏台尤为夺目,前明柱上一对木雕彩狮历经200余年仍栩栩如生。前大殿悬“状元”匾,铭记宋绍定二年缪蟾荣耀;后大殿挂“崇本”匾,下设缪蟾与公主“洞房花烛”塑像。前后天井既利采光通风,又以“四水归堂”寓意家族凝聚。 “这祠堂远不止是土木结构的建筑,它是一部立体史书。”缪春明立于天井回忆,“小时候,每当清明、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全村人聚在这里祭祖看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小学用,可容纳五个年级两百多个学生,戏台天井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据冯梦龙《寿宁待志》载,西浦人好戏,早有习戏传统。1952年瓯剧团成立,祠堂夜夜满座;1965年北路戏剧团成立后,经典剧目亦常在此上演。 新韵:古祠的当代变奏 西浦素有“进士之乡,状元故里”之誉。2009年,南阳祠更名为状元祠,内置缪蟾题材硅胶人像及廊桥、梦龙文化展馆,古戏台重响锣鼓。 “再登台时手在抖,但唱腔一起,看到台下老少观众,我知道北路戏的春天回来了。”缪清奇说。 同年起,北路戏剧节开展“戏曲进景区”,古祠焕发了新“声”。 变化确实在悄然发生。过去台下清一色的本地老人,如今多了年轻面孔和好奇的游客。为了吸引新观众,传承者大胆创新:将传统唱腔与流行音乐元素融合,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创排反映当代生活的新编剧目;将经典剧目的节奏加快,更符合现代审美。 “前年除夕办乡村春晚,台下坐满年轻人和孩子。”西浦村支书缪俊峰自豪道,“古戏台已成春晚、展览、研学等多功能文化交汇点。” 2010年,电影《爱在廊桥》在此开机并拍摄,古祠廊桥跃升为情感故事场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共生:文化唤醒乡村活力 文化复兴激活乡村经济。“以前年轻人外出打工,现在村里有27家小吃店与4家民宿。” “新农人”缪廷林的休闲吧升级为主题民宿,“去年收入翻两番,还能照顾家人。” 犀溪镇结合四季特色,举办泼水节、状元大会、福宴及中秋灯会等活动,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真正“让文化活起来,乡村旺起来”。 在北路戏发源地凤阳镇,相似的变革也在激情上演。刘氏宗祠改造为传承基地,“葡萄大姐”农忙下地、农闲登台,新编《幸福的葡萄》等现代戏,让古老艺术与当代生活产生了深刻共鸣。 学生缪钬兴奋地说:“村里一有节庆,我就能在祠堂连看几小时北路戏!”凤阳中学兴趣班学员常来学习,使古老曲调薪火相传。 站在状元祠前,缪俊峰自信满满:“我们要让这里成为永不落幕的文化会客厅,实现从单一观光到深度文化体验的全面升级。” 为确保古祠“延年益寿”,村民成立管委会自愿捐资修缮,展现民间文化自觉。凤阳镇计划开发文创、建立研学基地,持续推动文化创新。 “让舞台有人上,让乡亲有戏看,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老艺人刘经浩道出众人心声。 夕阳下,古戏台锣鼓再响。台下老戏迷轻声跟唱,年轻人举机记录,孩子们凝神观看,新旧交融,和谐动人。 “戏台未变,但戏与观众都在与时俱进。”缪清奇感慨,“愿传统文化如村口老榕,根深叶新,既留韵味,也拥抱时代。” 千年古祠正续写新时代传奇。从祭祀空间到文化殿堂,其蜕变印证:真正的传承并非将历史封存,而是让文化基因在生活中焕发生机。根脉深扎乡土,创新自会茁壮成长。(福建日报 单志强 吴苏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