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移风易俗 > 正文
福鼎西昆村:承孔子遗韵 传仁孝家风
2019-07-16 10:35:25  来源:宁德新闻综合广播  责任编辑:叶伏国  

图源:宁德新闻综合广播

作为孔子后裔的孔庆德,从十七岁起就经营茶叶生意,辗转在广州等地开拓市场,随着产业的逐渐成熟,回乡发展的念头日渐强烈,于是,孔家作坊便在众人的支持下诞生了。孔庆德从小受到先祖孔昭淦的熏陶,以“仁”待人。

为发扬传统文化,复兴国学传统,孔庆德等孔氏一族决定先从村民教育做起。在家乡开设了德成传统学校,为村中3至6岁的儿童免费提供住宿和儒学教育。

“感谢天地孕育之恩,感谢国家护佑之恩,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西昆村孩子们在饭前正规规矩矩地吟诵《感恩词》。他们吟诵完毕后,便有序地打饭、夹菜,遵循着“食不言”的传统默默吃饭。经典诵读、礼仪学习、茶艺、武术、古琴、书法……他们从小就学习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习内容,这是对孔子曾授弟子“六艺”的一种延续。通过这些文化课程的学习,孩子们有所收获,有所改变。

西昆村的教育方式并非急于将知识输送给孩子,而是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教导,每个孩子的认知、行为都会产生明显的变化,这正沿袭了古人注重的“童蒙养正”,一方面传承了先祖传道受业的精髓,另一方面也期许将孔氏“仁爱”“孝”等家风渐渐传送给孔家的后人,因独特的教学方式,私塾吸引了不少邻近地区的孩子。

如今,在西昆村国学教育已不仅限于德成学院。村里的小学教育,也在征得市教育局的同意后,从一年级至三年级不设考试,专门教授更为深入、细致的国学课程。

在西昆的农民书屋中,一面墙上悬挂着一篇节选文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段文字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篇》,亦是西昆复兴国学的宗旨。

“治学重教”是孔子后裔历代家训。一直以来西昆孔裔都自觉传承儒家文化,而传承离不开教育。古时西昆村就在族田中置办一块“书灯田”,田地收入专供老师和学生读书点油灯的费用。在这项措施的鼓励下,西昆村读书重教风气浓厚,学风严谨,人才辈出。

自清乾隆到宣统年间,有贡生4名、廪生4名、太学生1名、国学生7名、庠生21名。如今西昆除了教育儿童的德成书院,西昆小学也引入国学课程,还在孔子家庙后建设针对成人的大成殿,旨在“养志”、“在明明德”。

西昆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创造了一个文化氛围良好的村庄。在这里,所有人爱读书,重视读书,尊重读书人。西昆村的孩子们比别的学校学生更热爱学习,每年村里大学生毕业的人数有好几个,前几年更出了一名女博士,成为村里的骄傲。

1  2  3  4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