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宁德要闻 > 正文
宁德古田:盘活书院文化“多元养分” 打造文明传承鲜活阵地
2025-10-13 16:26:36  来源:  责任编辑:江琳琳  

金风拂过翠屏湖,波光映照着新落成的翠屏书院。近日,这座枕山面湖的文化新地标在宁德市古田县正式揭牌,飞檐翘角间既有自然之美,更蕴人文底蕴。

翠屏书院的亮相,并非孤立的文化景观,而是古田千年书院文明的当代延续——从唐末蓝田书院的文脉初兴,到北宋溪山书院的理学播撒,再到如今翠屏书院的崭新登场,三座书院如同文明的灯塔,在闽东大地接力传递着“崇文重教”的精神火种。


文明培育: 

书院为基 涵养千年育人沃土

文明的延续,离不开教育的深耕。在古田这片书香浸润的土地上,书院自创建之初,便将“传道授业、立德树人”作为核心使命,千百年来如春雨润物,滋养出一代代兼具学识与品格的人才,为地方文明的绵延筑牢根基。

坐落于千年古镇杉洋的蓝田书院,是古田育人传统的重要源头。北宋开宝元年,南唐员外郎余仁椿告老还乡后,倾其积蓄创办书院前身学馆,并划出70亩“油灯田”专供学子读书,以“添灯加油”的苦心,埋下“崇文重教”的种子。南宋时期,朱熹两度在此讲学,提出“读书明理、修身济世”的思想箴言,进一步厚植了书院文脉。

蓝田书院内,学子诵读国学经典。古田县委宣传部(文明办)供图

值得称道的是,蓝田书院“文武并修”的传统延续至今——学子们既诵读国学经典,又习练具有200多年历史的福建省级非遗“南少林龙桩拳”。自2013年重建以来,书院已持续12年免费开设国学、书法与龙桩拳课程,累计招收学生数千名。北京大学教授的讲学、上海同济大学复兴古典书院的“会讲”活动也走进乡村,为当地学子拓展了多元教育资源。

古田翠屏书院揭牌。古田县委宣传部(文明办)供图

溪山书院的育人脉络同样清晰。北宋淳化二年始建的这座书院,在南宋庆元年间成为朱熹避难讲学之地,“朱子一日教九斋”的传说至今流传。当年林用中兄弟筑“溪山草堂”研学,如今这里的耕读文化展览馆、青少年国学班接续了育人使命。而翠屏书院的揭牌,则为这份传承注入新活力,其规划的国学讲堂、乡土文化课程,将与蓝田、溪山两院形成育人合力。

从余仁椿的“油灯田”到当代的免费国学班,古田书院始终坚守“育人为本”的初心。这种跨越千年的教育坚守,让文明基因融入代代古田人的血脉,也让杉洋镇走出90多位进士、3位宰相的佳话在新时代不断续写。


文明可感:

场景为媒 让千年文脉触手可及

古田的三座书院通过建筑遗存、文物收藏与活态展示,将千年文脉转化为可看、可触、可体验的文化场景,让文明从典籍中“走出来”,走进大众生活。

溪山书院一隅。古田县委宣传部(文明办)供图

溪山书院的重生,是文明具象化的生动范例。这座名列福建宋代书院之首的古院,曾因洪水与水电站建设两度沉寂,“溪山第一”的牌匾一度沉入湖底。1999年,一群热心文化的志愿者多方筹措,在翠屏湖畔旧址旁将其重建为溪山书画院,使荒岛变身“文化蓬莱”。

如今走进书院,原拆原建的古民居讲述着耕读往事,北楼文渊阁中7万多卷《四库全书》静静陈列,聚珍阁内《朱子与古田》《古田旧城记忆》等典籍承载乡愁。文化爱好者可在花梨木画案旁观摩书画创作,在翠屏厅聆听文化讲座,在展厅欣赏全国性书画大展,千年文脉通过一砖一瓦、一书一画变得鲜活可感。

蓝田书院引月池畔,朱熹题写的“引月”石刻。古田县委宣传部(文明办)供图

蓝田书院则以“活态传承”让文明触手可及。复建后的书院保留了引月池畔朱熹题写的“引月”石刻,“蓝田书院”四字匾额依旧熠熠生辉。每逢周末,书院中既有孩童诵读《弟子规》的稚嫩声音,也有龙桩拳练习的整齐吆喝,学者与乡村学子围坐论道的场景,重现了古代“会讲”传统。翠屏书院则以更现代的展陈方式延续这一路径,规划中的乡土文化展区与互动体验空间,将让古田的书院故事和非遗文化更亲切地走近大众。

文明传播: 

薪火接力 激活乡风文明新生态

书院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超越自身边界的传播力。古田的三座书院以不同方式辐射乡野、连接内外,将文化养分转化为乡风文明的内生动力,让精神文明在传播中生生不息。

“回望家园”吴锦辉钢笔画主题艺术展在古田溪山书院举行。古田县委宣传部(文明办)供图

溪山书院的公益实践,是文明传播的生动写照。自重建以来,它已超越单纯的文化地标,成长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一群热心公益的文化志愿者在此默默耕耘,相继孕育出老年书法班、朱熹诗词楹联学会等多个扎根民间的文化团队。

书院累计举办文化讲座20场,指导乡村建成7处文化展馆,免费开放接待群众逾30万人次;更编印地方文献15种、6万余册,悉数免费惠及民众。2019年,它成为全国唯一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书院。这份荣誉背后,正是文明从书院走向乡野的温暖实践。

蓝田书院。古田县委宣传部(文明办)供图

蓝田书院则以家族传承与乡村浸润的方式传播文明。杉洋镇余、李、林、彭四姓聚族而居,书院早年作为宗族学馆,培育出90多位进士、200多位官员,张以宁、余正健等历史名人的事迹已融入乡规民约。如今,书院的廉政讲堂、诗词班让“读书不为功名利禄”的理念深入人心,杉洋人“找准位置、做好本职”的朴素追求,正是书院文明浸润乡风的生动体现。

翠屏书院将为文明传播打开更广阔的空间。这座新地标立足翠屏湖核心区,既承接蓝田、溪山的文化积淀,又通过文化交流、展览展示等创新方式,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文明传播网络,推动古田书院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翠屏湖畔潮声起,文脉传承续新篇。翠屏书院的落成,为古田千年书院文化写下了生动的时代注脚。从蓝田书院的“文武并修”,到溪山书院的“公益传薪”,再到翠屏书院的“开放融合”,三座书院串联成一条文明的纽带,一头连接历史深处的智慧,一头通向新时代的文明图景。在这片曾见证“朱子一日教九斋”的土地上,书院文化正以更鲜活的形态涵养乡风、播撒文明,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宁德文明网)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05022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