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闽东,暑气渐消,宁德市各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里又响起琅琅书声。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依托闽东深厚的红色底蕴,以鲜活多元的形式铺展文明画卷——从红色故事中汲取信仰力量,在安全实践里筑牢成长防线,于跨界课堂上培育综合素养,让文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长。 红色故事“活”起来 信仰种子扎深根 “同学们,你们知道‘苟利国家生死以’这句话的含义吗?”在古田县第一小学,一场以这一名句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教师陈小华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开学第一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努力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古田县第一小学“苟利国家生死以”主题“开学第一课”。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宁德市多所中小学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家乡英雄事迹和革命历程为生动教材,将“开学第一课”打造成一堂堂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让跨越时空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福安市实验小学龙江校区学生演绎“从历史走来”情景快闪。 福安市实验小学龙江校区的活动现场同样感人至深。操场上,“抗战精神传承队”的学生们,以一场活力四射的“从历史走来”情景快闪,拉开了“开学第一课”的序幕。 “为革命守家、为红军筹粮······这就是我们福安的革命老妈妈潘玉球。”福安市新四军研究会顾问、宁德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原副书记刘少华同志,作为革命老妈妈潘玉球的后代代表,动情讲述潘玉球冒死搭救革命同志的赤诚事迹,鼓励师生从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 通过这些浸润人心的红色教育,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正在新时代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续写着红色基因的时代新篇。 安全知识“动”起来 成长铠甲随身带 “叮——” 电梯模型突然“停运”,宁德市特种设备安全科普教育基地里,讲解员的声音沉稳响起:“别慌,按下这个紧急按钮,救援人员就会来。” 来自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依次参观电梯、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和大型游乐设施模型展区,通过动画演示、互动操作和实物讲解,孩子们在沉浸体验中掌握了安全使用规范,理解了特种设备背后的科学原理。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学生走进宁德市特种设备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开学第一课”科普实践活动。 “我们希望借助这样一堂‘开学第一课’,把‘安全第一’的种子种在孩子心中”,基地负责人表示,“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可感知、能操作、愿牢记的实践行动,真正让‘知危险、会避险’成为他们成长中的自觉行为,筑牢文明与安全的青春防线。” 与此同时,在宁德市第十中学,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暨交通安全宣讲卫士聘用仪式正在举行。民警结合典型案例视频,围绕学生日常出行场景,详细讲解了安全过马路、识别车辆盲区、正确佩戴头盔等重要交通规则。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在模拟体验中加深对交通文明的理解。 交警向学生们普及遵守“一盔一带” 安全规定等交通常识。 “交警姐姐用生动的案例为我们讲解了容易被忽视的交通细则,而事故警示视频让我深刻认识到违规通行的严重后果。这堂课不仅形式多样,更让我真切体会到‘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的深刻含义!”宁德市第十中学初一新生高成杰在课后深有感触地说道。 从特种设备安全到道路交通安全,两堂不同场景却同样重要的“开学第一课”,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穿上一件坚实的“安全铠甲”。 多元课堂“串”起来 文明技能装满袋 围绕文明素养的多元内涵,宁德多地整合教育资源,精心打造了融合爱乡情怀、法治意识、生态理念与创新思维的主题课堂,为“开学第一课”注入丰富而深刻的文明底色。 在柘荣县乍洋中心校,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盛宴”正在上演。来自乍洋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及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化身“跨界讲师”,为同学们讲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校园欺凌的危害与应对,以及传递尊老爱幼、团结同学的传统美德。 城郊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柘荣县第三小学开展“开学第一课”绿书签宣传活动。 不仅如此,寿宁县实验小学也以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入学活动丰富了文明教育的形式。学校以“童心启航 筑梦未来”为主题,为一年级新生开展“开学第一课”。 寿宁县实验小学“开学第一课”活动现场。 通过“走智慧门、点朱砂、行礼教、击鼓志”等环节,将文明礼仪与感恩教育融入每一个生动场景,引导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庄重温馨的氛围中迈出成长第一步。 开学第一课,是新征程的起点,也是一段文明接力的开始。宁德各地持续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一场场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教育活动,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未成年人文明培育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蓄积深厚力量。(宁德文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