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正文
冯梦龙:一念为民 与梅同清
2024-06-17 09:14:48 吴文沁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陈玲汇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三日三夜三望洋,三支蜡烛过岩洞。”车岭、九岭是寿宁县古代交通要道,这首民谣生动描述了旧时进出寿宁之艰难。时光回溯明朝末年,一位花甲老者跋山涉水来到这个“地僻人难至”的地方任知县,他就是冯梦龙。

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号龙子犹,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著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崇祯七年(1634年),61岁的冯梦龙从丹徒训导升任寿宁知县,他本着“一念为民之心”“不求名而求实”的态度,“以勤补缺,以慈辅严,以廉代匮”,做到“做一分亦是一分功业,宽一分亦是一分恩惠”,留下为民政绩。

冯梦龙到任寿宁时,明朝已进入风雨飘摇的倒计时,局势内外交困。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本地虎暴与沿海倭乱的侵扰,对生活本就艰难的寿宁民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冯梦龙并未因此退缩,而是坚定地认为“寿域可为”。

“余虽无善政及民,而一念为民之心,惟天可鉴。”“无善政及民”是自谦之词,“一念为民之心”则发自肺腑。冯梦龙不满足于坐堂问政理事,他不顾年事已高,“下车即稔知瘠土”,登山涉水,克服了交通不便、语言不通等诸多困难,深入细致地调查了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等状况。

在充分调研了解“寿民之艰”的基础上,冯梦龙提出了“无寇”“无饥”“无讼”的治县举措:“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这其中,最了不起的功绩还是“无饥”。为解决饥荒,他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使原本“空空如也”的县仓实现了“三年以来,储俱见谷”;为减轻百姓的赋税,他作诗《催征》为民请命;为改善良田、实现增产,他开垦田地、兴修水利。此外,冯梦龙还兴学授课、改变陋习、打击迷信、捐俸捕虎、修筑城墙、移建黄册库、兴利除害,打造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寿宁。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冯梦龙是恪守为官准则的典范。有一年中秋节,一个县城地主柳必得来给冯梦龙送礼,冯梦龙厉斥:“这里是‘四知堂’,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柳必得只好悻悻地离开了。不久,冯梦龙自掏银两,将破旧的“四知堂”重新修葺,时刻提醒自己从政要勤勉、廉洁。“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是冯梦龙在小诗《戴清亭》中写下的准则,一如他心中的老梅,不畏风雪、清香永驻。

崇祯十一年(1638年),冯梦龙踏上返乡之路,后人称道他四年的宦寿生涯——“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清代编著的《福宁府志》《寿宁县志》都将他列为“循吏”。(闽东日报 吴文沁)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