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宁德屏南县,暑气悄然散去,山间清风携着凉意漫过田野。驱车驶入甘棠乡小梨洋村,刚到村口,一方镌刻着“甘国宝故居”的标识格外醒目。 在屏南,小梨洋村的名字始终与甘国宝紧密相连。作为这位清代名将的出生地,村庄从未停下传承文脉、激活发展的脚步,始终锚定“文化为魂、旅游兴村”的路径,让历史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动能。 “我们挖掘的不只是甘国宝的故事,更是要把这份文化家底变成村里的‘金字招牌’。”小梨洋村党支部书记甘乾居话语恳切,古民居改造成廉政教育馆,文化公园建起来,就是要让游客走进来能看见老建筑,坐下来能读懂老故事,走出去能记住小梨洋。 如今,走进甘国宝廉政教育馆,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展板、一件件还原历史的实物,将甘国宝清正廉洁、保家卫国的生平娓娓道来;漫步甘国宝文化公园,草木葱茏间,与名将相关的雕塑、题刻错落分布,处处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成为游客驻足打卡、村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 武术,是小梨洋村另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在这里,村民世代习武强身,特有虎尊拳、梅花棍等武术,武术文化传承人达10余人。依托资源,甘棠乡通过举办闽台甘国宝武术文化周、武术进校园、文艺汇演等方式,将武术元素融入群众文化生活。一系列举措不仅擦亮了武术文化品牌,更让小梨洋村的文旅知名度节节攀升。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小梨洋村,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丰富的古民居和土地资源,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曾是村庄面临的关键课题。 “以前守着好山好地,却不知道怎么变现,村民种地靠天吃饭,一年到头收成没个准数。”回忆过往,甘乾居感慨道。 为了破解这一困境,村庄创新推出“村经济合作社+”模式,以集体经济入股为纽带,吸引村民主动参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村民成为乡村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引入专业力量,是村庄文旅发展的关键一步。祥安旅游、缦荷文旅集团等市场主体的到来,为小梨洋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共同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开发楠山农场,新增亲子游玩、露营、自助采摘等业态,“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逐步完善。 同时,随着项目推进,村庄配套设施也同步升级:村内建成2个大型停车场和3个临时停车场,总车容量达200辆;餐饮设施可同时接待500人次用餐,60个民宿床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据统计,2024年以来,小梨洋村已接待游客约14.5万人次,文旅产业的带动效应持续显现。 人居环境是文旅发展的“底色”,也是村民幸福生活的“基石”。2024年以来,小梨洋村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先后完成演武场、户外射箭场、甘国宝文化闽台交流研究中心、闽台武术文化体验基地、甘国宝廉政教育馆、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等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让村庄“颜值”显著提升,更完善了文旅服务功能,为游客提供了更多元的体验场景。 展望未来,小梨洋村有着更清晰的规划:将继续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着力打造集游览古村落、感悟国宝文化、体验农家生活、参与民俗活动、参观生态农业基地、品鉴生态产品于一体的多功能闽东特色美丽乡村,让这座古村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闽东日报 张瑜 甘叶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