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胤翔创作的取材自《海错图》的瓷盘。 王胤翔在瓷盘上作画,这几乎是他创作中最考验技巧、最体现创意的工序 。 王胤翔给半成品修坯,这十分考验手上功夫。 王胤翔正在进行拉坯,这道工序讲求熟能生巧,更需要全神贯注。 王胤翔在检查修坯成果。 工坊的展示架上,摆满了王胤翔的“瓷上霞浦”。 推开那扇门,一间1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映入眼帘,这里既是工作室,也是陶瓷加工作坊,宛如一个浓缩的陶瓷世界。目光所及,陶瓷艺术成品与半成品层层堆叠,造型各异、花样繁多,每一件都承载着泥与火交融的故事。靠墙的2米多高多层橱子,陈列着风格迥异、大小不同的陶瓷艺术品,静静散发着独特韵味。 此时,工作室年轻的主人王胤翔正全神贯注地创作,手中画笔在半成品陶瓷花瓶上细细勾勒,色彩渐渐晕染,仿佛赋予器物鲜活生命,即将“破茧成蝶”。盛夏时节,记者来到“全国文明村”霞浦县松山街道长沙村,专访这位创办者,探寻他在陶瓷艺术领域的汗水、坚守与梦想。 逐梦之路 从涂鸦墙到陶瓷学府 王胤翔出生于陶瓷文化底蕴深厚的霞浦县,当地陶瓷工艺曾在闽东声名远扬。在热爱美术的父亲的引导下,他自幼对美术绘画兴趣浓厚,尤其痴迷传统陶瓷制作,一块陶泥能把玩许久。母亲回忆,小时候他拿着画笔把家里每个房间都“装点”得与众不同。 2010年,他以专业考分第一名成为霞浦六中美术特长生。高中时,他对陶瓷制作技艺的热爱更加强烈,立志传承这一传统技艺。2013年,他考入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正式踏上逐梦之旅。 大学期间,王胤翔全身心投入陶瓷设计制作学习。他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在教室、图书馆、作坊刻苦钻研、实践,对景德镇的特色作坊、窑房分布了如指掌,却不熟悉街道景区。 毕业时,学校要求设计创作日用瓷和艺术瓷各一套。多数同学选简单题材,他却大胆创新,以“徽派建筑”和家乡“霞浦滩涂”为主题。他坦言不想走捷径,想挑战自己,即便有无法毕业的风险。刻画霞浦滩涂的《滩涂韵律》险些未通过评审,最终凭借功底和创意过关;《徽派风》表现亮眼,还获“全国美育作品大赛”二等奖。 返乡创业 乡村作坊里的非遗新生 2017年6月,王胤翔大学毕业,多个外地理想岗位向他伸出橄榄枝,但他立志抢救霞浦濒临失传的传统陶瓷制作技艺、带动家乡产业发展,毅然返乡创业。 “回乡目标很明确,要成为霞浦制陶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并创新发展这一技艺。”他希望将霞浦山海风光、畲族和妈祖文化等融入陶瓷,打造“陶瓷上的霞浦”,让更多人领略霞浦魅力。 返乡后,他注册成立“霞浦县映象陶瓷艺术品工坊”,后被列为霞浦县“陶瓷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单位,他也成为全县最年轻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没有合适场地,就改造自家老宅为作坊;资金短缺,用奖学金和兼职收入支撑;遇技术瓶颈,多次回母校求教,或去当地作坊、窑房实践拜师学艺,寻找答案,往返霞浦与景德镇的次数王胤翔已数不清。 2019年,作为优秀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才,他入驻“全国文明村”(市级“文化艺术人才驿站”)和霞浦县“大学生创业园”。长沙村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为他注入新活力,加工坊也迁至此地。此后,他创作选送的陶瓷艺术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各类奖项中屡获佳绩,还先后荣获霞浦县首批“乡土人才”“兴霞人才”、宁德市“天湖人才”,各种殊荣随之而来的奖金和补助,让他缓解了创业资金难题。没有了后顾之忧,王胤翔更坚定了“让陶瓷说话”的信念,工作之余,他常一个人观察海边景色,为创作汲取灵感和积累素材,让作品讲述霞浦故事。 古韵新姿 让《海错图》在瓷上重生 经过几年努力,王胤翔技艺日益娴熟,创作理念不断创新,优秀作品频出。他介绍一个瓷杯:运用颜色釉彩绘工艺,混合釉色烧制出的棕色调肌理似滩涂纹理,画面有天空、山峦、滩涂和渔民,鲜活灵动。 2023年“2023中国·霞浦海洋文化论坛”期间,他得知《海错图》——一本清朝康熙年间聂璜记录300多种海洋生物和海滨植物的图谱,其中40多种标注来自霞浦,是珍贵史料,深受触动,灵感迸发。 “作为霞浦陶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责任将《海错图》以陶瓷形式呈现,打造‘陶瓷上的霞浦’新名片。”他立即着手制作,先手工拉坯、上釉、高温烧成瓷,再釉上彩绘,最后二次或多次烧制,使彩绘与釉面融合。 但过程充满挑战,“将纸上图搬到瓷器上,难在‘画布’材质不同,却要颜色一致。”陶瓷材料烧制前后颜色会变,需丰富经验和高超技艺才能把握效果。 “《海错图》是古画,不仅要精准临摹,更要理解其艺术形式。用陶瓷技法表现国画效果,需灵活运用并调整,对制作者是极大考验。”他感慨道。 经过无数次摸索和失败,他终于基本掌握相关工艺,已创作完成10多幅《海错图》系列陶瓷作品。这些作品融合传统与现代,有极高艺术、历史和文化价值,是霞浦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体现。 霞浦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评价:这种融合是对“画本霞浦,千鲜之城”的生动演绎,让观赏者能透过陶瓷触摸霞浦历史文化脉搏。 守正创新 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加工坊的研学体验区,十几名小学生围着转盘学拉坯,王胤翔手把手指导:“用力要均匀,感受泥性变化。”近年来,他在钻研技艺的同时,积极投身研学体验、非遗进社区等公益活动,将加工坊打造成青少年研学基地,培养传承新生力量,带动产业融合。 他还积极推动非遗活化:开发的“畲族风情”和“滩涂主题”等文创产品成游客必购伴手礼;参加各类活动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2024年,他的陶瓷作品被霞浦县政府作为出访意大利的涉外礼品;今年2月,意大利撒丁大区和卡利亚里市代表团参观加工坊,体验制瓷拉坯、参观作品,对中国传统陶瓷工艺赞不绝口,收到定制瓷盘时称“这是最珍贵的中国记忆!” 未来展望 打造“陶瓷上的霞浦” 在市、县多部门支持下,王胤翔的创业和传承之路越走越宽。通过参加各类展会和比赛,他的成果和作品得到广泛推介,知名度提升,让更多人认识到霞浦陶瓷的魅力。其作品多次获奖,加工坊也获2022年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省级资助项目”一等奖,他还获多项荣誉,当选县政协委员后,积极为传统工艺振兴建言献策。 “陶瓷不仅是手艺,更是文化载体。”他说,“希望通过作品,让世界看到霞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暮色降临,加工坊窑火依旧明亮。王胤翔又开始调配新釉料,这位年轻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用双手诠释新时代匠人的坚守与创新,让千年陶瓷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