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里,杉树林下成片的紫灵芝撑开了褐色的“小伞”,村民们正忙着采收。望着这片郁郁葱葱的山林和丰收的喜人景象,年已九旬的黄振芳老人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4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山。”黄振芳回忆道,1983年,年过半百的他,在中央一号文件引领下,毅然带领全家贷款8万元,开垦荒山,植树造林。短短3年,造林1207亩,成为当地有名的“造林大王”。 “黄老种下的不仅是树,更是一种精神。”后洋村党支部书记张妙香说。在黄振芳示范带动下,后洋村掀起了造林热,短短几年间林地面积扩增到7307亩。这一绿色奇迹从点到面,推动周宁县森林覆盖率从不足42.8%跃升至72.96%。 数十年薪火相传,周宁人将这份绿色情怀代代延续。背靠“绿色银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在林间“寻宝”,发展林下经济、林旅融合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新路子。 “绿了荒山白了头”,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道尽了黄振芳老人一生的坚守与奉献。2月28日晚,黄振芳荣获2024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称号。“感到很荣幸,这是对我们这么多年努力的一种肯定。”捧着沉甸甸的奖杯,黄振芳深情地说,“希望更多人加入植树造林的队伍,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在周宁,像黄振芳这样的“草根榜样”还有不少。国家电网周宁县供电公司员工叶德奕,用30多年时间书写了另一段感人故事。 数字无言,却最有力:80余名贫困学子在他的屋檐下成长,60多个省内外的学生收到过他的汇款单。他的足迹不仅留在周宁的街头巷尾,更延伸到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区现场。1.1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是他对“奉献”二字最生动的诠释。 当被问及坚持的缘由,叶德奕的回答质朴动人:“小时候受到过别人的帮助,我就想有能力了,能帮助别人一点,就多帮助一点。” 叶德奕的坚守,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获得“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树起了志愿服务的模范。 在叶德奕的影响和带动下,身边同事纷纷加入“叶德奕志愿者服务队”,建立起“1+3+N”(1支志愿队伍、3个固定服务点、N个服务项目)服务模式,累计开展服务事项2600余项,服务时长超3600小时。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一盏灯到一座城,周宁的文明故事仍在续写。“这两位‘周宁榜样’就像火种,点燃了整个周宁的向善之心。”周宁县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许剑深有感触地说。 周宁县创新推出“三个一”典型培育模式(选树一个、培育一套、传承一支),以叶德奕、黄振芳等先进典型为引领,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推动“榜样力量”转化为“全民行动”。同时,通过创排原创话剧《树魂》、拍摄微电影《姑丈》、排演闽剧《烈士凌福顺》等文艺作品,让榜样故事广为传颂。 “我读初中时就听说过叶德奕叔叔的故事,现在我也成为一名志愿者。”许文昌说。他是周宁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也是周宁“岁月年轮”敬老摄影服务队成员。 2020年以来,许文昌和其他50余名志愿者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先后走遍了100余个偏远山村,把摄影棚搬到村民家门口,免费为近万名乡村老人定格“最美笑容”。 在李墩镇东山村,90多岁的陈奶奶徒步半小时赶来拍照;在咸村镇洋中村,70多岁的孙爷爷急匆匆赶回家中带90多岁的老母亲前来拍照……这些刻满岁月年轮的幸福留影,都定格在志愿服务队的镜头里。 一传十、十传百,凡人善举代代接力传递。周宁县狮峰救援中心服务时长超过9500小时,成功从深山绝境救出84人;银屏峰下周墩人志愿者协会拥有超6000名成员,累计爱心捐助977人次,服务老人9800多人次;“红领巾小导游”连续30年为鲤鱼溪景区游客义务讲解十多万人次,接力弘扬“鲤鱼文化”……如今,298支志愿服务队、1.8万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城乡各个角落,“志愿红”成为最亮丽的城市底色。(福建日报 郑文敏 魏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