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正文
五朝齐列 一眼千年
2025-09-22 16:59:36 吴谨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江琳琳  

五朝齐列 一眼千年

——古田前洋古民居群

前洋古民居一角。林兴华 摄

“五朝齐列一村落,一眼望穿千百年。”说的便是前洋村的古民居。

古民居的观赏,常以单宅独栋为对象,而前洋的古民居,实际上是一个“群”,正是这个“群”,成为前洋古民居文化的巨大载体和最大特色。想要对前洋古民居群作个综合的评价,唯有“广大而精微”,方能一言蔽之。

前洋是位于古田县卓洋乡北部的一个山村,紧邻省道宁古线。村子特点鲜明,可用四个词表达:风水宝地、传承千年、民风纯正、地灵人杰。

前洋村的古民居贯穿“五朝”,历宋、元、明、清、民国。宋、元两朝的建筑已基本被千百年来的风雨无情侵蚀摧毁,只存遗址。如今留存较为完整的是明、清、民国三个朝代的古民居群落。

前洋古民居,清一色坐西北朝东南,并由西北向东南呈朝代从远到近规整有序排列。前洋先辈在建造新房屋时,既能保护利用好旧的居所,不进行破坏,又能让新旧建筑合理、有序的排列,达到相容、并用、共存的创举,向世人展示了他们在建设规划上的过人天赋。这种规划能力、传承能力、保护能力,体现了前洋高度的建设文明。前洋古民居群的发展史,堪称中国古代村落建设发展的一个范例。

前洋村的古民居数量众多,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明代民居群位于村落西北部,保存比较完整的约有10栋。由于明太祖曾号令天下厉行节俭,并严格限定了官民房屋的规模和格制,其中规定平民房屋不得超过三开间,禁止使用斗拱,禁止奢华装修。然而前洋的余氏明代落堂祖厝屋宇轩昂,斗拱众多,装饰精美,显得相当豪华,这既透视出当年屋主的富贵与权势,也使此厝成为不可多见的明朝村居代表性建筑。

祖厝位于明代四栋排厝西侧,正门仿照显贵府邸的将军门建制,门上框有花形门簪2个,门簪俗称“户对”,与门前两侧的抱鼓石被合称为“门当户对”,此类门在本地十分少见,可谓闽东明代古民居将军门样式的一个标本。主座四扇五开间,进深约10米,气势宏伟。大厅正中上方有主堂梁(俗称子孙梁、风水梁),把持整座房屋的风水,做工极精美,上绘丹凤、牡丹、竹、鹿等图案,分别像征吉祥、富贵、平安、财禄,色彩斑斓,灵动逼真,其着色历经数百年而不褪,这根风水梁美轮美奂,为省内罕见,足称前洋古民居构件中之极品。

前洋清代民居约有50栋,俱建造精工,各具特色。其中声名远播的有余氏三栋排厝、余三江祖厝、余文明祖厝等。三栋排厝占地约5亩,气势恢宏,厝前原有巨大跑马场。三栋排厝的规模格制相似,建厝人为三兄弟,有的以财气著称,富甲一方;有的以文化著称,厝内悬有“文魁”匾;有的以武功著称,厝中有“武魁”匾。其中第一栋形制规整,结构严谨,建工精良,是前洋清代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厝中还建有密室、绣楼等,这些设计带有鲜明的旧时代特征,也是前洋古民居的一个重要亮点。

前洋民国民居位于村落中南部,结构上大体模仿清代,但又与之有所区别,内外部的修饰也显得简单。一般大门内无照壁,直达天井,天井中间甬道高出天井地面,与庑廊齐平;主座前台阶两边常砌有古代象征功名的戺石(俗称仕石、体面石),该石在清以前是不能随便设置的,否则将被视为欺君犯上;正脊通常高达10米左右,超过前朝官方限制;屋顶椽条分布致密,更有利于防漏御风,坚固耐久。

民国与清代民居存在较大差异,有其深刻的政治历史原因,从中也折射出民国时期在政治、思想、文化上的巨大飞越。孙中山倡导求真务实,反对奢靡之风,反对封建陋习,故人们在建屋时把财力主要投向使空间尽量高大宽敞的实用性上。故而前洋的民国民居虽无精雕细琢,但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前洋村有炮楼5座,建于清中后期,当时为了防土匪,大户人家在厝角添置炮楼。在革命时期,前洋是红军、游击队的重要据点,左丰美、刘捷生、黄扆禹、杨兰珍等革命前辈曾长期驻扎于此,这些炮楼,结合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为革命者的工作和战斗提供了特别的安全保障,也使在余三江等人领导下的前洋村成为“红旗不倒”的红色村寨。如今,炮楼已失去其本来的功用,但她摇身一变,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前洋古民居集群的核心地带,还有一个巨大的风水池,面积数百平方米,这风水池不仅发挥保持村子上好风水的功用,还担当着民居消防的重任,此亦足见前洋祖先在村落规划上的特殊智慧。

前洋是块风水宝地,从古民居里不知走出了多少名流才俊!古代的进士、举人、秀才等数量庞大自不必说,仅现当代,前洋村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也甚多,更有“一门六博士”的美谈。

这个中国传统村落、省生态示范村,坐拥青山绿水,秀色可人。站在村前或村后的山岗上,远望全村,村形村貌尽收眼底。在这里,我们一眼望穿的不只是前洋这个村庄,更是前洋千百年的民居文化,更是这个村庄千百年来的文明发展历程!(闽东日报 吴谨)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05022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