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风挡雨行福善 ——民俗文化里的寿宁廊桥 新近落成的南阳镇龟岭村玄武木拱廊桥。 早年廊桥祭祀过程中的信众“走桥”祈福环节。 新建廊桥传统“上梁”仪式。 如诗如画的下党乡杨溪头廊桥。 新建廊桥庄严隆重的“上梁”场景。 初霜向寒,晨曦微露,白雾如祥云在龟湖上方浮泛升腾。 吉日寅时,山城寿宁千年古村龟岭福文化广场之畔的玄武木拱廊桥上,一场祈福迎祥的“点眼清醮”开光道场法事正在庄重进行,扬华幡、插令旗、挂符纸,红地毯、红木桌、红烛台,茶果齐备,香火缭绕,道家法师身着道袍,手持法器,神情肃穆,念念有词为关帝爷等神像安坐、开光、“点眼”。随后,“圆桥”仪式进入高潮,建桥主墨师傅向天祷告后,用竹钉钉上廊桥最后一块桥板,接着廊桥筹建董事们将“七宝袋”中的福豆等吉祥物抛撒到桥面,让村民抢彩,老人们纷纷高喊“风调雨顺,大吉大利”,最后祭河神,朝水面抛丢粽子……廊桥从此承接天地之灵气,造化万民之福祉。 “圆桥”仪式是廊桥修建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廊桥落成前的最后一项传统民俗文化礼仪。在这精心挑选的良辰吉日,各地乡贤、宗亲纷纷归来庆贺助兴,人潮涌动,济济一堂,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俨然如过节。 寿宁境内层峦叠嶂,溪涧纵横,山居乡民的生产生活与路桥密不可分。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中,勤劳智慧的先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崇山峻岭之间创造性地建造起了一座座技艺精湛、令人惊叹的廊桥,把民间传统文化同自然山水融合一起,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廊桥文化。在寿宁1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今还散布着70多座各种结构形式的廊桥,其中约三分之一是在传统木构桥中技术含量最高、被称为“中国一绝”的木拱廊桥,“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的盛誉其来有自。 在这里,廊桥是脚下延伸的路,是连接交通的枢纽,更是联系情感的纽带。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造桥、护桥、敬桥的传统习俗,衍生了一系列民俗、信俗文化。寿宁廊桥不仅是过往行人穿山越水、遮风避雨的道路交通设施,也是人们崇尚行善积德和共享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甚而至于成为乡亲们的信仰图腾和精神寄托。 木拱廊桥的建造技艺堪称奇绝,掌握造桥“绝技”的匠师寥寥无几,其中翘楚被冠以“主墨”或“绳墨”之名,更是备受尊重,其技艺传承也充满着传统神秘色彩。寿宁最负盛名的桥匠莫过于坑底乡“徐郑世家”。徐姓家族最早可考的造桥事迹可追溯至清嘉庆六年(1801年),徐兆裕等人联袂筑造了小东上桥。徐家造桥技艺只于家族内部相传,传至第五代匠师徐泽长后,因徐泽长终身未娶,致使徐家无人继承造桥技术。徐泽长经多方考察后物色表亲郑惠福为衣钵传人。郑惠福按当地习俗拜了师,学习造桥技术,从此开启了郑家匠师的技艺传承之旅。浙江省景宁县的大赤坛桥是郑惠福跟徐泽长学习建造的第一座木拱廊桥。1950年,郑惠福师傅主持建造了寿宁县刘坪大桥,这是他主墨建造的第一座廊桥。此后造桥技艺相继传至郑惠福之子郑多金、郑多金胞弟郑多雄、郑多雄之子郑辉明,共传承九代工匠,历时200多年。在上世纪中叶,郑惠福、郑多金的名号响彻闽浙,父子二人合力修建了11座廊桥。1967年,时年39岁的郑多金首次担纲“主墨”,主持修建下党乡杨溪头桥,未曾想这几乎成了绝唱。往后的30多年间,伴随着现代交通的蓬勃发展,木拱廊桥逐渐丧失交通主干的地位,悄然淡出历史舞台,郑多金从未“封墨”,却形同“封墨”。 2006年初,因牛头山水电站建设,长濑溪桥与张坑桥两座古廊桥需要异地迁建,郑多金重新出山主持工程。时隔39年,身怀造桥绝艺的郑多金老人再次有了用武之地,也圆了在有生之年再次建桥传艺的夙愿。其间,郑多雄加入团队;而后,郑辉明开启桥匠生涯,桥艺家传史话得以续写。 与郑多金老人熟识,是在长濑溪桥与张坑桥迁建工地。在朔风阵阵、寒气袭人的冬日,时年78岁的郑多金老人却是一脸乐呵,频繁往返于工地与驻地之间。在与老人朝夕相处的多个日子里,我们目睹了廊桥建造技艺的奇绝,也了解到不少与廊桥伴生的文化习俗。 寿宁廊桥从建造开始就伴随着奇异习俗。 筹建伊始,乐捐造桥的大善主和乡间有名望的乡绅名士被推为主事造桥的董事。董事们带头捐资、完成所需资费筹集后,最重要的事项就是聘请造桥匠师。当年,造桥匠师很受人尊重,请师傅是个很重视礼仪的环节。董事们会商后选派家有四代同堂的好命人一起去聘请桥匠师傅。聘请仪式很庄重,焚香、净手、签约、奉上定金……行礼如仪,尊师尚德。 造桥动工之前举行祭河仪式,祈求河神保佑建造工程平安顺利。郑多金老人还记得当年主墨杨溪头桥时的祭河场景:黄道吉日,残阳如血。初冬时节的傍晚时分,寒风挡不住群众围观庄严的祭河仪式的热情。供桌牲果齐备,清香高烧,建桥董事、缘首、桥匠举香过顶,虔诚祷告。 郑多金老人记忆中的祭河是造桥过程中世代相传、庄严神圣的仪式。这样的祭祀场景可能让很多人感到讶异,但对于常年走南闯北的桥匠们来说,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程序,没有什么比祈求神灵保佑平安更重要了。虽然思维已有些迟钝,但郑多金老人回忆起建桥时种种民俗细节依然条条是道,对当年建造廊桥的往事记忆犹新。 建造廊桥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选桥址、建桥台、起拱架、建廊屋……不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远远超出民房的建造价值。在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生存环境相对恶劣、施工条件及装备简陋欠缺、技术和安全保障普遍缺乏的年代,乡民笃信木拱廊桥营造要顺利、成功、圆满,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造桥董事、缘首、工匠在运作、筹划木拱廊桥建设过程中约定俗成,必须敬天敬地敬神明,与敬天有关的是选择黄道吉日,与敬地有关的是选择风水朝向,与敬神有关的是祭祀祈福……从奠基、动工、架马、丈篙、上梁等,要精心挑选十七课吉日。如此重视吉日,其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桥梁工程顺利进展,其中上栋梁就是一项十分讲究的细活。 廊桥下层横梁架设完毕,上层竖起廊柱,用枋条固定连结,这就是廊屋。屋檐正中央有上下两条栋梁。上栋梁是建桥过程一个最隆重的环节。造桥木匠师傅诚心诚意沐浴净身,虔诚地拜祭先师鲁班。在良辰来临时刻,廊桥正中央内外摆上两张桌子,一张放廊桥栋梁,另一张摆上全羊、全猪及酒菜等供品,请梁、劝梁、上梁程序严格,一丝不苟。 请梁是上梁的第一道程序,木匠师傅要“鲁班身”装束,手持墨斗、肩挂曲尺,虔诚叩拜,对着栋梁,念念有词唱道: 鲁班先师护吾身,手执墨斗曲尺量。 此梁不是非凡梁,武夷杉木好沉香。 梁头画起金狮子,梁尾挂起玉麒麟。 麒麟狮子梁中坐,明灯不照自然光。 …… 木匠师唱毕,接着手持酒壶,对栋梁进行劝酒,梁头、梁中、梁尾分别劝上三巡,边劝酒边唱: 东君命我一把瓶,万量珍珠脚踏臣。 上是麒麟狮子架,下是莲花把酒瓶。 白鹤仙师来劝酒,栋梁饮酒万年兴。 梁头饮酒财丁旺,梁尾饮酒福禄全。 梁中饮酒大富贵,栋梁饮酒万年兴。 …… 劝酒完毕,事先准备好的两个有声望的绅士或家中四代同堂的好命人进行扶梁,左右各站立一人,栋梁中间用红绫、两端用麻绳缚牢,在屋檐之上的人则负责接梁,扶梁、接梁是两道承接的程序,上下人员一一和唱: 酒到中央五地上,人间寿命如彭祖。 彭祖年高八百岁,愿我主人九百九。 你上东来我上西,脚踏云梯步步高。 将心跑在云头上,鲁班算来上栋梁。 一双黄龙到府中,未曾钩龙先钩梁。 梁头钩起上登科,梁尾钩起看金榜。 梁中应出千万口,梁尾应出万斗量。 …… 梁头梁尾齐齐上,东西两边荫子孙。 大兴大发财丁盛,富贵双全万万年。 栋梁在对唱和声中缓缓升起,牢牢固定在桥中央的左右两端。这样,上栋梁的整个程序就算完成。 廊桥建造程序复杂、工期很长,少则数月,多则几年,一般是在秋冬枯水时节动工起拱,而后搭架桥面,进而建造廊屋。所有工序完成后,会留有一块桥板不固定,桥上有供奉神像或彩绘龙凤等吉祥神兽图像的会将眼睛部分留白,待桥董们择定吉日开光圆桥之时,将最后一块桥板钉上,为神像或龙凤图像“点眼”,廊桥才算正式完工投用。 寿宁廊桥不仅在建造过程有着奇异习俗、充满神秘色彩,建成后也与当地民俗活动、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无论大小奢简,每一座都氤氲着人间烟火,每一座都洋溢着文化气息。而儒释道三教文化大融合的祭祀特色,也让寿宁廊桥文化独具乡土特色。 在寿宁乡间,廊桥已远远超出了纯粹作为交通桥的功能,创造性地结合了桥、亭、庙等建筑的功用。每一座廊桥都有着自己的传说,桥上的每一扇窗、每一块木板、每一处雕刻、每一副楹联,都是一段记忆、一个故事,有“意恐迟迟归”慈母翘首盼望的身影,有“长亭外,古道边”至交执手相别的吟唱……寿宁才子、宋绍定二年状元缪蟾还在赶考途中留下了“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的感叹,挥写了桥亭送别的经典意象。在历史绵延的过程中,无数文人墨客、官绅僧侣题撰其上的楹联、诗词等,不但记载着廊桥本身的变迁,也在颂扬传承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升平桥楹联“五鲤腾空城不夜,三峰入幕景长春”、杨梅州桥楹联“惠怀岂必乘舆济,素志只求王道平”,寓意吉祥、抒发志向;长濑溪桥楹联“结室架长空,无事鲁贤问渡;彩虹牵两岸,奚顷郑相济人”,语意隽永,以文化人。 桥与庙的紧密结合是寿宁廊桥的一大特色。廊桥成为乡民祭祀祈福的场所,也让廊桥承担了庙宇功能。廊桥一般都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神龛多设在桥屋中央,也有的在桥头路冲独立建庙。供奉的神像很广泛,祭祀观音菩萨最多,其次是临水夫人,也有关帝爷、文昌帝和财神爷赵公明,还有就是马仙、黄三相公等地方独有的神明,喜佛者敬佛,喜神者敬神。 廊桥祀神的历史由来已久,在持续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乡土特色。寿宁廊桥供奉的神佛坐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坐下(游)朝上(游)。民间相传如此坐向符合佛道二教的教义,且“桥神”面向流水,隐含面向滚滚财源、福气如水而来、源源不竭的寓意,还有留住风水之意。建造廊桥本身就有取意于积德福善、涵养风水这一层民望。“风水聚不聚,关键看廊桥。”寿宁的许多廊桥都建在村庄水尾(即下游),很少建在村头(即上游)。民间信众愿望并相信水尾建桥有利于拦截“龙气”并汇聚村中,使之成为风水宝地,荫庇村庄人丁兴旺、地灵人杰。因此之故,廊桥祀神民俗传续至今。乡民对神灵的崇拜如同对乡间习俗的依恋,已成为他们平淡生活的一部分。传统民俗文化涵养了廊桥巨大的福善教化作用。淳朴善良的人们有着道家的智慧,他们笃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坚信行善积德福报自来。乡亲们对幸福的期盼,对亲人的祝福,已在绵延的岁月长河里融入了廊桥福善的实践中。 寿宁廊桥,尤其是木拱廊桥,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它的建造过程更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从廊桥中挖掘出来的人文历史与民俗文化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话题。2008年,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寿宁著名桥匠“徐郑世家”第七代传人郑多金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去世)。2012年,“闽浙木拱廊桥”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寿邑山乡一座座横亘在幽谷深涧上的廊桥,是先民遗留的文化瑰宝,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桥梁。千百年来,她不仅成了山里人相互联系的纽带,更成了山里人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虹卧溪溆、古韵悠扬,廊桥风华漾溢于诗情画意里;笙磬同音、祀神祈福,廊桥遗梦浸润在人间烟火中。在历史长河中静默成为风景的廊桥,托起了山里人现实与精神的双重家园。历史不能忘却,文明不能割裂。透视廊桥的颀长背影,你会看到一个民族、一方水土,沉淀融入人们心灵的文化底蕴。(闽东日报 叶家坤 龚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