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纸翻飞间,传统文化悄然跨越语言壁垒。外国青年们正跟着剪纸艺人学剪福字,剪刀起落间,一幅幅寓意吉祥的作品跃然纸上。这是2025年柘荣县城郊乡靴岭尾村接待外国来访团队现场的一幕,也是这个闽东小村研学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靴岭尾村有着400多年剪纸文化历史,着力打造“中国剪纸第一村”,通过深耕“非遗+研学”融合发展模式,每年吸引研学团队超4万人次,2024年文旅关联产值达600余万元,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文化根脉筑基石 从“传统村落”到“研学胜地” 靴岭尾村的蜕变始于2018年。这个紧邻104国道、距柘荣城关仅4.5公里的传统农业山村,曾因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单一而陷入发展困境。转机来自对本土文化资源的主动挖掘——村里决定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柘荣剪纸为核心IP,打造特色研学基地。 如今,走进靴岭尾村,剪纸元素已融入村庄肌理:黑白灰红四色构成的民居立面上,铝钢板冲孔裁剪成的剪纸图案装饰着屋檐楼道;占地5000平方米的文创田园内,剪纸传习馆、大师剪纸馆、红纸屋等文化空间错落有致,系统展示着“剪出非遗惊世眼,裁来佳作富人文”的生动画卷。 “光看不够,得让研学客‘动手’‘入心’。”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雪香介绍,靴岭尾村专门开发了“剪纸+农事”“剪纸+非遗”系列课程,上午在田间体验水稻插秧、太子参采挖,下午回到剪纸馆把“稻穗”“太子参”剪进作品。这种“实践+浸润”的模式,不仅将研学团队的平均停留时间从1天延长至3天,更让学员对剪纸文化的了解从“纸上观赏”升华为“沉浸式体验”。 产业融合促振兴 从“文化展示”到“经济引擎” 研学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靴岭尾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村党支部领办岩峰文旅、小红鞋文创等5家经济实体,80多户村民入股合作社,通过创作剪纸作品、经营农家乐、直播带货等多元途径增收。 2024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8万元,村财收入98.97万元,其中文创产业收入占比超80%。村民章小云说:“以前农闲时没事干,现在跟着合作社做剪纸、授课,每月也能多赚3000多块呢。” 村里的特色一条街汇集了柘荣油卷面、柘荣太子参、高山茶叶等特色美食和农特产品,研学团队的到来让这里的商户收入也日渐提高。 产业要发展,硬件得跟上。凭借距甬皖高速柘荣入口仅16分钟车程的便捷交通与完善的食宿配套,靴岭尾村已具备成熟的研学团队接待能力。为此,村里还专门新建了1500平方米的停车场与游客驿站,进一步优化了研学旅游环境。2024年,该村成功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品牌影响力持续释放,形成“研学带旺产业、产业反哺基建”的良性循环。 文化纽带连两岸 从“乡村研学”到“交流窗口” 借助研学产业的东风,靴岭尾村的剪纸文化正焕发新生,从乡土艺术蝶变为连接两岸的情感纽带。“看到柘荣剪纸如此系统化、产业化发展,既受启发又倍感亲切。”一位台湾青年在体验剪纸后深有感触地说。今年以来,该村已接待4批台湾参访团,两岸青年在共同创作中增进文化认同。 为了让研学产业“常新常火”,村里还通过举办非遗剪纸艺术节、农民剪纸大赛、七夕主题晚会等活动,让研学产业保持活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剪纸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延山带领15名博士生扎根田野开展剪纸艺术研究,持续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让这门古老技艺在研学互动中实现“活态传承”。 从昔日“守着文化愁发展”的薄弱山村,到如今“剪纸出圈、研学火爆”的金牌旅游村,靴岭尾村用一把剪刀,剪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下一步,靴岭尾村计划拓展“剪纸+数字”新赛道,开发VR沉浸式剪纸体验课程,让非遗文化在科技赋能下触达更多人。 “剪刀尖上的功夫,剪的是老手艺,更是我们的好日子。”村民们笑着说。那一张张红纸,正被剪出越来越红火的未来。(宁德文明网 郑伊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