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宁德要闻 > 正文
宁德:“花式”活动迎中秋 文明氛围一键“拉满”
2025-09-30 16:18:29  来源:宁德文明网  责任编辑:江琳琳  

连日来,宁德市以“我们的节日・中秋”为主线,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融传统意蕴与时代精神于一体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以文化为媒、以情感为桥,覆盖城区商圈、深入乡野村落,通过沉浸式体验、温情化服务、互动式传播等多元形式,为市民奉上一场兼具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的精神盛宴,让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焕发蓬勃生机。


以“趣”为引:

互动体验激活传统基因

宁德市聚焦“让传统活起来”,将中秋民俗与当代审美相结合,通过场景营造、互动参与,让文化“可触可感”,让传承“有声有色”。

快板节目《移风易俗谱新篇》。

“移风易俗新内涵,听我把话慢慢言,不良风气和习惯,都是陋习要改变……”在蕉城区万达商圈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月满华诞・双节同庆”主题活动精彩上演。歌舞、曲艺轮番登场,为观众送上充满正能量的精神文化大餐。其中,快板节目《移风易俗谱新篇》以接地气的语言、活泼的形式,传递文明新风,引发观众共鸣。

市民三五成群猜灯谜。

舞台周边设置的四大互动打卡区,巧妙融入玉兔投壶、灯谜竞猜、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传统元素,市民或凝神猜灯谜,或笑语留影,在参与中感受文化、在体验中传承记忆。“以往中秋多是阖家团圆,如今能在这样的场景中沉浸式过节,让人对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市民王女士感慨道。

福安市赛岐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则围绕“月满乡土 灯暖百家”主题,组织村民共制花灯、共话团圆。志愿者们提前备好材料,村民们围坐一堂,巧手翻飞间,圆月灯、冬瓜灯、玉兔灯等百余盏花灯渐次亮起,点亮了乡村的夜晚。活动还穿插中秋知识问答,村民踊跃参与,在趣味中深化对传统的理解,在协作中凝聚邻里之情。


以“暖”为核:

温情服务诠释文明底色

节日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情感的纽带。宁德市特别关注空巢老人等群体,组织志愿者开展“暖心行动”,让团圆的含义超越小家,延伸至社会大家庭。

柘荣县借助图文展板,直观传递“破陈规、树新风”的文明理念。

“爷爷奶奶,中秋节到了,我们送月饼来了!”柘荣县黄柏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志愿者们分组走进上黄柏村、双岗洋村,为空巢老人送去节日的问候,让传统佳节更添一份温情。志愿者们与老人促膝长谈,共话中秋习俗,并开展“将爱定格”国庆中秋主题摄影活动,用镜头记录老人笑容。同时,结合现实案例,耐心讲解防诈骗、“扫黄打非”等知识,增强老人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霞浦县牙城镇居民踊跃参与趣味游戏。

霞浦县牙城镇同步举办“家国同庆,情暖桑榆”主题活动,设置趣味游戏互动环节,志愿者陪伴老人参与其中,现场欢声不断;医护人员则为老人提供免费义诊,细致检查、耐心答疑,送上健康关怀。“这个中秋,有人陪伴、有人关心,心里暖洋洋的。”参加活动的老人们由衷感叹。


以“传”为脉:

文化赋能凝聚文明力量

宁德市开展的 “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以“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新风”为内核,通过多元载体推动节日文化活态传承,为城市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居民学习文明养犬相关知识。

在福鼎山前街道,“月满华诞·文明同行”迎双节游园活动别开生面。活动将文明理念融入节日氛围,以“文明之声”舞台区与“文明集市”游园区两大板块,融合文艺演出、便民服务与政策宣传于一体,让居民在欢乐中感受节日温度,在参与中传递文明新风。

文明集市游园会。

活动现场,集章区的四个游戏点前排起长龙。趣味“月饼”投投乐、“海底捞月”、“礼射”游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套圈等特色项目,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理念巧妙结合。居民们踊跃参与,每完成一个项目便收获一枚印章,最终凭集满的印章兑换节日礼品,笑脸中洋溢着参与的热情与收获的喜悦。

这些寓教于乐的互动游戏,不仅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更让文明理念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人心,展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新风的生动融合。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宁德各地还将依托公园、广场、景区,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推出“国庆华章 潮玩宁德”“山海印象 文韵宁德”“乐动山海 活力宁德”“潮音澎湃 艺起宁德”“福礼放送 惠游宁德”等主题活动,涵盖主题游园会、美食嘉年华、艺术作品巡回展、水上趣味运动会、啤酒音乐盛宴等数十项沉浸式文旅活动,让广大市民游客在参与中增强文化认同,在体验中提升文明素养,营造热烈喜庆、文明和谐的浓厚氛围。

山河锦绣升明月,盛世华诞悦团圆。一直以来,宁德市以传统节日为重要节点,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策划更多有深度、有温度、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传递文明新风与节日温情,为宁德高质量发展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宁德文明网)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05022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