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清晨,在福安市溪尾镇溪邳村,A022号渔船缓缓启航,沿着蜿蜒的海岸线开始打捞起漂浮在海面的废弃渔网、浮木、塑料瓶等各类垃圾。这些垃圾被运至码头,再由专用平板车统一转运处理,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成为溪尾镇海洋环境保护的日常一景。 工作人员正在打捞垃圾。 在这片海域的背后,是一支默默守护的队伍。“发洪水的时候最忙,上游冲下来的垃圾要比平常多得多,得连轴转才能清理完。”船舱内,蓝海垃圾打捞队队员一边分类归置垃圾,一边说。据悉,蓝海垃圾打捞队每天要工作8小时,每月仅休息4天,其余时间都坚守在海岸垃圾清理的岗位上。 “过去岸边堆积的旧木船、散落的垃圾不仅影响美观,还污染了养殖水质。现在站在岸边看,海水清澈多了。”溪邳村村民欧增发指着整洁的岸线,语气里满是欣慰。 这份“岸绿海清”的改变,离不开溪尾镇一套系统化的治理“组合拳”。 “我们成立了工作专班,从源头管控到常态清理,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溪尾镇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赵烨介绍,当地实行海上工作网格化管理,网格员每日出海重点巡查鲜艳沃、虎头鼻等网格海域,发现海漂垃圾第一时间通知蓝海公司进行清理;同时,建立渔排垃圾集中收集点,引导渔民将生产生活垃圾定点投放,从源头避免垃圾入海。各沿海村则安排专人定期巡查,遇到偷倒乱倒行为及时制止,形成“海上+沿岸”双线齐抓的格局。 科技赋能让海岸治理如虎添翼。溪尾镇增加海域巡查专用无人机,定期对全镇及周边海域进行航拍分析,不仅可以实时发现海漂垃圾,还能预判潮水带来的垃圾动向;针对日常巡查中容易发生海漂垃圾堆积的海域交界处、河流入海口等重点区域设立监控探头,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监管。 “以前靠人眼盯,难免有疏漏。现在无人机‘天上看’、探头‘实时盯’,效率比以前高多了。”溪尾镇海域工作站工作人员赖瑞德说,他们的职责就是做好巡查监督,督促打捞队把每一处垃圾都清理干净,让美丽渔村一直美下去。 溪尾镇的改变不止于垃圾清理,近年来,当地将海洋环境综合整治纳入重点工作内容,通过“以清促改”推动产业转型。一方面,清退违规渔排,将传统木质渔排升级为环保浮球和树脂瓦结构;另一方面,扩种红树林、试种耐盐植物,构建“水下森林”。同时,通过培训引导渔民从“捕捞者”转为“养殖技术员”,实现生态与就业双赢。如今,随着海域水质逐年提升,中华白海豚已连续十年现身溪尾湾,成为这片海域生态向好的“活招牌”。 “溪尾镇将持续深化‘以清促改’,实施海岸垃圾清理的常态化行动,守护住渔村的美丽底色,为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溪尾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闽东日报 缪星 秦红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