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正文
瞻仰聚星——在霍童陈氏古宅里品读中华文化
2024-03-25 00:33:12 滕容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陈玲汇  

在宁德霍童古镇的明清古街上,有一幢建于清代中期的古宅,门额上写有行楷“瞻仰聚星”四个字,书法功力精深,洒脱自然,大气隽永。古宅平面二进三开间、上下层,共有大小房间33间、约430平方米。楼层错落有致,大门门楼气派宏伟,两边灰塑动植物题材。梁枋间及窗雕等建筑细部装饰精美气派,人文气息浓郁。大厅柱础为方斗形与圆形,造型简洁,挡溅墙端部灰塑做法,曲线生动流畅。前后厅天井的石花架,都刻有“福”字,虽然风化模糊,但古韵犹存,让人驻足于此,流连忘返……

56d6cbbf906d9ac38df7c79665ca0a1a_p1_s.jpg

古宅大门

“瞻仰聚星”古宅名称是有来历的。东汉时期,名臣陈寔一门与同郡的荀淑一门皆享盛名(荀淑字季和,桓帝时补朗陵侯相,莅事明理,称为神君),两家时相往来。据《世说新语·德行》记载,一日陈寔携子孙等造访荀淑家,其长子陈纪驾车,三子陈谌持杖跟随,纪子群年岁尚小,载坐车上,到达荀淑家时,荀淑偕其三子荀靖在门口迎候,六子荀爽摆设酒盏,余“六龙”下厨作馔,其孙文若年幼,坐于荀淑膝上。群贤毕至,欢饮达旦。原先陈寔一行从家中起行时,太史官即奏“有德望的人正行往东方”。陈、荀两家既聚,德星集于颖分,是夜太史官观察天象,奏曰“德星聚,五百里内有贤人集会”。(据《世说笺疏》载:“《汉杂事》‘殆时人钦重太丘名德,造作此言,与荀氏无与焉’”),这就是千古传颂的“陈荀会”。古语云“郭李仙舟,陈荀德星”,古诗云“清夜会荀陈”。后“聚星堂”常为陈家人用作堂号。陈寔的思想品德对后世影响巨大,汉代著名文学家、中郎将蔡邕亲撰墓碑和庙碑。《二十五史·后汉书》为其立传,时人把陈寔和同郡名士钟皓、荀淑、韩韶并尊为“颍川四长”,载入史册。又据说,这幢古宅名字是缘于一个民间传说。以前有高明的地理先生说,此地远望,高山是七星地,把七星聚集起来,可以文运兴盛,科举不断,同时可阻止闽东沿海台风的侵袭,让居住的人长居久安。于是,当时陈氏家族颇为富裕,便在此建造楼房,企望华阳境陈氏藏风聚气,人才辈出。

虽然是个传说,但古人探索阳宅风水,讲究人与住宅和谐共生,才是聚财旺运福地,这应该有科学依据的。古宅内陈氏后裔确是人才辈出,社会物质资源、精神资源丰富。据2020年初夏重修的《华阳境陈氏族谱》记载:“霍童陈氏历史虽仅三百余年,传十三世,然世代簪缨,文华兼备,声名显赫。历史文人名士留有诗词赞无数。”

有资料显示,在这幢古宅里,仅清代,就有赐进士奉政大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魏敬中,赐进士榜眼及第翰林院编修、山西大主考何冠英等达官显贵授匾嘉奖、著文祝寿,锲刻诗碑、誉满乡梓,可见古宅的主人家世显赫、人脉亨通。据初步统计,当年华阳境陈氏,特别是从古宅走出去的,有太学生6名、贡生5名、举人1名,还有秀才多名。直至之后,还走出不少大学生、留学生和军官。如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长沙工程学院、辽宁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等,光是在各类院校当老师、教授的就有20多位。

在古宅里,我们还看到福建学政冯誉骥的赠匾“卫千嘉霖偕德配孙孺人六秩双荣”:《梁孟高风》。该匾用的是东汉时梁鸿和妻子孟光的典故。每当丈夫梁鸿回家时,妻子孟光就托着放有饭菜的盘子,恭恭敬敬地送到丈夫面前,并且把盘子托地跟眉毛齐平,丈夫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成语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即由此而来,体现夫妻和睦,有当年梁鸿、孟光的高风亮节。

《杖鸠延庆》的寿匾,福建学政吴椿,为泽川公七十寿授的匾。“鸠首杖”就是扶手为一只鸠鸟的手杖。在古代,鸠首杖为尊老敬老之物,汉代更是以拥有皇帝所赐的鸠杖为荣。鸠杖敬老风俗,自汉高祖时代开始提倡,发展演变到清代,已形成完备的敬老传统文化。延庆,意思是“延续福祚”,这是“延庆”一词在中国古汉语的语境中最直接的解释,寓意吉祥,希望家族或个人能够延续好运和福气。

古宅大厅还悬挂着《鸿光锡福》牌匾。该匾意思“盛大光辉的事业”。鸿光,出自南朝宋文学家鲍照 《河清颂》:“大明方徽,鸿光中微,圣命谁堪。”其寓意为学识渊博、前途光明。同时,鸿字也用来形容大或强、盛。而“锡福”意思是获得幸运和好运,是一个传统的吉祥话,通常被用来向人们表示祝福和美好的愿望。

我们从族谱中,还查找到从清末到民国,在“瞻仰聚星”古宅里还有不少当时的地方官员或文人墨客授予的各种寿匾,如:桂壶凝晖、宝树森阶、鸿案延釐、淑德萱龄、健顺合德、令德寿豈、五福咸备等等……

祝寿作为汉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寿诞习俗,授送寿匾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承载着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因此,在写寿匾时,不仅祝福老人长寿、有作为,人们还极尽文雅之词,文学气息颇为深厚。有赞誉受匾老人泽惠他人高尚品德的,有褒扬老人高尚风范的。“令德寿豈”寿匾,赞誉了受匾人有着善良、高尚的品德,这会使人长寿而快乐。

另有寿匾“五福咸备”,出自宋代无名氏《应天长·萱堂积庆》:“四德躬全,五福由来备。”意思是,人们具备了“孝、悌、忠、信”四德,才可能尽享五福。而五福是指:寿,富,康宁,好德,善终。五福中的“好德”,指的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而“善终”,则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福、追求福的民族,“福”作为一种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等方方面面,折射出各民族的美好诉求和精神寄托。

人类有文字记录以来,就有了关于祈福的记录。《春秋繁露》中“求雨”的描述就是原始的祈福形式之一。一种福缘,让我在《华阳镜陈氏族谱》里看到不少“福”字,汇总起来有26处之多,而引用祈福语句则有19句,其中有“厚福、多福、仙福、福泽、福善、冠福、百福”;还有“福地钟灵、福生有基、浩荡福地、洞天福地、以锡之福、德可聚福、富贵福泽、洞天福曜、受福于天、五福咸备、福自天申”。可见,在陈氏家族的族谱里,祈福在人们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这种文字上的祈福,都是怀着善良和朴素的美好愿望,都与平安、吉祥、幸福息息相关。祈福,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和人的一生,无福之人祈福,有福之人更看重祈福!

有意思的是,在“瞻仰聚星”这幢古宅里,新近设立了我省第一个福文化博物馆——《霍童洞天福文化拓片馆》,人们在这里,看到了那一块石头,一堆陶土,一片木板,所成就的一件件牌匾碑刻上福文化作品,望着历史凝聚出的一抹抹绚丽热烈的中国红,一篇篇简明扼要的文化解读,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福”凝聚着中国精神,传承着中华血脉,贯穿着悠久历史的文明根基和精神印记,参观者从牌匾拓片的释义中,感受到各民族对悠远绵长的福祉的执着追求,感悟到山海八闽作为祈福纳祥圣地的深厚韵味……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