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青春奉献给了宁德。”93岁的赵恒强老人,慈祥的眉目间仍有军人的英气。1949年,他从山西老家背着行囊,随军参加南下接管解放区工作,从此成为闽东人。 一生戎马在宁德 福安,是赵恒强来宁德的第一站,随后的11年间,他先后任寿宁县公安局政保股长兼公安队指导员,不久任副局长;1955年,调任福安专署公安处政保科长,后升任副处长。 1969年,赵恒强被下放至政和县镇前公社桌坊村任村支部书记,从“副处长”到“村干部”,身份的落差没有让赵恒强气馁,已近“知天命”年龄的他,带头卷起裤管,和社员们一起在寒冬腊月挖稻根和犁田翻土,顺利完成县里下达的生产任务。 1972年,赵恒强被任命为赛岐化工厂的筹建组组长,从未涉足化学工业的他,迎难而上,边学边干,在赛岐罗江长岗湾的荒岗上建起一座化工厂。 顺利投产后,赵恒强又奉命筹建中级法院,待到法院工作走上正轨后,组织又调任他去恢复重建地区检察院,5年后,检察院的面貌焕然一新,随后他又被调任至政法委工作。3次工作岗位转换,“党叫干啥就干啥”,正如他自己所言,属虎的赵恒强,与生俱来有些“虎性”。这种坚韧性格,让他在起伏的人生中不忘初心,不忘党员的信念和军人的品格。 33年做了3件事 1985年赵恒强离休,至今33年。“我闲不下来呀,用33年,做了3件事。”赵恒强性格豁达又爽快,遇到孩子分外和蔼慈祥。离休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入市关工委,担任关心下一代小组组长,一干就是10年。 赵恒强告诉记者,那些年,他见到许多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因冲动犯错误,为此,他不断地通过课堂教育,让这些孩子打开心扉,坦承错误,接受改造。 北岸公园的“长江支队宁德纪念园”便是赵恒强离休后干的第二件大事。2000年,赵恒强会同南下闽东地区的老干部、老党员,筹组宁德市长江支队历史研究会,创办《南下干部之声》刊物。同时,发动长江支队老干部及其后代,捐资修建了“长江支队宁德纪念园”,纪念长江支队精神。 最后一件大事,则是赵恒强的“写书梦”。戎马一生,赵恒强对人生、家庭、工作都有着满腔的情绪想要表达,但只读过三年小学的他一直羞于动笔,为了完成写作的梦想,他花了10年时间“磨笔杆子”。 离休后,赵恒强在老年大学选修了“语文”“诗词”等文化课程,原本3年就可毕业,他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再读2年“研究生”。同时,为了收集资料,他走访了许多同事、战友和朋友,力求最大程度还原记忆中的故事。88岁那年,赵恒强正式动笔写书,至今已5年有余。目前,他的第3本书正在编辑中。 今年国庆前夕,赵恒强收到一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新中国成立那年我来到宁德,正好70年。”国庆当天,赵恒强守在电视前看阅兵式,热泪盈眶,他感慨生活的变化,更感慨祖国的腾飞。(闽东日报记者张颖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