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正文
一个人的戏班 四十六载“坚与守”
2024-01-23 11:34:51 缪星 雷津慧 来源:宁德文明网  责任编辑:陈玲汇  

一口道出千古事,十指弄成百万兵。万般妙计由在手,喜怒哀乐从一人。在福安,有这样一个戏种,观众与戏台之间的距离不到1米,仅需一人就能撑起一场戏。

783b0dccc1e692838a047bacd5378fc2_p3_s.jpg

雷伏团向小朋友展示木偶

日前,福安市唯一的幔帐戏老艺人雷伏团坐在家中板凳和记者聊天时,一边擦拭布袋木偶,一边陷入了沉思。

“这些跟了我大半辈子的老伙计们,从设计制作、学习唱腔动作到登台演出,倾注了我所有的心血。现在我体力不如从前了,老伙计们未来要交到谁的手里,非遗该由谁来传承?”雷伏团说。

历史悠久 盛极一时

福安幔帐戏(即布袋木偶戏)于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从浙江平阳传入,民国时期和20世纪50年代十分流行。幔帐戏在福安还有许多别名,如布袋戏、指头戏、掌中戏、十不闲、扁担戏、厅堂戏等。这一连串很有特色的名称,揭示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艺人表演时将布袋状的小木偶分别套在双手的五个手指上进行操作,根据剧情的需要,模拟所表演的角色行当。

福安幔帐戏的音乐曲调和唱腔与平讲戏相同,唱词和道白则用本地方言,也可以用普通话,到畲村表演则改用畲语,因此非常大众化,深受群众的喜爱。幔帐戏的演出设备非常简陋,一张普通的小方桌再加一个幔帐足矣。所有的设备,包括乐器、布袋木偶只要一个箱子就全部装下,一条扁担就挑起一个“戏班”。

幔帐戏的演出剧目大多采自明清白话章回小说和短篇小说,如《说唐》《说岳》《白蛇传》《水浒传》《七侠五义》《陈三娘》《锦香亭》等,一般艺人都能表演十多本戏,每本表演两三个小时。这些剧目主要由艺人代代口口相传和艺人在表演中不断加工创作而来。主题内容一般通过侠义情仇的演绎、忠奸善恶的博弈,来宣教忠孝、仁义和惩恶扬善等,在给观众灌输善与恶概念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当时全福安大概有20多个幔帐戏艺人,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请师傅来村里演一场幔帐戏成了农村家庭过年过节最期待的娱乐活动。”雷伏团说。

苦练技艺 倾心演绎

2023年九月九重阳节,在福安市区七圣宫的幔帐戏演出现场,台上的雷伏团用方言卖力演出,唱腔丝滑转换,有说有唱。台下观众听得津津有味,全程面带笑意,不时拍手叫好。

幔帐戏是一出独角戏,集吹、拉、弹、唱于一体,全靠艺人一个人在后台手、脚、口并用。有着四十多年演出经验的雷伏团早已习惯了一个人的演出形式,大家看得越入迷,他演得越起劲。

“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时,大人在生产队打工一天大约只有6毛钱,而幔帐戏演出一晚就能赚6块钱,是普通工人的10倍。”雷伏团说,1977年,中学毕业后,雷伏团便拜幔帐戏大师龚家唐为师,一心学艺,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幔帐戏艺人。

龚家唐对这个小弟子的培养十分用心,把所有的剧目都传授给雷伏团。

“那时候还要帮助家里干农活,只要到农闲时我就跟随师傅学习。70多个剧目,不分早晚,有时间就背诵,剧情首先要烂熟于心。还有最重要的手部动作,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姿态,必须全部掌握。”雷伏团说。

三年的时间,雷伏团摸索出大部分角色的特点,凭借着手指、手掌和手腕上的技巧,将各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1983年起,雷伏团开始独立从事幔帐戏演艺,活跃在闽东和浙南的广大乡村、各大文化活动上。每年约50多场演出,场场观众爆满。

“给我一张桌子,我便能给你一出戏。”雷伏团说,发展到今天,福安仅剩自己一位幔帐戏艺人,身上已承载了太多责任。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怎么让幔帐戏传承下去,成了雷伏团这些年来不断努力的方向。为此,雷伏团不断整理、挖掘、恢复幔帐戏传统剧本,还以本地风土人情、农村新人新事为素材,自己编排了数十个节目,获省、市级各类荣誉。

2016年,雷伏团开始主持幔帐戏非遗项目的申报,2017年,该项目列入福安市级非遗项目,2022年,列入宁德市级非遗项目。目前正在进行省级非遗项目的申报。

2018年初,福安市曲艺协会成立,雷伏团出任协会副主席,并负责协会幔帐戏艺术传承中心的工作,坚持组织开展幔帐戏进校园、进村居、上舞台等各种非遗展演活动。同年,福安市理论宣讲文艺轻骑兵成立,雷伏团作为队伍成员,经常参加各种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疫情防控期间还编排了以抗疫内容为主的剧目,成效显著,也扩大了幔帐戏的影响力。

雷伏团还在抖音平台分享自己的幔帐戏日常,欢迎广大群众加入学习幔帐戏的队伍,其用户名“走天下”就是近些年弘扬幔帐戏历程的生动诠释。

想去哪里去哪里,哪里要演哪里演。在雷伏团的坚持下,福安市更加重视这项非遗的传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达了想要学习的意愿。

“老祖宗的技艺不能丢,还需要靠年轻人来接力。”雷伏团说。(闽东日报记者 缪星 通讯员 雷津慧 文/图)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