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习近平在宁德 > 正文
“习书记把‘公仆日’办成了‘连心日’”
2019-06-12 11:12:55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廖诗朝  

采访组: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特别强调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群众中走访。请您谈谈他是如何以身作则贴近群众的。

李金贤:

那个时候大家都认为,要改革开放,就要往城市跑,到城市里才能发展经济。所以,干部跑乡村的很少,领导到田间地头踩田埂的更少,好像只有大城市里面的“灯红酒绿”,才是改革开放。可习书记不一样。他心里装着群众,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一到闽东就提出“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到基层、信访接待到基层、现场办公到基层、调查研究到基层,并且自己带头沉下身去。记得2010年8月,作为国家副主席的他来福建调研,专门和我们这些在宁德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见了面。我对习书记说:“这么长时间了,您当年提的‘四下基层’,我们一直在坚持。”没想到我这么一说,把他的话匣子打开了。他说:“对呀,‘四下基层’我也一直强调,到了浙江也这样要求,到了北京,对国家信访局也讲过领导干部信访要下基层的事。”

习书记下基层总是要求去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当时宁德最偏僻、最贫困的四个乡,他去了三个,只有一个因为工作调动没来得及去。他在基层从来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注意体察民情。他跟我们讲,下基层要会看“三面”:田面、人面和市面。田面,就是要看田间地头有什么庄稼,庄稼长得怎么样;人面,是看群众的精神面貌,如果面黄肌瘦,就说明生活条件不好;市面,就是看集市交易是否活跃、物价高不高,等等。进了群众家里,他不光围绕生活问题问长问短,还要揭开锅盖子,看看老百姓平时到底吃些什么。也正是因为他与群众走得近,老百姓才发自内心地认可他,对他感情很深。

我举两个习书记下基层的事例。一个是他当年去下党调研的经历,真是非常辛苦。下党是当时平溪乡一个村划分出来新设的乡,没有电、没有财政、没有办公楼,几千号农户,进出没有公路,也没有车,人们交公粮、买东西,都是肩挑手扛,非常不方便,要看病就更难了。习书记听说了,就要去看一下,并打算帮助解决修公路的问题。记得那是1989年7月,天气非常炎热,先是坐车一路颠簸到平溪乡上屏峰村下车,再步行20多里山路,到下党就已经中午了。我们在村头鸾峰桥上座谈,简单吃了午饭后,又去看望了几户贫困群众。下午2点多了,习书记就提出不再原路返回,去现场考察要修的那条路。

那是一条很小的山间路,很久都没有人走,荆棘丛生,高低不平。下党公社(那时候下党乡还叫公社)的书记拿着一把柴刀走在前面,边劈开杂草边往里走。我们每个人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做拐杖,跟在他后面。大热天走在草丛中,就像待在大蒸笼里一样,一个个大汗淋漓,气喘吁吁。那时候也没有瓶装水,渴了,就捧溪水喝,抹把脸。我们从下午2点走到7点才走到上屏峰村公路边,然后坐上车,又晃荡一个多钟头,晚上8点多才回到县招待所吃上饭。那一天真是累坏了,很多年轻人的脚底都打了泡。路上我就跟习书记说:“今天我考虑不周,实在是太累了,你身体吃得消吗?”没想到他很轻松地说:“这点苦不算什么,当年我当知青插队的时候住窑洞,跳蚤咬得皮肤都肿了、烂了。白天干活,挑一两百斤的担子,一肩挑可以不换肩。”我很感慨,习书记那么小的时候就经历过磨练摔打,一般的年轻人是比不上的。

第二个事例,是有一次我陪他坐船去福鼎县的嵛山岛调研,当年嵛山岛只有一个简易小码头,机帆船到了岛边靠不上去,只能用小舢板转运。那个时候气象预测不是很准,去的时候很顺利,风平浪静。回来时突然起了五六级的风,海浪一下子就掀高了,小舢板始终靠不到大船上。船民在船头顶风的地方试了几次都靠不上去。习书记说:“咱们要背着风上,不要去顶着风,从后面向上靠。”果然,背着风一下子就成功了。上岸后,我跟习书记说:“今天真有点后怕呀,万一靠上不去,船翻掉就麻烦了。你会游泳吗?”他就笑了,给我讲他在厦门时游大海的经历。他说有一次游兴正浓,不经意间发现浪不对劲,好像是要退潮了。他沉着冷静,辨析海水流向,采取侧仰姿势,积蓄力气,剪浪而游,终于安全游回来了。他说:“遇到这样的事情,首先心里一定要冷静,不能慌乱。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自己不要乱了自己。”

1  2  3  4  5  6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