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映照逐梦山海的幸福征程;风尚之美,装点感恩奋进的政协答卷。近年来,宁德市政协机关在党建引领下加速赋能、在融合推进中夯实基础、在服务发展里聚力升华,展现出新时代人民政协的崭新风貌,不断推动文明创建迈上新台阶。 党建引领 强劲文明创建“红色引擎” 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进校园活动。 党的创新理论,是政协机关文明创建的根本遵循。创建以来,市政协党组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筑牢文明创建的价值引领之“魂”。推动建立党组“第一议题”制度、学习座谈会制度,在机关推行科级干部 “每周讲坛”,打造“行知课堂”学习平台。结合党内集中教育,先后组织200多场专题学习、主题宣讲、研讨交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开创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重要思想和重大实践,引导干部队伍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使讲政治成为党员干部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党的工作队伍,是政协机关文明创建的中坚力量。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文明创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市政协党组将文明创建工作纳入机关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识形态工作,一体部署、监督考核。把全体机关干部纳入5个创建工作专班,由党组成员牵头落实创建任务。同时,将文明创建触角延伸至市政协党员委员层面,建立覆盖全体党员委员的活动小组,通过走访、谈心等形式落实凝心聚力要求,委员在理论学习、协商活动、疫情防控等工作中积极宣讲新思想、传播正能量,实现对社会各界群众的正向引领。 统筹推进 写好文明创建“结合文章” 市政协机关开展读书分享会。 创建文明单位,完善的硬件设施是重要支撑。市政协将“创文”与塑造机关形象相结合,实施“政协文化长廊”、党员活动室、篮球场馆、健身活动室、心理咨询室、职工书屋等硬件改造提升项目。设立兼备多种功能的“委员之家”,满足政协委员“在政协协商”的需求,使机关面貌焕然一新。 文明单位创建过程,也是引导人、塑造人的过程。市政协将“创文”与激发队伍活力相结合,持续开展“机关建设提升”活动,季度经济议题恳谈会、港澳委员线上学习座谈会、乡村远程医疗“云诊”室等特色平台相继上线,“一委一品”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干部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广泛开展“委员三进”“委员活动日”等活动,将委员履职触角延伸至基层,拉近了市政协与各界人士、机关与委员、机关干部之间的距离,催生出履职新气象、新活力。 打造机关“文明高地”,构筑共有的精神家园。市政协将“创文”与营造协商文化相结合,以打造“书香政协” 和“宁心聚力、同心同德”文明实践活动两大品牌为抓手,发动机关工、青、妇组织及离退休干部、新老政协委员和政协大院六家单位共同参与,高频次举办文娱活动,高标准建设志愿服务队伍。书法讲座、摄影辅导等活动不断,诗歌朗诵会、读书分享会等接连举行,书画展、摄影展等如期而至,植树造林、法律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在这些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干部职工日常生活,“和合文化”在政协机关蔚然成风。 商以求同 展现文明创建“有为成色” 宁德市政协大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联盟成立。 宁德是全国最大畲族聚居地,市政协成立促进畲族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小组,推动畲族文献资料中心等建设,编印畲族专题文史资料,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共识。创新设立港澳委员“家乡行”“祖国行”以及“新宁德人看新宁德”“宗教界委员看发展”等平台,拉近社会各界情感融合、心灵契合的纽带。 紧扣全市中心任务,每年选取小切口深入调研、协商议政。从助力优化政务服务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从助推农业科技创新到“三茶”统筹发展,在宁德营商环境改善、乡村产业发展背后,都有政协组织的持续推动。针对文明城市创建突出问题,市政协引导委员通过提案、社情民意等渠道建言献策。三年来,227件涉及宁德发展全局性提案、73期社情民意专报件,许多建议转化为政策举措,贡献政协智慧力量。 与群众同忧,助力“高品质生活”。市政协履职“民生账本”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如规范小区住宅维修基金管理、推动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落实等。围绕烟花爆竹禁限放、城市立体停车场建设等群众“身边小事” 持续建言,不少建议成为党委政府决策,促进城市文明形象提升。通过开展民主监督活动,增进党政部门与群众的理解互信,架起党群连心桥。 与责任同行,投身“第一线工作”。面对疫情大考,市政协第一时间向全市政协委员发出倡议书,机关成建制下沉,青年志愿者主动参与,累计服务时长逾2万小时,捐赠钱款物资达700多万元。在服务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中,市政协机关主动担当,下沉社区指导创城网格片区建设,选派干部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发动干部认领“一亩田”,组建志愿服务队,诠释政协人的责任担当。(宁德文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