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上世纪80年代的宁德,积贫积弱。滴水穿石三十载,风云激荡,春风化雨,城乡巨变。市委市政府用“四下基层”这个“传家宝”,用心感知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以民为本,干好民生大事,办好民生小事。 三十年牢记嘱托,三十年感恩奋进,宁德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全市城区道路、绿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农贸市场、老旧小区改造使城区旧貌换新颜,大型商业综合体、公园漫步道为城市增光添彩……一座富有温度的品质之城逐渐成型。 王志凌 摄 攻坚克难 让人民心声得到积极回应 民之所愿,政之所行。 民生工作,就如温柔的春风,拂过每日的油盐柴米、衣食住行,看似平凡琐碎,却与百姓生活如影相随,一件件,一桩桩,汇聚民心,关乎大局。 近年来,全市财政大力向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项民生事业倾斜,将抽象的幸福指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 宁德一中新校区 张文奎 摄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自2017年启动教育领域补短板以来,全市已启动实施项目276个,竣工143个项目,可容纳57600个学位。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0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74%,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在校学生数达1.34万人。2009年以来,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学生作业本政策,累计投入22.90亿元,惠及学生321.4万人。全市310个农村教学点全部实现设施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让7000多名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11月14日,宁德市康复医院综合病房楼项目主体结构封顶。 ——医疗设施逐步完善。截至2019年底,宁德师范学院二级医学院、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市康复医院综合病房楼、市中医院医养结合项目开工建设,闽东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建成投用。建成“双达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5个,完成全市村卫生所一体化达标建设。全市新增医疗床位621张。“智慧医疗”在全市各大医院普及推进,进一步提升市民的就医体验。 ——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稳定就业托起民生之基,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市人社部门主动服务作为,出台和落实好各项就业政策和补贴保障就业。实施社保助企“免减缓”行动,顶格落实国家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政策,已减免养老、工伤、失业3项社保费5.9亿元。在全省率先出台企业自主开发线上培训平台给予20万元经费补助政策。上半年,全市各项就业补助资金支付5988万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3万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态势。 霞浦七星海域 张善芳 摄 ——人居环境持续优化。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中心城区完成河道清淤27万立方米,新建雨污管道196公里,完成40平方公里污水管网溯源排查,黑臭水体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生态改善与养殖质效的双提升,成为全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全市2137个行政村改厕改水、生活垃圾处理和104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完成。 用心耕耘 为城市生活写下温暖注脚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走进宁德,这座风华正茂的有福之城,中心城区“六纵九横”路网铺设落地,“东扩面海、北展南移”框架迅速拉开,民生事业随着城市版图的不断拓展跨步向前发展。 南岸公园 徐烽 摄 初冬的南北岸景观公园,有草地上追逐的孩童,有慢道上健身的年轻人,也有在栈道间惬意漫步的大爷大妈,暖暖的阳光浸润了这一城的幸福。白驹过隙,沧海桑田,30年前“老、少、边、岛、贫”的宁德,已华丽转身为有福之地。 30年来,城市绿地、沿湖公园等公共绿化区域不断涌现,艺术馆、体育中心、图书馆等文体设施持续提高建设标准,医院、学校等基础城市配套不断完善,中心城区的城市道路、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全面提升。 市区今年新增的继光路停车场 交通问题事关每一个民众的出行,我市以问题为导向,以民需为方向,着力改革前行。今年,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10个主要交通路口优化提升改造,高峰期车辆平均通过时间精简60%以上,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增加停车场泊位400多个,在主次干道两侧增加机动车泊位1840多个、二轮车泊位15300多个,有效缓解停车难。推进68个市政道路项目建设,投资1500多万元完善主次干道7000多米的人行道建设,同步建成盲道等无障碍设施。打通城市“微血管”,提高市民出行“幸福感”。 截至目前,中心城区人口和面积分别增加到60万人、60平方公里,168个老旧小区环境完成综合治理,城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宁德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站、人民广场、火车站站前广场完成改造提升,市民活动空间进一步拓展美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5%,人均公园绿化面积达15.04平方米。 宁德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工程升级改造 宁德的美好生活有了最直观的呈现,而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殊荣,则为崭新的宁德添上亮眼的华冠。 兜底保障 让群众共享更多发展成果 民之所需,政之所为。 30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筑牢了民生保障的坚实基础。截至目前,我市已全面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2004年至2020年10月,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26.43亿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全面推进,集中供养率位居全省前列,截至2019年,累计发放特困人员供养金15.76亿元;临时救助制度逐步完善,截至今年10月,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1.28亿元;将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实现政策性兜底保障。 “开饭喽!”三菜一汤,荤素搭配,11月16日,在古田县城东街道利洋村“互助孝老食堂”内,老人们围桌而坐,边吃边聊,其乐融融。为破解农村留守老人、孤独老人和困难老人的吃饭难题,古田县立足山区,大胆创新探索,建设“互助孝老食堂”,探索出一条山区农村救助兜底之路。 东侨开发区湖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如今,这样的养老服务机构越来越多。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既是民之所盼,也是民生大计,我市持续推进养老补短板工作,在加强养老机构管理、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等方面出台多项具体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 当前,全市先后建成104个乡镇敬老院,新建和改扩建43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全市23个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全覆盖,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206个、农村幸福院等农村养老设施1272个,建制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9.6%。 各地立足当地,大胆创新探索,蕉城区首创“慈善+养老”模式的慈善幸福院、古田县和周宁县创建的“孝老食堂”和“长者食堂”,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的用餐问题。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数字是枯燥的,但也最能说明问题,这份厚重的民生答卷,记录的是一个个民生工程的实施完成,它悄然改变着百姓的生活。三十年沧海桑田,市委市政府坚定地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民生工作的首要目标,全方位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与质量,倾注真情实感,投入“真金白银”,一个个数据,一项项工作,体现出的是暖洋洋的民生温度,开启了幸福宁德的新篇章。(闽东日报记者 张颖珍/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