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宁德要闻 > 正文
传承与创新 匠心雕琢畲家人的“基因密码”
2025-03-24 14:35:00 张文奎 叶志坚 来源:宁德文明网  责任编辑:陈玲汇  

民族服饰是每个民族的“身份ID”,而凤冠则是畲族独有的“基因密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福安畲族的全国人大代表钟团玉的凤冠吸引了许多网友的目光。细心的网友会发现,今年钟团玉头顶的凤冠与往年大家看到的有所不同,相比以往常见的凤冠,它显得更加轻盈飘逸。这背后有着畲族银雕匠人们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畲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新性解读。

林丽婵在工作室教授畲族凤冠制作工艺

呈现“凤舞盛世”

创新技艺

高级工艺美术师、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银器锻制技艺)项目传承人杨仙福是钟团玉凤冠的主创人员。他告诉记者,这件银饰作品名为“凤舞盛世”,其创作思路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神话中凤凰这一吉祥之鸟的崇敬。凤凰,作为百鸟之王,不仅象征着美丽与高贵,更寓意着吉祥、和谐与重生,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畲族的文化图腾。

“凤冠是畲族姑娘出嫁时佩戴的传统头饰,是畲家人崇尚银饰的极致体现。要将‘凤舞盛世’四个字具象化在凤冠上,需要一套非常复杂的工艺。”杨仙福说。

凤冠由银钳栏、头面、银丝、编丝、银金、国铮、奇喜牌、奇喜载、银链等组成凤凰翘首的形态,作品用头发丝大小的银丝,在预先制作好的木制模型上编出纵横交错的花纹;并采用錾刻技艺,经过纯手工敲片、冲模、洗模、雕刻、镂空、拉丝、掐丝、炸珠、焊接等10多道工艺制作而成。整冠丝毫不露外接痕迹,凤凰造型栩栩如生,凤尾蹁跹。

钟团玉佩戴凤冠“凤舞盛世”

杨仙福在继承传统银雕文化和技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以银雕錾刻技艺自树一帜。从设计图样到雕刻成品,银雕制品的生产需要经过5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们精心操作,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而银饰的制作过程中,主要涉及“操、凿、起、解、披”5大技法和“圆雕、浮雕、镂空雕、平雕”4种工艺。

在“凤舞盛世”制作过程中,匠人们以精湛的錾刻工艺和细腻的刀工,在银片上勾勒出凤凰展翅飞翔的壮丽姿态,每一片羽毛、每一次振翅都仿佛蕴含着生命的力量与动感。同时,他们还巧妙地运用了镶嵌、抛光等多种工艺手法,使得整件作品更加璀璨夺目,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我们在继承传统银雕文化和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银器传统的造型工艺、金银器表面装饰工艺、金银器的烧珐琅工艺与银雕錾刻工艺技法相融合,实现了‘工美智造’。”杨仙福说。

“凤舞盛世”不仅展现了凤凰的华美与力量,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愿。凤凰在盛世中翩翩起舞,象征着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整件作品充满了正能量与美好寓意,是传递爱与祝福的佳品。

镌刻“基因密码”

学习传承

匠心传承,畲族银雕技艺已传承到80后、90后的年轻人手中。走进霞浦松港街道江边村的柒月畲族工作室,叮当作响的银饰碰撞声中,工作室主理人林丽婵正伏案制作凤冠。

细银链与红绫交叠缠绕着在她指尖穿梭,仿佛凤凰尾羽在光影中舒展,银光闪耀里藏着畲族特有的文化密码。

林丽婵在工作室制作畲族凤冠

在畲族村落,头饰不仅是美的象征,还记录着畲族女性的生命历程。少女时期,红头绳缠绕的长辫高高盘起,额前留着“刘海”,显得俏皮可爱;成年后,发式逐渐变为“凤凰髻”,或高耸如“凤头髻”,或飘逸如“凤尾髻”,展现出成熟女性的端庄与优雅;而到了老年,发饰则趋于简约,黑色或蓝色的绒线束发,象征着岁月的沉淀与智慧的积累。

头饰的变化,不仅是年龄的标记,更是畲族女性身份的象征。结婚时,凤冠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去世时,凤冠也随主人入土,成为一生的陪伴。可以说,畲族头饰贯穿了畲族女性的整个生命,见证着她们的成长与蜕变。

林丽婵从小生活在霞浦水门畲乡的畲族村落,对畲族文化情有独钟。通过拜师学艺和不断钻研,她不仅掌握了传统头饰的制作技艺,还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制作出既传统又时尚的畲族头饰。在她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头饰,每一件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创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畲族头饰也在不断创新。传统的凤冠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既保留了古朴的韵味,又增添了新时代的气息。林丽婵告诉记者:“每个地方的畲族头饰,款式都不一样,我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一些改变。比如霞浦畲族的头饰,以前主要以黑色为主,现在我会增加红色,并搭配上各种银饰,让头饰更具时尚感,受到年轻畲族女孩的喜爱。”

如今,林丽婵不仅自己制作头饰,还通过开设非遗工坊、参与文化展示等方式,将畲族头饰的制作技艺传授给更多人。此外,她还通过电商网络,让更多人了解畲族文化。她的工作室也积极参加非遗公益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致力于传承和弘扬畲族文化。(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 通讯员 叶志坚 文/图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