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清明是如何由来的?清明有哪些习俗?这些关于清明的知识你们都知道吗? 清明由来 清明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后来,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今天,清明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这一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清明习俗 祭扫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踏青 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代的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过去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汉代以后成为清明及其他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唐代荡秋千十分流行,并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祭祖扫墓禁忌 祭扫的具体日期 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扫墓的程序 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其次是祭祀;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祭祀的花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做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 拜祭辈分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以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 扫墓前需禁食 扫墓之前最好禁食:当你动身开始扫墓,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衣着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宁德市科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