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步步紧逼,一边左右闪躲,一来一回之间,刀光剑影在夏日阳光中闪烁……”7月20日,在蕉城区飞鸾镇碗窑村石山宫“白眉青狮”操练场笔者看到,有着一抹洁白眉毛的青狮奋身高高跃起,随后在彪悍的汉子的舞动下潜隐暗走、腾挪闪转。狮子勇猛好动、热烈奔放、气势磅礴的特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狮子前方,则有一武者手舞大沙刀点、转、扫,似在逗狮,又似在驯狮,生趣十足。 碗窑村青狮技艺传承人手拿三股亮银叉在表演“逗狮” 这种有着“白眉”特征的狮子,被人们称为“白眉青狮”。据了解,在碗窑白眉青狮独特的传统技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年,碗窑白眉青狮曾在福建各地享誉一时,表演者自创的“五兵器,一空拳”,即:齐眉棍、大沙刀、铁尺、三股亮银叉、镰钩枪、空手打狮等打狮套路各显特色,集舞狮招数之精华,深受青睐。2016年,碗窑白眉青狮入选宁德市蕉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显南狮风采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碗窑白眉青狮,无论从制作结构还是从表演形式、风格上看,都是溯源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狮身长约2米,高1.5米,其体形硕大,外表狰狞威猛,目如铜铃口似血盆蔚为壮观。每次表演至少需三人密切配合,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另外则由几位武功较强的轮番上阵,在锣鼓音乐中,以齐眉棍、大沙刀、铁尺、三股亮银叉、镰钩枪及空手拳师上场与狮子肉搏。 碗窑白眉青狮技艺传承人叶孙英告诉笔者,舞狮有南北之分,碗窑白眉青狮属于传统南狮中的一种,以龙桩拳为根基,舞动者注重马步,对武功的要求极高,动作比北狮多,并有很多表演方式,表演中经常用大锣大鼓大钹,相对比较恢宏大气。 舞青狮是暗含格斗技的,是武者持械与“狮子”对打的一种表演,扮演狮子和扮演拳师的艺人,要配合很默契,不然会有危险性。叶孙英告诉笔者,他曾经有次舞狮头失误,手上的虎口被叉到,现在还留着疤痕。 “青狮狮头制作不同于传统南狮,青狮狮头用木条做支架,然后用牛皮纸一层层由内向外涂贴而成,达到一定厚度后再涂上颜色,画出额头、牙齿,再雕刻出鼻孔。制成的青狮前额突出,鼻孔高大,眼似铜铃,长须、卷发,狰狞威猛,独具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碗窑白眉青狮技艺传承人叶志敏指着狮头介绍说,由于狮头的重量最重的有10多公斤,一般人只要舞动几下,就会气喘吁吁,所以舞狮者基本功不扎实的话,根本无法表演舞青狮。 “青狮其体形硕大,外表狰狞威猛,目如铜铃,口似血盆,与其它狮种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是一抹洁白的眉毛分外的醒目。自古以来,白眉者被誉为寿星和尊长,而白眉狮亦为狮中尊长、狮王。‘青狮白目眉’遂为‘狮王’美誉。”叶志敏说。 叶孙英告诉笔者:“碗窑白眉青狮它融合了南拳龙桩拳,吸收南北狮特色,以齐眉棍、光刀、铁尺、三股亮银叉、镰钩枪、空拳等六种独特套路,自成一派。” 青狮以沉稳著称,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一气呵成,舞狮之人舞的是狮子,练的是武术,功底要厚。历代的青狮传承人,在操练、表演中不断创新、探索,将武术思想与舞狮表演融会贯通。“只有把武术动作和技巧融入舞狮中,才能赋予它新颖的艺术生命。”叶孙英说。 技艺渐行渐弱 “青狮白眉毛,要刣任你来”。这是曾经碗窑白眉青狮队骁勇善战,主动挑战其他狮队的响亮口号。 “过去在逢年过节、集会庆典,都少不了以舞狮助兴。近些年老师傅陆续离世,年轻人又大多外出,气氛慢慢淡了。”碗窑村支部书记蔡承鸾说,现在狮队中四五十岁的队员偏多,年纪最大的已63岁。 “毕竟年纪大了,筋骨硬了,不敢再像当年那样上桌上凳、满地打滚。”今年63岁的叶孙英感慨地说,他从13岁开始跟随祖父学舞狮,每次被邀出演时受到观众赞誉,自己都感到非常自豪。特别是当年应邀去连江、罗源两次汇演后,碗窑白眉青狮队一度轰动周边县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台上自如地演出5到10分钟,没有多年的功底是不可能的。”碗窑白眉青狮技艺传承人王星平告诉笔者说,碗窑白眉青狮全套表演下来要一个半小时,对技艺和体能都是极大的考验。 舞狮者需要有强健的体魄,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动作要敏捷灵活,首尾舞者要配合默契。所以,选出好的传承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城务工。学狮辛苦,学好不容易,又是吃青春饭,导致年轻人都不愿意加入这个行列。 蔡承鸾坦言,随着时代发展,更符合年轻人意愿的流行文化占据了主流,传统的舞狮则被冷落。再说由于舞狮收入过低,舞狮队员也就纷纷到外地去打工,年轻一代会舞狮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如何守住火种 “相传400多年前,碗窑村已是‘海丝驿站’。我们的先祖当时相中碗窑的风水宝地和本地的丰富资源,从闽南迁入,以制碗烧窑,经商海运为主。”叶志敏告诉笔者,碗窑的“白眉青狮”技艺就是传承闽南一带的。历经数百年,碗窑白眉青狮通过不断传承、探索、创新,以“五兵器,一空拳”舞狮独特套路,享誉八闽。 “青狮技艺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文化根脉和历史记忆,绝对不能让它失传。我们要将这种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个人最大愿望。”叶孙英说。 如何让传统技艺“白眉青狮”重新舞起,重振雄风? 蔡承鸾告诉笔者,目前最关键的就是要正式创立青狮队伍,队员们在表演“白眉青狮”技艺的同时,增强体质,志在强身健体,并使得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焕发出新的光彩。 “目前,资金短缺是碗窑青狮队发展的最大瓶颈。”叶志敏说。制造一只青狮,材料、工资等就需要近万元,但舞狮只是自娱自乐的民间活动,基本上没有收入,舞狮团队无法拿出这么一大笔钱。缺道具,训练就跟不上,高难度的技艺就无法掌握。长此以往,青狮的精粹将无法彰显,必然会消失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 蔡承鸾说,缺资金是民间传承的共性问题。要想不“死”,就要努力“活”,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要转变思维,创建碗窑青狮协会,利用宁德丰富的旅游资源,让青狮走出碗窑,让舞狮表演成为景区旅游的观赏特色。这样既能够让表演者挣钱,又可以传承民间技艺,让舞狮技艺传承由“窘境”变“顺境”。 “增加演出的频次,让青狮队伍走出碗窑,去更多的地方演出。比如前阵子去宁德万达广场演出,就获得了不错的效果。”碗窑白眉青狮技艺传承人杨春辉坦诚说,同时,可以让青狮文化技艺走进周边校园演出,让年轻一代充分领略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是‘活态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文化,舞狮要冲出重围,关键在于解决资金问题,使他们训练和表演正常化,把舞狮技艺的根深深扎在民间的土壤里。”蕉城区博物馆馆长钟荣富说,在互联网时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战略使命,必须从实际出发,只有与时俱进地结合社会需要,舞狮价值的实现才能有可靠的基础,也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体的需要,才能形成强有力的舞狮文化自觉。(闽东日报 李加进 黄双宁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