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区县动态 > 正文
福安:古祠焕新韵 文明绽芳华
2025-11-07 10:14:00 陈艳 罗意烽 来源:宁德文明网  责任编辑:江琳琳  

宁德文明网11月7日讯(通讯员 陈艳 罗意烽)千年古邑,福见福安,历史长河滋养着这一方水土的人文风骨。在这片土地上,600多座散落在各处的民间祠堂,是传统民俗和家风家训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福安市以匠心琢古建,以新思赋新魂,深入摸排每一座祠堂的历史脉络与现实肌理,精选7座基础设施完备、群众联结紧密、文化底蕴深厚的古祠,量身定制“一祠一策”提升方案,让沉寂的古祠挣脱时光束缚,蝶变为承载优良家风、播撒文明新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红韵润古祠 精神永赓续

福安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山川肌理。这里是叶飞、曾志、马立峰等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热土,不少古祠在烽火岁月中发挥了特殊作用,见证过闽东革命的峥嵘岁月。如今,这些“红色祠堂”被重新唤醒,成为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的生动课堂。

“我的爱,早已交给祖国……”悠扬嘹亮的歌声,从溪柄镇立峰村的“文化地标”马氏宗祠内传出。近年来,村里以宗祠为核心,串联周边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携手研学团队精心打造中小学生“红色+传统文化”研学品牌。每当周末或假期,宗祠内便热闹起来:红色电影幕布前,孩子们屏息聆听革命故事;“村晚”舞台上,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赢得阵阵掌声;地方戏曲唱腔里,既有传统韵味,更添爱国情怀。这座曾经寂静的古祠,如今成为党员群众感悟初心、青少年汲取红色力量的“精神驿站”。

溪柄镇立峰村马氏宗祠乡村大舞台。

赛岐镇宅里村陈氏宗祠,曾是马立峰从事革命活动的据点和“赛岐暴动”的指挥所,为闽东革命播下燎原火种。如今,随着舞台高清大屏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古祠焕发新颜,化身集文化传承、精神滋养于一体的文明礼堂。这里定期开展文艺戏曲表演、爱国电影放映等活动,将文化传承与民生需求深度相融,通过务实暖心举措凝聚乡邻、培育新风,让承载百年文脉的古祠焕发鲜活生机。

赛岐镇宅里村陈氏宗祠开展消防演练。

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阳头街道黄氏宗祠以爱国主义教育与社科普及“双基地”建设为抓手,将“祠堂古韵”与“文明新风”相融合,用心策划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打造校外课堂新场景。每逢研学季,孩子们在感受古建筑魅力的同时,触摸历史的温度,聆听家风的教诲。如今,黄氏宗祠已成为阳头历史街区的文化地标,更成为福安市传播文明的一张亮丽名片。

福安市实验小学雏鹰假日小队在阳头街道黄氏宗祠开展研学活动。

乡土聚人气 古祠变课堂

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一座祠堂载一段乡愁。福安市深挖古祠的乡土属性,探索“宗祠+乡土文化”模式,让古祠成为传承地方文脉、滋养群众精神的“乡村课堂”,让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仰止祠依托穆阳古镇的人文优势,深度挖掘特色祠堂文化,紧扣青少年成长需求,打造“幸福穆阳娃”特色品牌。在这所校外课堂,孩子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穆阳油纸伞,在竹骨宣纸间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参与“书香伴童年”阅读活动,在经典读物中汲取知识养分……常态化举办的周末读书会与冬、夏令营,让仰止祠不只是文旅打卡点,更是连接青少年与乡土文化的“连心桥”,让古镇的文化基因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仰止祠开展书香伴童年之《小老鼠的魔法书》活动。

以“崇文重教”家风为底色,上白石镇郭氏宗祠成为当地学子的“精神加油站”。宗祠内,二十四孝图生动讲述着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正厅悬挂的数十块“硕士”“博士”牌匾,更彰显着郭氏家族“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上白石中心小学常组织学子来此开展研学活动,讲解员细说郭氏家族勤勉治学、报效桑梓的故事,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树立“勤学向善”的理想。每逢高考录取季,祠堂理事会都会举办表彰仪式,为考上大学的优秀学子颁发奖学金,既传递了家族的关怀,更激励着年轻一代不忘故土、奋发图强。

上白石镇上白石村郭氏宗祠内,正在开展小学生研学活动。

家风沐人心 文明树新风

祠堂是家风家训的“活载体”,更是涵养文明乡风的“主阵地”。福安市通过功能活化、内容创新,赋予古祠全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传播文明理念、聚合文明新风的重要阵地,让优良家风化作触手可及的文明实践。

溪潭镇廉村陈氏宗祠,以“廉”为魂,打造“德治+服务”的文明实践样板。祠堂外,村党支部书记陈柳峰正向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讲述着廉村“廉以传家,世德作求”的家训,以及唐代名臣薛令之“苜蓿廉臣”的故事,让“廉洁”二字深植人心;祠堂内,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们正在为村里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和义诊。这座古祠,既是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涵养廉洁品格的“廉政教育基地”,也是村民享受便民服务、传承美德家风的“温馨家园”,真正实现了“一堂多用、一室多能”。

溪潭镇廉村陈氏宗祠开展重阳节义诊活动。

穆云畲族乡桂林村启元祠,将古祠文化底蕴与乡村记忆巧妙融合,走出了一条“文化润村”的新路径。走进祠堂,走进乡村记忆馆,触摸“看得见的乡愁”,倾听乡土文明的发展足音。在这里,村民们围在一起舂糍粑,在捶打糯米的节奏中分享劳动的快乐,传递“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理念;畲族山歌对唱中,歌词里满是“孝老爱亲”“团结互助”的劝诫。祠堂内还设置了移风易俗宣传角,张贴着村规民约、文明祭扫倡议,并通过福安评话、平讲戏等节目形式,生动宣传移风易俗政策,弘扬“厚养薄葬、婚丧俭办”的新风尚,有效遏止“大操大办、炫富攀比”的不良风气,让实践点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阵地,以文化浸润转变观念。

穆云畲族乡桂林村启元祠畲族非遗技艺体验活动。

古祠焕新,文脉永续;文明花开,馨香满园。下一步,福安市将继续以“一祠一品”为抓手,深挖每一座古祠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潜力,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服务内容,让更多古祠成为传播文明的“窗口”、传承文化的“载体”、凝聚人心的“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让千年古邑的文明新风,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05022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