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正文
古溪端午“扒龙船”习俗
2025-06-16 16:40:00 陈仕玲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江琳琳  

闽东民间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过端午称为“做节”。在闽东蕉城、福安、寿宁、古田、屏南等县(市)的大部分乡镇都是五月初四过节,而包括古溪在内的蕉城城区以及周边乡镇都是按照传统,在初五这天过节。古溪民间过端午节没有什么特殊的习俗,在端午节即将来临的几天里,不外乎就是给小孩子添置新衣,打扫房屋卫生,包裹粽子,女婿忙着给岳家“送节”之类。到了初五,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食物,祭祀神灵、祖先,悬挂菖蒲,喝雄黄酒,给孩子佩戴长命缕,唯有赛龙舟这项最为盛大的活动,与其他沿海乡镇有所不同。

端午红蛋。李怀涌 摄

端午雄黄香。李怀涌 摄

古溪村从事海洋捕捞和养殖的历史十分悠久,村子东南的大片滩涂位置优越,盛产泥蚶、缢蛏、牡蛎、花蛤,畅销福州、长乐、福清、古田等地。古溪村民把赛龙舟称作“扒龙船”(也有取其谐音,称为“扒神船”)。东湖塘未围垦之前,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在东湖塘东南方向有个“龙船塌”(位置大概在大门山与虎山交界处)的地名,据说有一年赛龙船,有一条船在这片海域无缘无故失踪。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是,古溪村民没有能力制造专门用作赛龙船的船只,只能借用村里私人的运输船只。船只作为海上必备的交通、运输工具,古溪村内全盛时有大小船只三十余艘,到民国时期还有十余艘。船只按大小分为“三领栋”(即有三张帆,可负重数百石,多作为外洋运输之用)、“两领栋”(即有两张帆)、“长艚”(多作为海上捕捞之用)、“舥艚”(运壳灰、粪便之用,可负重数十石)、“舢板”等。由于三领栋、两领栋、长艚体积大而笨重,舢板体积太小,都不理想。只有舥艚最为合适,所以村里的五六条扒艚就逐年轮流参赛,且不得索取报酬。

古溪村每年参加赛龙船的有两支队伍,上厝保(又称古溪元境)、下厝保(又称古溪正境)各一支。上厝、下厝龙船上各张挂着一面三角旗,上厝的红底白边,色如鸡冠,称为“鸡角(公鸡)旗”;下厝为白底红边,形如蜈蚣,称为“蜈蚣旗”。参加比赛的当然不止这两队,东湖沿岸的南门四村(南门兜、桥头下、小场、下宅园)、塔山、金蛇头、蓝田,以及城内马厝坪、东门外下尾埠都会派船只参加。限于经济条件,各村皆用舥艚,唯有南门兜实力雄厚,拥有一条像模像样的龙船。比赛起点在古溪决兜(塔山岛西面),终点止于下尾码头,大致三四公里的距离。沿途插有许多标杆(竹竿),上悬鸭子、老酒、手帕、白扇等奖品,夺标最多即为优胜者。多数年份,都是古溪村的两支队伍轮流夺得冠军。

参加龙船赛的每条船上都有二十位参赛者,其中划桨十六人,掌尾舵一人,还有一人放鞭炮,另外两人敲锣打鼓。

划桨的这些人不仅得年轻力壮,而且是熟谙水性。民国时期,古溪最经常参加比赛的有陈关葛(谐音)、陈细细妹、陈乡下(则团)、谢红伢妹、阮嫩弟、谢清弟等人。其中以陈关葛、陈细细妹两位“大力水手”最为知名,二人虎背熊腰,臂力过人,划龙舟时短桨(俗称“扒靸”)都必须是两把重叠的,否则会因为用力过猛而折断。

蕉城有一句俗话,“龙船没水干汐兴”,古溪人都把它当成一件“乐事”,也只有闲人才乐此不疲。当时很多人家忙于生计,除了春节之外,其余节日照常干活,该下海的下海,该种田的种田。所以,每年赛龙船时往往不能凑齐参赛的人数。为了达到目的,一些为首者便搞一些恶作剧,或拎一桶海水,或蘸自己一身泥巴,反正就是想方设法把不愿参赛的村民身上搞脏,逼着他们参赛。抗战时期,民国政府曾下令禁止娱乐活动。当时,下厝有一位绰号谢买卖的光棍,端午时节喝得酩酊烂醉,只见他负着一支尾舵,沿街拉人,嘴里不停地嘀咕:“联保(联保主任,相当于后来的乡长)我买卖做,龙船拔去扒。”最后掉进路边水沟里,惹来路人阵阵嘲笑。还有一位村民,家里很穷,但又极爱面子。这年端午吃过午饭,准备下海参赛,同厝的叔伯兄弟不知道出于善意还是恶意,劝说道:“xx兄,大过节的,你中午就吃了一碗番薯米粉(番薯米多次筛选剩下的粉末,含有泥土、虫粪等杂质),还有力气去扒龙船?”陈姓村民认为这是有意侮辱,火冒三丈,两人引发争吵,幸有同厝人劝解,这才得以平息。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