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区县动态 > 正文
福安:“家庭教育特派员”护航孩子成长
2024-10-16 11:36:28 雷津慧 来源:宁德文明网  责任编辑:陈玲汇  

宁德文明网10月16日讯(通讯员 雷津慧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近年来,福安市牢记嘱托,大力发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目前,福安全市已先行选派了180余名“家庭教育特派员”进驻365村社区开展指导服务。派驻社区(村)的家庭教育特派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多种方式为家庭提供服务。

书香满屋 陪伴孩童成长 

在福安市甘棠镇的贤善书屋,每天下午四点后,就会陆续来很多孩子。孩子很自然地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落,看书、做作业,或是单纯等待父母下班。

今年暑假,福安市妇联家庭教育特派员来这里开设了多场亲子阅读公益讲座。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在阅读中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的困惑。

“我们了解到,孩子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很多小学生家长一直关心的重点。自2022年创办书屋后,我们通过乡贤联系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部之窗协会支教部,由社科院的在校学生以线上支教的形式为甘棠的孩子们上阅读课和写作课。”陈琳说。

陈琳是贤善书屋的负责人,也是福安市家庭教育特派员。在她的积极促进下,阅读写作课成为常态化课程,每个周日按时开课,受到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期期爆满,座无虚席。

“课上有互动,全程有趣、轻松,不会的问题老师及时解答。课后作文统一发送微信群,由社科院的学生给她们批改、点评,实实在在地、手把手地帮助孩子提升写作水平。”家长王云丹说,自己的孩子苏佳琳,是就读于福安市甘棠中心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到书屋学习两年后,在写作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参与者到志愿者,写作课不止激发了苏佳琳对写作的兴趣,整个人还变得自信、开朗,经常到书屋帮忙,担任小小志愿者。社科院的老师还给孩子聊起大学生活,让孩子产生了求知的渴望和对大学的向往,未来的目标变得清晰明确。

“我以后也要像北京的老师一样优秀,考上重点大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苏佳琳说。

除了阅读写作,陈琳通过“点单送教”的模式,及时响应家长、儿童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上的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服务。每年寒暑假举办夏令营、冬令营,开学前开设收心班,还邀请专家、老师、大学生志愿者等开办了象棋课、书法课、科学实验等课程,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实现个性成长、多样发展,并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福安市相关比赛,均取得好名次。

今年暑假,陈琳还组织感兴趣的家长参加青春期教育初级师资培训和儿童阅读指导师培训。目前,拿到青春期教育指导师初级证书有8人,拿到儿童阅读指导师证书有2人。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在家庭教育特派员陈琳一次次精心策划的课程和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在贤善书屋实现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家长在这里学会正确的育儿方式,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爱的鼓励中勇敢前行。

花式普及 敲响安全警钟 

九月份开学季,福安市家庭教育特派员、福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女子护学岗中队中队长郭义青便组织队员进入各所校园花式送教。

在逸夫小学东垅校区,郭义青给学生戴上了VR眼镜,开展醉酒步行体验,模拟酒驾状态,沉浸式感受酒驾带来的危害性。

“我来!我来!”“危险!快让开!”“好晕,视线都变模糊了。”孩子被充满科技感的送教方式所吸引,争先恐后地报名体验。

“科技在进步,我们的宣传方式也跟着进步。原来在室内观看警示教育片、讲解PPT等单一的形式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显得沉闷,无法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在我们不仅将课堂搬到室外,还带来当下流行的道具,寓教于乐,让宣传效果最大化。”郭义青说。在宣传时,为加深印象,还特意运来事故残骸车,讲述事发经过,分析原因和后果,用最直接且直观的方式向孩子们强调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不仅如此,日常在校园周边疏导交通时,郭义青除了让学校保安、值班老师配合工作外,也邀请家委一起参与进来,大家合力形成四位一体的护学模式,全力护航学生平安上下学。

“除了学生,上放学时路面上最多的就是家长了。只要有部轿车违规停放,都可能造成道路拥堵,造成交通安全隐患。所以护学工作必须要有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得以顺利地开展。”郭义青说。

“‘家庭教育特派员’是我们今年家庭教育工作的新亮点,主要从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能力且具有一定的家庭教育实践经验或相关领域工作经验的在职教师、公检法司等职能部门中涉未成年人保护、家事案件调处、社区调解等职能的专业人员及社会组织中的专业社工等热心人士中选派。”福安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胡佳佳说,希望更多有专长的热心人士加入“家庭教育特派员”队伍行列,为全市家庭教育工作注入“源头活水”,增添“不竭动力”。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