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穿透福州冬夜的寒气,在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青石板上激荡回响。舞台中央,三头线狮正上演“三狮戏珠”的绝技:母狮腾跃凌空夺珠,红鬃幼狮伏地作揖憨态可掬。台后暗影中,10双布满茧子的手精准操控着绳索,汗水顺着少年们稚气的脸庞滚落。1月30日晚,这群平均年龄16岁的“线狮少年”用千年非遗技艺,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镜头前绽放出最绚丽的青春之花。 线狮队队长陈吉宏正在缝制狮毛,为演出做准备。(受访者供图) 霍童线狮又称霍童抽狮,现留存于福建宁德霍童镇,当地人称之为“打狮”,是一种独特的汉族传统民俗游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俗杂技节目。2006年,霍童线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贤少年线狮队队长陈吉宏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道,希望以青年力量向更多人推广线狮文化。从默默无闻到登上央视荧幕,这群“00后”少年以一腔热血坚持了十年。 每逢农历“二月二”,蕉城区霍童镇都会举行灯会。2014年,13岁的陈吉宏和小伙伴一起从兴贤村徒步1个小时,到霍童镇区观看灯会。灯会上,线狮出动绕霍童主街一周,陈吉宏与伙伴们挤在霍童主街的角落,目眩神迷地看着线狮在夜空中划出金色轨迹。 “我们也要舞狮!”回程路上,踏着月亮的清晖,陈吉宏和小伙伴们作出了决定。说干就干,废弃铁架搭成狮棚,毛绒狗玩具绑上麻绳权当线狮,8个少年把压岁钱罐砸得叮当响,凑出第一笔“启动资金”,兴贤少年线狮队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出发了。 在霍童,线狮传承有严格的规定。没有师承,他们便去看镇上的线狮表演,每场演出,他们都早早到场,抢占前排位置,揣摩师傅的每一个动作。回来后,他们反复拆解演出视频,慢慢摸索动作要领。没有线狮,他们就自学竹匠手艺,在父辈帮助和参考其他制作方式下,做出了属于他们的线狮,并开始在村中训练。 十年磨砺,青涩少年终成非遗传人。清晨的晒谷场上,少年们拉着麻绳练习臂力;周末作坊里,他们跟着老篾匠学习竹器定型;寒暑假辗转乡间演出,用打工收入补贴道具损耗。为了更好地宣传线狮文化,这群少年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媒体平台上传训练视频,将说唱、街舞、脱口秀等各种时尚元素融入传统狮舞,让千年绝技焕发新生机。 渐渐,兴贤少年线狮队也吸引了一批“小少年”加入。“现在队里从原先的8名成员发展到35名,平均年龄16岁。”陈吉宏介绍。队里最小的队员是14岁的陈立文。“加入线狮队有一年多了,训练过程很辛苦,但是从来没想过要放弃。”陈立文说。 被队员称为“老大哥”的“00后”队长陈吉宏,肩上压着远超年龄的重担。训练时要手把手教队员操控绳索,演出前得挨家挨户向家长说明情况。只有回到家中,他才会显露些许稚气。“他十三四岁就开始练习线狮,这行这么辛苦,别人家小孩吃饱饭就出去玩,他每天要练习线狮,还要管这么多孩子,我叫他别做了。”母亲陈锦莲嘴上说着气话,手里的活计却不曾停下——缝补狮毛的顶针在指间闪烁,洗衣机里转着沾满汗渍的队服,灶台上煨着给加练队员的宵夜…… 2024年2月,纪录片《线狮少年》在国内外各大平台正式上映,总播放量过千万次。兴贤少年线狮队自此“出圈”,走向世界。 2024年9月,兴贤少年线狮队受邀前往上海演出。“谢幕时听到外国观众用中文喊‘再来一个’,突然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在上海的秋夜里,少年们操控线狮完成了“飞狮寻球”的高难动作,让传统技艺与现代都市碰撞迸发出耀眼光芒。这曲由青春谱写的非遗长歌,正沿着纵横交错的绳索,将文化薪火传向更远的远方。 这个春节,少年们忙着四处演出。陈吉宏告诉记者,队里的8名老队员都先后大学毕业,前往五湖四海工作、生活,没办法像以前那样经常聚在一起练习,但重要的演出,大家都会想方设法回来参加。供职于深圳某互联网企业的陈潮,特意请假,搭乘五个半小时火车回乡参加演出。“这是我们几个初创成员对线狮队的承诺,要齐心协力把线狮文化传承好,宣传好。”陈潮告诉记者。 十年弹指一挥间,初心始终未改——在霍童溪畔的祖屋里,少年们新制的线狮正昂首欲跃,狮头金箔在阳光下流转着千年光阴。 (闽东日报记者 黄楚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