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正文
宁德:百年守正创新 非遗“银”得市场
2025-03-30 13:30:00 张文奎 来源:宁德文明网  责任编辑:陈玲汇  

工业时代,传统非遗工艺如何传承和发展?拥有百年历史、从事畲族银器锻制技艺的“盈盛号”用“守正创新”给出了答案。

工匠在锤型

3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盈盛号文化产业园区工作室内,“银匠”在岗位上各司其职,有的频繁变换各种工具,锤打壶身进行塑形;有的拿着定制的錾刀,在银器上作画;有的用玛瑙刀,对壶身进行局部抛光……

锤型、焊接、打磨、锤纹、錾刻、抛光、清洗……一个小小银壶需要通过十几道工序的千锤百炼,方能成“器”,而这些繁杂过程中,“盈盛号”始终坚持用纯手工,这也是它“银”得市场的核心所在。

“非遗技艺的灵魂在人,尽管现代工业发达,这对标准化有用,但我们的银器就怕标准化。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匠心和精神,这是我们坚守纯手工技艺的初心所在。如果我们放低标准就是对传统技艺的不尊重,我们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有义务将老祖宗的技艺完好地传承下去。”“盈盛号”畲族银器锻制技艺第七代传承人林陵祥说。

錾刻工序

“盈盛号”始创于清朝同治年间(1866年),历经传承7代人,林陵祥从13岁入行学艺起,便开始对畲族银器工艺与技法的学习与研究。几十年精耕,他拥有登峰造极的技术,也对银器有了更多的探索与追求。现为林氏畲族银器锻造技艺第23代传承人。

畲族银器聚焦在图案纹饰的雕工里。其技法讲究“砸、拉、收、伸、放”,工艺有“圆雕、镂空雕、浮雕、平雕”,錾刀每一次起落,都在银器上留下极具特色的纹理,记录着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历史。

林陵祥还成功钻研“口耳一张打”的技艺,以一片银板敲打延伸出壶耳壶嘴,做成天然无缝的一体银壶,让在国内几近失传的技艺“重现江湖”。

传统技艺上的坚守守住了畲族银器的魂,而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则让“盈盛号”产品在市场上出圈,让畲族银器叫好又叫座。

在林陵祥的带领下,“盈盛号”创作团队以银为布、以刀为笔,将名人书画搬到银壶上,实现银壶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开创国内山水文人壶之风。

高温焊接

林陵祥还将“金银错”工艺融入畲银技艺,获得了“金银错银壶第一人”称号。依纹錾槽,嵌入金丝、金片等材质,再按照画面高低分层细致錾刻,点睛般地提升了银壶山水书画的质感。

“盈盛号”将寿山石雕刻、景德镇瓷器、福州漆器、非遗藤编引入畲族银器,用非遗融合非遗创作出了一系列融合创新型材料的银器。美得不设限定,别出心裁。

如《山水合璧》里用的“薄意雕”,原是寿山石印章的一种独特表现技艺。这种雕刻比浅浮雕还要“浅”,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称“薄意”。在银器上移植这种工艺,既可以表现精微细致的层次变化,又可以使胎体不至于太厚影响使用。比如银壶提梁的藤编,就是以福州非遗脱胎漆工艺使藤条光泽油亮,编织出各种美丽的样式,美观又实用。

作品《山水合璧》以《富春山居图》为设计蓝本,曾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记者了解到,《山水合璧》以《富春山居图》为设计蓝本,曾在国家国家博物馆展出。整套茶具由银壶、蓄水罐、渣斗、茶叶罐、盖碗、茶则、壶承和杯托八件独立银器组成,以高超的“一张打”工艺锤鍱成型,运用剔刻、薄意雕和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山水的远近层次,又采用错金、错铜、鋄金和镂雕等装饰手法点缀,在小小银器茶具上完美地复刻了《富春山居图》的山川风貌。

如今,“盈盛号”凭借雄厚的工匠队伍以及丰富的产品类别,不仅赢得许多国家级的金字招牌,还赢得了市场。其生产的工艺品,餐具、酒具、茶具等实用器皿以及具有民族元素和时尚特色,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热销海内外。(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 文/图)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