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三进下党”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在我市召开。会上,众多专家学者就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表了真知灼见,为我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言献策。 宁德山海兼备,资源禀赋优势明显。这几年,我市坚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的发展思路,通过选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八个一”,建设“四个园”,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一县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其中,银耳、大黄鱼、白茶成为闽东农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如何更好发挥宁德山海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产业振兴?“坚持因地制宜、靠山吃山。”宁德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魏远竹等专家学者表示,应当深刻把握本土资源与环境的独特优势,依托地域特色文化及自然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并深挖符合自身特色的“标志性产品”,同时,构建个性化、差异化的农业经营与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打造特色产业体系,生产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汤兆云则认为,要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探索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如文旅融合、农旅结合等,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增加乡村收入。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农民收入。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核心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秀玲通过分析“三进下党”的具体案例,探讨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与经验认识,揭示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动态发展过程和内在机制,为理解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她认为,下党乡党委有效利用其政治优势,依托思想凝聚与政治整合双重策略,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形塑具有共同体意识的责任有机体。同时在民众层面,通过民主决策共谋、乡村发展共建以及治理成果共享三大行动路径,充分激活村民的主体性,构建了一个长期稳定且联系紧密的行动共同体。在党建引领下,下党乡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脱贫致富的显著转变,其党建引领的动态发展规律,对整个宁德农村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支撑,是提升乡村社会生存与发展质量的有力抓手。如何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魏丽艳认为,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等相关领域政策法规的制定修订,为实现生态和谐之美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科技创新,加快推动发展方式低碳绿色转型,拓宽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环境治理格局,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为实现共同富裕筑牢生态之基。 “宁德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对于省域层面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黎元生认为,要继续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系统规律,深入实施“四个坚持”,更好促进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有机统一,让和美乡村发展更含“绿度”、更有“温度”。(闽东日报记者 黄楚妍 施木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