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宁德要闻 > 正文
宁德:以文明乡风“添”活力 烟火气里“酿”出新风尚
2025-09-24 10:19:27  来源:宁德文明网  责任编辑:江琳琳  

行走在宁德乡间,扑面而来的是淳朴亲切的烟火气息,耳畔拂过的是文明新风浸润心田的融融暖意。昔日那些“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村落,正悄然经历一场从风貌到气质的深层蝶变——既留住了淳朴乡韵,更“酿”出了扑面而来的时代新风气。

近年来,宁德市将文明乡风培育视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坚持以文化浸润为根基、以治理创新为抓手、以产业兴旺为纽带,推动乡村“精神颜值”与“物质产值”同步提升,让闽东大地上的乡村既有山水可望、更见文明可及。

新风润泽

唤醒乡村“精气神”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宁德市以文明乡风建设为牵引,唤醒了乡村内在的精神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深层动力。

“村庄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龙潭村的‘新村民’,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守护好我们的乡村环境。”晨曦初照,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的青石板路上,“我们是一家人”志愿服务队的身影已穿梭其中。

龙潭村公益美术教学。宁德文明网供图

这座群山环抱的传统古村,曾因“空心化”陷入沉寂,老旧的古宅少有人烟,寂静的巷道难觅生机。面对这种困境,龙潭村以创建文明村为抓手,探索“党委政府+艺术家+村民+古村+互联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吸引全国各地“新村民”扎根龙潭,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深度融合,让古村重新焕发生机。

同样以文明乡风润泽乡村振兴的周宁县,也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近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周宁县,来自12个国家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亲身领略周宁生态旅游的魅力与文化融合的创新实践。

从“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实践主题展,到郁郁葱葱的黄振芳家庭林场;从气势恢宏的九龙漈瀑布群,到淳朴悠久的浦源镇鲤鱼溪——优良的生态不仅带动了特色现代农业兴起,也为周宁的文旅市场注入新活力。

服务提升映照文明底色,文化传承滋养乡风民风。周宁县机关食堂改造的“旅居便民食堂”作为一项暖心举措,让游客品尝到地道可口、热气腾腾的农家菜,极大提升了旅游满意度和文明旅游体验。浦源镇古村落中传承八百余年的“鲤鱼文化”,不仅停留在村民与溪中鲤鱼和谐共生的故事上,更衍化出爱护生灵、睦邻友善的乡风民约。

游客在鲤鱼溪内游玩。宁德文明网供图

如今,这一文化主线串联起周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家风家训讲堂,古老训诫被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持续润物无声地引导村民日常行为,成为乡村精神振兴的生动注脚。

精管细治

涵养乡风“好生态”

文明乡风的培育,离不开精细化的治理创新。宁德各地积极探索,以一系列“精管细治”的务实举措,持续涵养乡风文明的“好生态”,让文明治理的成效真正落地生根、惠及于民。

“村里成立的便民理发服务队能上门理发,真是帮了我们大忙。”柘荣县楮坪乡湖头村的留守老人刘大爷由衷感慨。由于村中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理发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了解情况后,便民理发服务队的志愿者主动上门,不仅免费为老人理发,还陪他们聊天解闷,让老人们在细微处感受到温暖。

正值金秋丰收时节,柘荣东源乡党群同心,助农丰收。宁德文明网供图

这支服务队,正是湖头村推进“党建 + 文明创建”双融双促的生动缩影。村里构建起“支部领航、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治理格局,先后组建了“红色先锋队”“环境整治突击队”等多支志愿服务力量,年均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80余件,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

在精细治理的推动下,文明新风在湖头村多点开花。村里建立“村民议事会”机制,通过“一事一议”有效化解土地纠纷、邻里矛盾20余起,村民满意度高达98%,全村持续保持“零上访、零案件、零事故”,并获评“福建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同时,村里还为留守儿童开设课业辅导,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

游客游玩泗桥乡。宁德文明网供图

同样在宁德,周宁县泗桥乡的人居环境整治也带来了喜人变化。为进一步释放人居环境与乡风文明加持效应,泗桥乡创新实施“党建+生态”模式,将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纳入村规民约,党员带头践行“门前三包”,并引导村民打造房前屋后的“诗意空间”,推动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同时,该乡还通过设立“乡贤议事厅”、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推动移风易俗,让崇德向善之风浸润田间地头。

如今,从产业兴到生态美,从文化活到治理优,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图景正在泗桥乡徐徐展开。

产业赋能

拓展民生“新空间”

文明乡风建设最终要落到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上。宁德以特色产业为引擎,赋能乡村振兴,为百姓拓展出更广阔的“新空间”。

在“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水街一宿”民宿前,村民吴敬早趁着空闲,将水街美景和民宿特色拍摄下来,剪辑、上传,通过短视频向网友推介。“我们深耕乡村旅游的同时,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潮玩法’,让更多人了解赤溪、来到赤溪。”吴敬早说。

文创点亮乡村文化空间。宁德文明网供图

逐“绿”向“新”,赤溪村整合村内自然生态景观、畲族文化内涵、红色革命历史、扶贫经历等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一革命四行动”,完成全村房屋立面改造及石墙石阶、篱笆古树等维护,并进行入村标志、长安街路灯和夜景、生态文化主题公园等建设,建成沿溪景观、路堤绿道、步行慢道等。如今,这里已走出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增收致富路。

国家级非遗寿宁北路戏成为文旅融合的文化纽带。宁德文明网供图

从赤溪村的生态旅游,到蕉城区霍童镇的“非遗+文旅”,宁德的乡村发展各有亮点。霍童镇将霍童线狮、铁技等传统技艺从古老的民间艺术,转化为吸引游客的活态文化资产,让非遗在传承中焕发生机。

古田县大桥镇则做优“一村一品”,银耳产业与庭院经济遍地开花。整洁的村容村貌、良好的乡风民约成为吸引游客和投资的“软实力”。生态采摘、农家体验等新业态,让乡村的烟火气更旺,发展的活力更足。

在宁德乡村,传统与现代相融,治理与发展并重,乡土文化与时代新风交织共酿,成就了既有烟火气、又有文明风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宁德用实践证明,当文明乡风与发展动能同频共振,乡村不仅更美、更和谐,也更有竞争力与吸引力,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范例。这条以文化人、以治促兴、以业养民的乡风文明之路,正为宁德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深厚的活力,也让闽东大地在新时代焕发出愈加动人的光彩。(宁德文明网)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05022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