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宁德要闻 > 正文
宁德周宁:移风易俗 不比排场比慈善
2019-07-05 09:13:35 庄严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叶伏国  

村民在萌源村农民文化广场休憩。

兴公益之风 捐助“真有面子”

“我能顺利圆了大学梦,离不开强兰教育基金给我的帮助。”周宁县咸村镇贫困学子孙燕平感激地说。3年前,就读于福州大学的孙燕平因家境困难,为生活费发愁。为帮助孙燕平顺利完成学业,强兰教育基金给予一学期3000元的生活补助,让她渡过了难关。

强兰教育基金由周宁县退休干部孙成立发起,首笔捐赠基金50万元是儿子给他过80岁大寿的钱。老人一向崇尚节俭,觉得应该把钱用在实处,便将50万元全部捐出,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帮助困难学子。3年多来,该基金已奖励师生54人,发放各类奖教助学金14.2万元。

谈起初衷,孙成立老人感触地说,古时,办红白喜事是一种人情承诺,如办婚宴,就是公开承诺彼此将成为对方的配偶,将对自己、亲友、社会负责并维系这份承诺。只是现在生活富足了,人们有了攀比之风,才让这种习俗变了味。“政府提倡移风易俗,让大家从人情债中脱身,这实在是太好了。我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办红白喜事的钱用于公益,使之成为对社会的一种承诺,不是更有意义吗?”

如今,像孙成立这样的佳话,在周宁不是个例。据了解,周宁县民间群众自发捐资成立教育基金会已有8家,累计奖助金额570多万元。

红白喜事越办越俭,公益捐赠越来越多。逢年过节,周宁县礼门乡大碑村63名老人都会收到节日红包,老人们开心不已。“敬老爱老,是宗亲互助会倡导的,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会为村里老人送上慰问金。”大碑村村主任何丽丽介绍,“互助会成立后,给村里带来很大变化。”

成立互助会、抱团做公益,是大碑村在移风易俗中收获的最丰硕的果实。2016年2月,大碑村10余名在外经商青年为回馈家乡,每人捐资2000元共同成立青年互助会,用于慰问70岁以上老人、助学奖励、贫困户帮扶等公益活动。为了持续扩大公益事业,2017年,该村在青年互助会的基础上筹建公益性基金会——宗亲互助会,引导在外乡贤参与公益事业、支援家乡建设。

“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爱和关怀在村里传承下去。”大碑村宗亲互助会副会长许妙强这样说道。目前,该村宗亲互助会慰问老人、帮扶困难群众、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累计金额已达42.6万元。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公益行列,‘不比排场比慈善’的氛围在周宁渐渐形成。”陈海森说。

2012年至今,周宁群众自发捐款捐资9000多万元用于修桥补路、兴建公园等公益事业。从沉重的陋习中解放后,一股慈善新风已在山城形成。(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郑文敏 文/图)

1  2  3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