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正文
威震日寇 浩气长存——记抗日勇士黄家祥
2025-08-11 16:33:26 叶明祥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江琳琳  

抗战英烈黄家祥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

黄家祥革命烈士证明书

黄家祥儿女护送父亲灵骸回宁德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法政大学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

1942年9月25日清晨,一声巨大的爆炸声震惊了整个榆林村,一位青年躺在血泊中,身旁的几个日本鬼子应声倒下。青年叫黄家祥,爆炸声是他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引发的。村庄保住了,群众与战友们安全转移了,但勇士为抗日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时隔42年,1984年6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黄家祥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证明书中写道:“黄家祥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黄家祥,出生地:福建宁德县;牺牲地:山西榆林村。为什么他牺牲42年后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让我们踏着历史的年轮,去追寻烈士的踪迹。

从小志向远大

黄家祥,1909年11月出生于宁德县城关。

黄家祥的家乡,是福建东北部的一座海滨之城。这里风光旖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涌现出隋朝谏议大夫、华夏凿山引渠第一人黄鞠,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陈普,明代名臣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林聪,民国大总统府顾问黄树荣,民国著名盐政专家、中国汉译《世界语》第一人林振翰等。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等曾在这片大地上彪名建功……从小怀有远大抱负的黄家祥,每当谈及家乡的名人志士便倍感自豪。

黄家祥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屋大门悬挂着“父子登科”匾额。祖父黄书田,清咸丰举人,任过顺德府南和县知县、保定府唐县知县。父亲黄毓英,光绪二十八年恩科举人,是闽东著名商号“黄砚记”的创始人,民国初年他走出闽东闯入大上海,开办了货栈,经营茶叶、布匹、纸业等生意,成了宁德知名的埠外商帮。

受家族长辈们的影响,黄家祥自幼勤奋好学,才识过人。他不仅善于交友、不耻下问、集思广益,而且写得一手好诗,在同龄人中尤显出众。14岁那年,志向远大的黄家祥跟随四叔赴上海继续求学。在上海读完高中后考入上海法政大学。长期的不懈攻读,他的视力急剧下降,成了近视眼。在上海,他与在同济大学就读并从事党的地下革命活动的妻表兄共产党员蔡泽鏛(蔡威)常有来往。受蔡泽鏛影响,黄家祥积极参加上海的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底,蔡泽鏛受党组织的派遣回福建开展革命活动,并由中共福州地委派回宁德与北大学生、共产党员郑长璋一道,在当地拉开了工农革命斗争的序幕。当年,黄家祥也由上海回到宁德,便跟随着郑长璋、蔡泽鏛一道投入大革命的洪流中,在当地成立商民协会、工人协会、农民协会、妇女协会,组织“街头剧”“街头演说”,揭露封建地主剥削、欺压百姓的罪行,发动群众反对苛捐杂税、反对封建买卖婚姻、提倡男女平等。同时,发动群众与官商勾结、手段毒辣的海霸天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迫使海霸天答应渔民提出的合理要求……斗争局面如火如荼。经过革命斗争的洗礼,黄家祥的进步思想日趋成熟。

1927年福州“四·三”反革命政变后,郑长璋被国民党枪杀,蔡泽鏛被捕入狱,黄家祥等进步青年便分散躲避。同年5月,黄家祥回上海继续求学。9月间,经营救出狱的蔡泽鏛再赴上海,黄家祥又回到蔡泽鏛身边,投身于上海地下革命活动。

立志投身抗日

1937年日军入侵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各界人士拉起了抗日大旗,组织反日救国会、成立抗日义勇军,支援十九路军抗击日军。时在上海求学的黄家祥,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他义愤填膺,积极投身抗日宣传和救护队,并多次从父亲在上海开办的货栈里取出现金资助抗日救亡活动。此时,他逐步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妥协的嘴脸,萌发了学成之后投笔从戎、投身抗日的念头。

1937年6月,黄家祥大学毕业。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大举进犯中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国人民肩负起民族救亡之重任,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誓死捍卫民族尊严。同时,号召进步青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黄家祥得知消息后,心潮澎湃、异常兴奋,决定赴抗大学习。他回到家乡与父母、妻儿告别。他的举动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8月,黄家祥离开家乡和亲人,经上海到武汉,找到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并将随身携带的家人与亲友捐献的金银首饰交给办事处,表达了自己多年来立志投身抗日的强烈愿望。同年,黄家祥由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派驻延安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成了宁德跨入延安抗大的第一人。

在延安抗大学习期间,黄家祥曾两次写信回家,信中说:“进陕西抗日大学是进入一个新天地,学到很多新知识,有许多熟悉的同学,大家很用功,多在露天读书,每日还要挑水……”

奔赴抗日根据地

1938年延安抗大毕业后,黄家祥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他与孟维壁、罗秋月等同志一道被分配到代县工作,孟维壁任县长。由于黄家祥是共产党员,又学过法律,便被任命为抗日政府司法科长。

在新的岗位上,黄家祥工作认真,任劳任怨,但由于是近视眼,戴着500度的眼镜,给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黄家祥便以高度的革命热情,经常加班加点,用勤劳与时间去弥补近视眼给工作带来的困扰,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得到孟维壁县长的高度评价,他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他的革命意志从不动摇,抗战必胜的信念坚定不移。”

抗战爆发后,日本军队经常对我解放区实行疯狂扫荡,抗日队伍的处境十分艰险,根据地的同志常常会遇到日军的突然袭击,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黄家祥作为抗日根据地代县政府的司法科长,手握着惩办汉奸的大权。在对敌斗争中,他大胆、勇敢,惩办汉奸坚决、果断,于是黄家祥成了敌伪与汉奸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预防不测,黄家祥平时身上总揣着一颗手榴弹,随时准备与敌人拼一拼。他常对孟维壁说:“孟县长,你看我这个手榴弹,如果被敌人包围无法脱身,我要用它与敌人同归于尽,决不投降!”

为国壮烈捐躯

1942年9月25日凌晨,黄家祥正在榆林村组织有关人员开会,一队日军悄悄摸到村口,企图来个突然袭击。正在村口水井边取水的一位村民发现了这一紧急情况,意识到一场大灾难顷刻将降临村庄,他想迅速跑去报警,又担心被日寇发现。情况万分危急!瞬间,这位村民急中生智,立即用铁桶的响声发出警报。黄家祥听到“警报声”,为了保护村庄与村民的安全,立即带领参加开会的同志撤出村外,来到山岗上。黎明时分,周边能见度低,又由于黄家祥高度近视,在跳过山沟时,他突然摔倒,脚踝骨折,难以行走。前面的同志见状转折回头,想扶他一起撤退。敌人发现了目标,迅速追赶过来。黄家祥推开那位同志,说:“你们快走,不要管我!”敌人步步逼近,如果再不立即撤离,他们就有可能被敌人抓获。危急关头,黄家祥霍地站了起来,故意发出声响,一拐一拐地朝相反的方向走去,吸引敌人,让其他同志安全撤离。敌人果然上当,一个日军小队长带着五六个士兵朝黄家祥围了过去,想当场活抓他。黄家祥迅速抓住手榴弹的引线,冷静地等着敌人步步逼近。当敌人围到面前时,黄家祥突然拉开了引线,一声巨响,两名日本兵当场毙命,日军小队长一只手臂被炸飞,而黄家祥却壮烈牺牲了,年仅33岁。

勇士的非凡举动,震惊了日寇军营,极大地激发了根据地军民抗日的斗志!勇士的英雄形象,在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英烈魂归故里

黄家祥牺牲后,榆林村群众用全村仅有的一口棺木将他厚葬。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将他的名字镌刻在代县烈士陵园,将其事迹载入代县史册。

黄家祥1927年结婚,1937年赴延安抗大学习时,家里留下了一男三女,男孩取名国醒,为“中国觉醒”之意,三个女儿分别为:鸣玉、桂玉、华玉。黄家祥赴抗大后,家里收到两封书信后,就再也没有音信了,家里人只能苦苦等待。黄家祥的妻子靠做针线活,出卖家具、首饰来维持生活和养育子女,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黄家祥的父亲和妻子先后离世。临终前,他们都嘱咐后代一定要找到黄家祥的下落。1955年黄家祥的儿子黄国醒写信给中央军委,请求帮助查询其父亲的下落,回信是“没有找到你父亲的有关资料,请向其他单位查询”。此后几十年,兄妹们四处打听,均无确切消息,大家处于绝望之中。

直到1984年,宁德县委办接到山西省民政厅孟维壁厅长寻找黄家祥烈士子女的来信后,兄妹们这才知道父亲的下落,并知道父亲在抗日疆场上壮烈牺牲了。家人四十多年的寻找、期盼,这才有了最终的结局。

1984年9月20日,黄家祥的儿子黄国醒、女儿黄华玉,前往山西寻找父亲的遗骸。在太原,他们见到了父亲的老战友孟维壁厅长。老厅长热泪盈眶,介绍了黄家祥在山西从事抗日活动的事迹,他说:“黄家祥同志是我县的司法科科长,是延安派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直接和我联系,因为我是县长,在那时党组织还没公开,只能单线秘密活动,司法科科长是掌握杀人权的,不是党员不能当司法科长。黄家祥是名副其实的优秀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献出生命。”

在榆林村,当年的农会主席带着黄家祥的儿子、女儿,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找到了埋葬黄家祥的地点,挖出了烈士的遗骨。

临别时,全村群众夹道欢送,一直送到村口,他们高呼:“黄科长回家了,一路走好!”

10月中旬,当黄国醒、黄华玉手捧父亲的骨灰盒回到宁德时,当地干部群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隆重迎接烈士英灵回归故里。

当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黄家祥同志为革命烈士!

抗日勇士黄家祥,浩气长存,永垂不朽!(闽东日报 叶明祥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05022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