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正文
风华鼓韵映霞洋
2025-03-23 14:35:00 谢恩宁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陈玲汇  

晨曦初露,淡蓝色的雾霭,宛若一位画家用她那轻柔的笔触,在广袤的田野与错落有致的房屋上轻轻晕染上一层薄纱,让地处柘荣县富溪镇东南部的霞洋村平添了几分梦幻与神秘,更显静谧。晨风轻拂,携带着露水的清新与凉意,在村里悠然游走,好似天地间细腻悠长的低吟浅唱。清脆悦耳的鸟鸣声,仿佛一曲动人的乐章,在苍穹的广阔舞台上缓缓流淌,若古筝悠扬,似笛声婉转,唤醒了沉睡的村民,也为村庄带来了勃勃生机。袅袅炊烟徐徐升腾,和晨雾缠绵交织,展现了大自然与人间烟火的和谐共融之美。田间地头,村民们激情似火,挥汗如雨,忙碌的身影在阳光下拉长。金灿灿的稻田犹如身着金色长裙的舞者,在晨光温柔的怀抱中微微摇曳,散发出绚烂的金色光芒,每一粒饱满的稻谷,俨然都在细述着生命的坚韧与希望的光辉。

霞洋彭鼓制作

就在我们沉浸于体验质朴无华的乡村生活,探寻并拥抱内心深处久违的宁静与满足时,突然一阵鼓声,宛如远古的呼唤,悠悠然穿越时空的隧道,萦绕在这清幽的画卷中。激昂又嘹亮的鼓声,融合了山的坚毅、沉稳与庄重,如同悠远山林间回荡的悠长回响,深邃而神秘,更恰似大地深处的脉搏在强烈地跳动,一股无形的力量自鼓心迸发,波浪般向外扩散,激荡起周围的空气,形成一圈圈细腻的涟漪,彰显出生命的活力、节奏与激情。鼓声阵阵,每一击、每一响,都蕴含着深沉而丰富的意义,这既是对生命的礼赞,对过往辉煌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与召唤。

霞洋村党支部书记、竹钉鼓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彭赵速告诉我们:“此鼓谓之竹钉鼓,亦称彭鼓,2022年被列入宁德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17岁的彭朝榜(彭赵速的高祖)师承浙江泰顺师傅学习制鼓技艺,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鼓匠。其间,他敏锐地觉察到当时工匠们制鼓多用铁钉,容易生锈,存在严重隐患,轻者影响音质,重者可能导致鼓面破损或鼓体结构松动,进而影响鼓的使用寿命和演奏效果。经潜心钻研,他发现用竹钉替代传统鼓钉,竟能开启一扇全新的艺术之门。首先,竹材天生具备拒水之妙,不易受潮松动,赋予了鼓体前所未有的稳固与牢靠;其次,竹钉以其柔韧之躯,展现出对鼓面微妙变化的惊人适应力,使得鼓声更加饱满圆润;第三,竹钉质地轻巧,易于携带与安装;第四,当地丰富的竹资源为就地取材提供了便利,降低了成本。于是,承载着智慧与匠心的彭氏竹钉鼓就此应运而生,并历经岁月洗礼,被一代又一代匠人珍视,成为传承与创新并蓄的典范。

彭鼓的结构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坚固的鼓身和紧绷的鼓面。制鼓过程历经二十多道工序,从选材到制作,每一步都是纯手工精心完成。先按鼓身大小,选取不同树龄的老杉木作为原料(最少30年以上),鼓身越大,对杉木的要求也就越高。经过精准锯割与细致刨削,杉木逐渐显露出它原本的纹理与色彩,接着将其置于温暖的阳光下静静晾晒或轻柔地送入烘炉慢慢烘烤,藏于杉木内的每一丝湿气都悄然散去,留下的是它更加坚韧与稳定的身姿,自然的风韵更加纯粹。之后,一遍遍地打磨杉木的每一寸肌肤,直至其表面如丝般顺滑,光泽隐隐,这不仅是对木料的雕琢,更是对美的追求与崇尚。在匠人的巧手下,这些经过精心处理的杉木片,被巧妙地拼接成精美的鼓桶,每一块杉木都紧紧相依,流淌着无声的默契,静待乐章。

彭鼓体验馆夜景

鼓面精选优质牛皮,尤以黄牛皮为上乘之选。一头健壮成年黄牛之皮,可制成直径40厘米的鼓面3个,若想制作直径逾米之大鼓,则需两张牛皮。将牛皮悉心浸泡至柔软且富有韧性,再仔细剔除皮面牛毛与赘肉,这道工序堪称制鼓技艺中的巅峰挑战,它无情地拷问着匠人指尖智慧与力道掌控的功夫,用力过猛可能刺穿牛皮,留下无法挽回的瑕疵,而力有未逮,则如微风拂面,赘肉残留,鼓面如覆重纱,进而悄悄侵蚀了鼓声那震撼人心的纯净与穿透力,让整面鼓的灵魂黯然失色。这是一场力与美的较量,是匠人心力与牛皮韧性的深度对话,唯有手之力与心之念和谐统一至极致,匠人方能于鼓面奏响最为动人的生命之歌。

当牛皮经过一系列精细处理,焕发出独有的光泽与韧性后,便迎来了它与鼓身融合的庄严时刻。匠人巧妙地嵌入木楔,一点点、一寸寸引导着牛皮缓缓拉伸。此时,匠人双脚稳稳踏于鼓面之上,让每一寸牛皮都能感受那份来自匠心的温度与力量,随着拉绳的逐渐收紧,牛皮与鼓身之间的空隙被一点点消除,直至它们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在达到理想的紧致度后,用锋利的六角竹钉轻轻穿透牛皮,将其牢牢固定在鼓身上。待上下两面鼓皮呈现出无暇之美,匠人小心翼翼地裁去多余牛皮,用砂纸打磨至光滑如镜,触感温润,好像在为古老的乐器拂去时光的尘埃,唤醒其沉睡于岁月深处的生命力,继而于鼓面涂抹清油,既护其原始质感,又添一抹古朴与雅致,鼓身则披红妆,以炽热鲜艳之红漆,绘制出一幅既庄重又跃动的画卷,如东方破晓、光芒初绽,生动而迷人。至此,一件色彩斑斓、精心打造的彭鼓终于问世,它超越了乐器的范畴,是匠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一件深蕴故事、情感与文化的艺术品,静静地诉说着属于它的独特传奇。封鼓时需择黄道吉日,净手焚香,在鼓面上描绘吉祥图案并封上鲜艳的红布条,以寄托对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殷切期望,以及对国泰民安、盛世昌隆的美好愿景。

在庄严肃穆的祭祀场合、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以及起伏跌宕的戏曲舞台,彭鼓作为古老而韵味悠长的乐器,常常大放异彩。彭赵速介绍:“我们制作彭鼓必须严格遵循祖辈的‘三不’遗训,即原材料不符合不用,天气时令不适合不动工,心情环境不合适不制。”由于始终秉承祖训,坚守传统技艺,彭鼓因此经久耐用,音质更为高亢清亮,鼎盛时不仅在省内热销,还远销浙江、江西、广东等省。

徜徉在村里,各式各样的鼓元素物件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浓浓的鼓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沿溪两岸,五彩缤纷的彭鼓挂件随风轻摆,俏皮可爱,犹似在向过往的行人挥手致意,“和园”休闲公园里巧妙布置的彭鼓状石墩景观,独具韵味且风情满满,一排排整齐的房子与一条条蜿蜒的小道相互交织,大大小小的彭鼓点缀其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视觉效果。

霞洋村距县城13公里,下辖7个自然村,全村共449户,1579人,土地面积14.3平方公里,是该县土地面积最大的行政村,先后荣获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一村一品专业村”、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福建省高级版“绿盈乡村”、福建省“美丽休闲乡村”等,被誉为闽东“制鼓第一村”。

“和园”休闲公园

近年来,霞洋村以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和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建设为抓手,秉持建成一处,精整一处,绿满一处的理念,聚力焕新,编织一个关于乡村理想生活的梦想,打造一个令人神往的乡村乐园,让绿意盎然成为霞洋村最美好的底色。先后实施祼房整治、房前屋后治理、传统建筑修缮、电缆电线上改下、村内沥青公路铺设、河道生态整治等,村貌焕然一新,实现了内外兼修,“面子”“里子”同升级,“颜值”“气质”双提升。与此同时,该村积极促进非遗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构建一个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村落。以彭鼓非遗技艺传承为纽带,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柘荣彭鼓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探索“支部领办公司+庭院经济”发展模式,以庭院为载体,以家庭为阵地,构建特色制鼓工坊,激活庭院经济潜力,让方寸之地变身创收宝地。借助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等人才优势帮助,打造“小彭友”文创标识,助推鼓元素文创产品的多样化开发,涵盖鼓凳、首饰盒、文具等40多种品类,通过结合市场需求与创意设计,整合行业资源,汇聚创意力量,共同推动鼓元素文创产业的繁荣发展。2023年,“小彭友”文创标识微景观被福建省乡村振兴局评为“美丽乡村微景观”。与厦门文创公司携手开展彭鼓文创直播活动,通过直播的魔力桥梁,让非遗瑰宝跃然现代生活的舞台,在现代节奏的律动中焕发新生。同时,勇敢试水海外市场,将这份来自东方的神秘韵律,跨越山海,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奇妙音符。建设彭鼓主题馆、彭鼓体验馆等,集彭鼓文化展示、互动体验、教育传播于一体,全方位展示彭鼓的历史轨迹、精湛工艺与文化内核。这不仅是空间的艺术构筑,更是引领公众心灵与古老鼓艺深度共鸣的文化之旅,“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历史文脉在保护传承中发扬光大,绽放时代光彩。

时至午间,我们正欲告别这个风景如诗如画的村庄时,一阵熟悉的鼓声再次在耳畔响起。这鼓声,如天空中悠然飘过的澄净云朵,自在而悠扬,又似一条欢快的小溪,在葱郁的山峦间蜿蜒回旋,潺潺流淌。这鼓声,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兴衰历程,记录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承载着人们的悲欢离合,回响着岁月的积淀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这鼓声,俨如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的浪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霞洋热心儿女,在这片既蕴含悠久历史又洋溢蓬勃活力的土地上,怀揣着璀璨的梦想,以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奋勇向前,追寻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开创一个更加昌盛、满怀希望的未来。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