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宁德屏南县棠口镇棠溪研学基地洋溢着欢声笑语与求知热情。屏南县国宝小学以“红色研学悟初心 砥砺奋进向未来”为主题,组织学生走进乡野间,一堂融合劳动教育、品德培育与文明传承的“别样课堂”在此生动开讲。
“红薯要顺着藤蔓找,挖的时候轻一点、稳一点,既要不破坏薯块,也要珍惜每一份劳动成果!”田间地头,农民伯伯不仅细致讲解红薯的生长周期与挖掘技巧,更用朴实的话语传递着“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的传统美德。学生们围站成圈认真聆听,随后纷纷挽起袖子、俯下身子,在泥土中小心翼翼地刨挖。当一个个饱满的红薯带着泥土的芬芳从地里“冒”出来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更在汗水中真切体会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深刻内涵,将“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文明理念根植于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实践的滋养,以前在课堂上反复倡导‘珍惜粮食’的文明风尚,如今通过亲手劳作有了更鲜活的注解。”带队老师孙振楚深有感触地说,“研学+”模式让劳动场景成为涵养品德的“活教材”,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增长知识,在分工协作中学会互助包容,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意志品质,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让文明素养在实践中自然生长。 这样的“文明课堂”,正在屏南的乡野间不断延伸、持续升温。在寿山乡白玉村“不耕农场”,一堂融合生物知识、生态理念与劳动教育的文明实践课热闹上演。屏南县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化身“小小渔夫”,小心翼翼走进稻田体验稻花鱼捕捞。“为什么鱼能和水稻一起生长?”“这种种养方式如何实现保护环境与收获共赢?”孩子们一边动手捕捞,一边围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抛出疑问,在老师与农户的耐心解答中,深入了解稻鱼共生的绿色种养智慧,更树立起“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文明意识,收获了课本之外的成长养分与品德启迪。 近年来,屏南县始终将研学实践教育作为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依托本地丰富的自然生态、红色文化、古村风情、非遗技艺等优势资源,精心打造“厦地—前汾溪”“北墘—康里”“柏源—上圪”等多条特色研学旅游线路,将分散的资源串点连线,构建起覆盖“劳动实践、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红色教育”的多元化研学体系。截至目前,全县已成功打造各类研学旅游点近20处,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广阔的文明实践舞台。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每一次‘走出校门’都成为一门精心设计的育人课程,而非简单的游玩打卡。”屏南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的屏南,研学实践教育已成为一堂行走在绿水青山间、浸润着文明温度的“大课”。它不仅以独特的魅力为孩子们的成长添上了别样色彩,更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助力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县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改革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兼具生态之美、人文之韵与文明之力的创新之路。(闽东日报 张瑜 张声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