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节庆舞龙习俗。 每年节庆,尤其是春节期间,是集中展示民间艺术的最好时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春节就是一年一度的民间艺术节。 民间艺术形式在这个全民性的节日里大显身手。此外,传统的“迎铁机”、“踏橇”、化装表演、“炒龙”等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也开展得热火朝天。 “迎铁机”和“踏橇”在明朝就有,旧县志记载的“上元日诸境为橇马、铁机之戏”所指即是。“迎铁机”是旧县志所载“迎春妆台阁”活动的俗称。表演前要将儿童装扮成古装戏人物的扮相,根据故事情节,做出动作造型,固定在专门的铁制高架上,铁架固定在一个基座上,由数名力汉抬扛着游行;鼓乐伴奏,观众相随,前簇后拥,热闹极了。与“迎铁机”相似的还有“驮古事”,这种文娱活动明末清初就有。根据古装戏的故事情节,由几名小孩装扮成古典人物,然后“驮”在大人肩上,敲锣打鼓,游行表演。“迎铁机”和“驮古事”最常表演“西游记”“白蛇传”“三国”“水浒”“梁祝”等故事中的人物。 “踏橇”也叫“踩高跷”。表演者将钉有托板的木制“高跷”绑在小腿上,扮演古装戏角色,边舞边歌边游行。“高跷”一般长度为1.5米,技术好的表演者也有用更长的。“高跷”常与“迎铁机”联合表演。 化装表演源于古老的“跳傩”。明万历二十五年的《福安县志》就有“腊后,傩逐疫”的记载。用跳傩舞来驱瘟逐疫原是古代先民的一种无奈,后来衍为习俗。这一古老习俗现在已经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却积淀了下来,取而代之的就是类似跳傩的化装表演。这种表演很简单,就是将一个画着滑稽脸谱的大头套套在头上,头套可以做成各种样式,头套的“眼睛”开着小孔供表演者看路;表演者边走边舞,做出各种动作,十分滑稽。化装表演也常与“迎铁机”“踏橇”为伍,“三合一”游行。 农耕时代人们对风调雨顺怀着极大的向往,从而想象出许多“龙”来。福安四境各有一条“龙”:东面靠近霞浦县境,有赤溪木龙;西向与周宁相邻,有象地鼓龙;南方和宁德交界,有官井革龙;北边与柘荣和浙江泰顺接壤,有沙坑沙龙。人们对这些“龙”又敬又畏,所以就有了“炒龙”习俗。炒龙又叫“舞龙灯”,这项活动在福安有悠久的历史。究竟是指望“巴结”这些龙公,把它们请出来乐一乐,以便祈求它赐福保平安,还是为了戏耍戏耍这些平日里作威作福、为所欲为的龙公,抑或兼而有之?这些最初的游戏目的都已经不重要了,留存下来的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切切实实的娱乐行为,并为节日和喜庆增添气氛。 福安人炒龙与闽东其他地方基本上相同:龙珠引路,首尾相顾,腾挪游行,起伏有致。每年正月,各路龙公豪兴勃发,乡民舞着长龙,过村串巷,走家钻铺,龙头舞进,龙尾退出;所到之处,鼓乐相随,接福迎祥,驱瘟去邪,为乡亲们讨来无限的吉祥。(闽东日报 李健民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