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区县动态 > 正文
福安:“立德树人”凝聚三方合力 “同心圆”绘就成长新画卷
2025-11-17 16:12:25  来源:宁德文明网  责任编辑:江琳琳  

近年来,福安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夯实校园主阵地、拓展乡镇服务面、强化全域保障网,形成“1+1+1>3”的育人合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校园筑基

精准发力破解成长“关键题”

作为育人主阵地,福安市各学校坚持因段施策,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融入日常教学,搭建家校沟通桥梁,让育人工作更有温度、更见实效。

“家校同心,方能行远”主题家长会。福安市委文明办供图

福安一中冠杭校区礼堂内,“家校同心,方能行远”主题家长会温情启幕。初二年段长康宁通过“时光印记”环节,带领家长重温学子从入学青涩到赛场拼搏的成长足迹,并围绕青春期特点,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做好孩子坚强后盾”。分班交流中,数学老师提出“每日10分钟”巩固基础,语文老师倡导“亲子共读”涵养书香,家长们踊跃分享孩子居家表现,共同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

家长会后,覆盖全年级的家访行动随即展开。教师们深入学生家庭,不仅细致了解学习生活状况,更开出精准“成长处方”:为偏科学子推荐社区公益课,鼓励内向学生参与亲子实践,指导家长掌握心理疏导技巧。“老师既点出问题,又教我们与叛逆期孩子沟通的方法,这样的指导特别暖心!”学生家长陈女士感慨道。

从点燃内驱力的主题学生大会,到搭建连心桥的专题家长会,再到延伸教育触角的深度家访,福安市通过“三位一体”举措,实现思想道德、学业指导与心理关怀的有机融合,让校园成为协同育人的“强力引擎”。

乡镇拓面

特派员撑起育人“一片天”

“家庭教育特派员如同纽带,将学校、家庭与社会资源紧密相连,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穆阳镇党委组织、宣传委员刘蕊说。针对农村家庭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穆阳镇创新实施家庭教育特派员制度,构建“全域覆盖、精准服务”的乡村育人新网络。

亲子课堂。福安市委文明办供图

穆阳镇宏文书屋常年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这里不仅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特派员的精心组织下,高校志愿者带领孩子们探索AI动画的奥秘,专业老师手把手传授漆扇制作技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参与中成长。数十名家庭教育特派员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有效链接高校志愿者、行业专家、乡贤能人等多元力量,打造涵盖“育萌芽”成长计划、女足训练营、爱国主义教育等特色项目,惠及西部乡镇200余名学子。

除特色课程外,特派员还常态化开展多元服务。亲子课堂传授科学育儿知识,“书香伴童年”培养阅读习惯,“圆梦微心愿”温暖留守困境儿童。乡贤林珍捐建的宏文书屋,在特派员运营下已成为集家庭教育宣讲、红色研学、非遗传承于一体的综合育人平台,2022年获评省级示范农家书屋。

家庭教育特派员推动乡村育人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协同”,为农村未成年人成长注入持续动力。

全域保障

部门联动筑牢成长“防护盾”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各方力量协同发力,形成育人合力。”福安市妇联负责人表示,全市整合妇联、公安、教育、民政等部门资源,从思想引领、安全防护、关爱帮扶等多维度构建全域保障体系。

交通部门开讲特色交通安全课。福安市委文明办供图

在“福蕾行动计划”现场,“爱心家长”带领留守儿童开展“则徐故事我来讲”活动,以禁毒英雄事迹培育家国情怀。公安民警走进校园解读《网络安全法》,交通部门为女足队员开设安全课,禁毒大队联合社区开展宣传,多部门联动的“安全课堂”让法治意识深入人心。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需求,市教育局安排“关爱导师”结对帮扶,设立“亲情电话”促进亲子交流;市公安局搭建“阳光之翼”心理干预平台,及时疏导情绪问题。

为实现精准关爱,福安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实现部门信息互通、动态更新;提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养育标准,2025年集中养育孤儿最低标准将提至2335元;“护学岗”全面覆盖,校园周边环境持续优化,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坚持“零容忍”。宏文书屋的“圆梦微心愿”墙上,书包、绘本、足球等心愿被爱心人士一一认领,用微光点亮困境儿童的希望。

福安市以“一盘棋”思维推动部门协同,将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关爱服务全过程,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温暖、积极的成长环境。

如今,福安的校园书声琅琅育英才,社区实践增见识,家庭陪伴润心田,部门守护筑防线。穆阳镇“幸福穆阳娃”品牌持续深化,福安一中冠杭校区育人模式不断完善,全市关爱服务网络越织越密。下一步,福安市将持续探索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载体、优化服务,让每一位未成年人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让文明之花在韩阳大地绚丽绽放。(宁德文明网)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05022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