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溪扶贫茶园,感悟奋斗精神;在屏南木拱廊桥,学习榫卯结构;在雷氏青草药制作技艺非遗传习所,探寻畲医畲药......这些生动的画面,正是宁德市以研学为媒,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筑牢文化根基的鲜活注脚。 近年来,宁德市中小学充分挖掘闽东大地丰厚的“山海基因”,深度融合红色文化、自然生态与非遗文化,以“研+”为抓手,精心打造“行走的课堂”,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不断收获成长。 研学对话古今 赓续精神血脉 新学期伊始,蕉城区九都中心小学组织师生们走进“滴水穿石 攻坚克难”展陈馆,以一场红色研学开启教育新篇章。走进展区,一张张泛黄的《摆脱贫困》手稿复印件和老照片中的“连家船民上岸工程”实景,让“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变得触手可及。同学们深感触动,分享自己的研学收获:“要弘扬‘滴水穿石’精神,不负使命,接续奋斗,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蕉城区九都中心小学师生们参观“滴水穿石 攻坚克难”展陈馆。 “此次研学活动,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让学生们通过红色研学直观感受闽东精神,潜移默化地镌刻孩子心中永不褪色的‘中国红’。”学校政教主任章璐瑶说。研学期间,她还以“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为主线,生动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政宁德期间“三进下党”“九仙村救灾”的往事,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 宁德市各中小学把红色研学作为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陈列馆、蔡威事迹展陈馆、“四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学习实践基地”等红色阵地,开展“寻访红色印迹 传承红色基因”等系列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与思考中收获知识、锤炼品格、涵养情怀,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融合生态 解锁成长课堂 为了让青少年研学之旅更加丰富多彩,宁德结合地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校内外多场域的育人功能,以多元实践赋能思政教育,让研学课堂上得“接地气”,教育沾满“家乡气”。 4月3日,周宁县纯池镇中心小学走进宁德市世界地质公园周宁展示馆,开启了一场“珍爱地球家园,走进地质公园”的科普研学之旅。 周宁县纯池镇中心小学走进宁德市科协科普基地开展研学实践。 踏进展馆,一个巨大的电子沙盘便映入眼帘——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的全貌在光影流转间徐徐展开。只见沙盘上,福鼎太姥山的奇峰、福安白云山的云海、屏南白水洋的浅滩、周宁九龙漈的飞瀑,都被醒目的红色光带勾勒得栩栩如生。 “快看,这是我们周宁的鲤鱼溪。”随着讲解员手中的激光笔移动,同学们兴奋地指认着家乡的景点。展馆里,一幅幅高清图片记录着地质变迁的奇迹,互动模型则让蝙蝠洞的幽深、后垄大峡谷的险峻变得直观立体。“太神奇了!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经历了亿万年的变化。”一位同学的惊叹声引来阵阵共鸣。 “我校一直注重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此次走进宁德市科协科普基地,正是学校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未来,学校将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创新路径,通过传承红色基因、体验非遗技艺、乡土文化调研等研学形式,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周宁县纯池中心小学有关负责人表示。 链接非遗 走出课本边界 “哗啦——”随着铜锣声响,五色彩狮凌空跃起。在霍童线狮非遗馆内,老一辈非遗传承人操控着数十根绳索,线狮腾跃、翻滚、争球,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福安市湾坞中心小学同学们近距离体验霍童线狮的独特魅力。 福安市湾坞中心小学的同学们围坐在操作台前,目不转睛地看着非遗传承人手中展示的线狮“骨骼关节”。当尝试体验时,大家才真切体会到操控重达40斤的狮子并非易事。霍童线狮的表演是力量与技巧的结合,是武术与艺术的融合,每一次表演都凝聚了表演者的心血和汗水。 宁德市精心打造每一堂“研学+非遗”课程,将研学实践变成“解谜现场”,不仅讲畲族村的民俗体验、北路戏的保护传承、柘荣剪纸的匠心精神,更从历史脉络、科学原理切入,让同学们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基因,培养同学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让青少年“脚沾泥土,手捧书香”,在有知有味的“行走的课堂”中收获成长。宁德市中小学以文化浸润研学,以文明涵养气质,不断丰富“研学+”实践活动,为青少年搭建起知识探索与实践能力双提升的学习平台,助力青少年研有所得、学有所乐。(宁德文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