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宁德要闻 > 正文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新生态
2025-11-14 16:39:11 张颖珍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江琳琳  

近年来,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宁师附小”)的3个校区通过硬件升级、教学创新、协同育人等系列举措,为义务教育改革交出一份“十四五”期间的亮眼答卷。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宁师附小正以全会精神为指引,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十五五”规划绘就崭新蓝图。

硬件升级让优质课堂触手可及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城镇的教育资源供给”。为破解升学难题,宁师附小不断加大投入,扩大优质学位供给,完善体制机制。2023年9月,宁师附小春风里校区投入使用,有效缓解区域学位紧张问题,为更多学生提供了优质学习环境。

与此同时,该校把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作为重点任务,先后投入专项资金升级校园电视台、完善校园网络,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些硬件设施的提升不仅改善了办学条件,更体现了学校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的坚定追求。

体育运动的热情在校园里洋溢

日前,福建省教育厅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若干措施》明确,全面落实全省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每天1节体育课”在学校内如何实现?宁师附小有自己的解答。该校通过盘活空间资源、创新组织形式等,努力让体育课落到实处,巧用体育课为区域教育发展赋能,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

宁师附小署前校区的地下操场立柱交错,空间被分割,无法开展大型运动。为了打破场地限制,体育教师钟宇翔创造性地将游泳时用的海绵棒引入到体育课堂,设计了一系列占地面积小、运动强度大、锻炼效果好的小游戏,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跑、跳、投能力,提升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将原本碍事的操场支撑柱变成游戏中的标的物,一起融入学生的游戏中,让地下操场的体育课焕发新生,学生在趣味运动中不知不觉完成锻炼目标。钟宇翔的这一创新改革获得了“全国小学体育活力校园最佳优秀案例奖”,宁师附小荣获“校园体育教育创新奖”。

如今,宁师附小已构建起分层分类的体育课程体系,通过15分钟课间、大课间、课后服务、社团活动等形式,多措并举增加学生体育活动时长,推动体育教学创新,提升体育锻炼质效,让孩子们在校园里跳起来、跑起来、动起来,身上有汗、眼里有光。

构建协同育人教育生态圈

为了让学生成长更加立体、多样,宁师附小积极打开校门,秉承“修身齐家”的育人传统,深挖“家长富矿”,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场”,为学生成长拓展无限空间。90支红领巾假日小社团,利用节假日活跃在宁德的大街小巷,通过多学科研学课程的教育模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教育。

同时,积极发挥辐射示范作用,与宁德华厦眼科医院合作开展“医教协同”近视防控项目,形成可复制的“校园样本”。此外,1700多名学生担任“反酒驾义务宣传员”,将安全文明意识传递到家庭和社会。这些实践不仅拓展了教育边界,更体现了学校落实“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的探索。

站在“十五五”的起点,该校党委书记谢尚松表示,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继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推动教育理念、方法、课程一体化创新,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学者型教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教育力量。(闽东日报 张颖珍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05022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