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辞别冬季,轻轻叩开春天的门扉,霍童古镇便成了我们慕名而来的第一个小城镇。 悠悠霍童溪 2月12日,我作为水利部邀请的水利建设非遗评审专家,前往霍童古镇参观。当树黄色的木质拱门上雕刻的“霍童古镇”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时,我们在细雨蒙蒙中走进了这个在2014年入选“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名镇”“中国最美村镇”的文明古镇。 霍童古镇原名霍山,因西周的霍桐(本名)真人在此地修行而得名。又传,当年唐玄宗因吃了霍山的仙丹,颇有返老还童的感觉,遂将“霍桐”改为“霍童”,并亲笔御赐“霍童洞天”四个大字,被人刻于石碣之上,立于该镇文昌阁的八角形楼塔之旁。难怪当地有“未登霍童空寻仙”的说法。 我们惊讶于这个久负盛名的千年古镇,依然呈现着几百年来清幽典雅的古韵;老旧的古民居不动声色地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光彩。 小镇中,没有我们想象的游人如织,也没有追逐嬉闹的孩子们,只有我们久居大城市而久违了的一隅宁静。 老街、小巷、古宅,在镇中随处可见。 这里最有历史年代感的是明清一条街,因建在各式古屋夹道中,使老街成为狭长幽深的古巷。 黄鞠故里 古巷两旁,有黄土筑墙的土家土楼,有纯木建结构的房屋,更多的是青砖黛瓦房,长满了青苔。这些历史感十足的古宅多数已无人居住,只有那参差错落、飞檐翘角、古香古色,尽显古建筑的神奇与魅力。 在霍童下街较为完整的具有明清风格的老街区中,遍布着当地传统产业的作坊、老字号商铺和民间工艺品商铺。值得一提的是,享有“中华绝活”美名的霍童线狮、霍童铁枝,已分别被列为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像所有到此地来的人一样,饶有兴趣地观赏了线狮的独特表演形式:老艺人集体操控,各种线牵狮子展现出多种动作,而高难动作居多。这项传统技艺出手不凡,奠定了它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 老街中,一根栉风沐雨、矗立了200多年的高大的木质旗杆,让人望之敬畏。街的尽头,有象征文运昌盛的文昌阁和象征武运昌盛的武胜庙。几经修葺,色彩斑斓抢眼,引无数游人纷至沓来。让我们一行人驻足良久的是,老街尽头那棵须仰视才见的参天古榕树,古榕树后面便是宁德的母亲河——霍童溪。 霍童溪的溪水,奔腾不息地流淌了上千年,孕育了世世代代的当地人,也留下了一段震撼人心、万古流芳的故事。 这正是我们来霍童古镇听故事、“看故事”的初衷。 当贯穿整个镇域的、美轮美奂的霍童溪出现在眼前时,一切美丽的传说都被惊喜地证实着。 这是闻名全省的“五江三溪”之一,据说是全省唯一不受污染的河流。CCTV曾报道霍童溪是福建省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纵观溪水两岸,老君岩、双鲤朝天、狮子峰、睡美人等景点争相林立,景致宜人,栩栩如生。霍童溪流域呈现出九曲十八弯二十七滩的美丽景色。若行走其间,可谓移步换景,美不胜收。不愧为一条风光旖旎的文化观光走廊。 水利隧洞 霍童溪自古就是屏南、周宁两县木材、毛竹的运输要道,也是霍童连接与外界运输茶叶的重要水路。是这条溪水让当地人自给自足,生活安逸,也让霍童古镇日益繁荣起来。 一切静好,都来自那个开凿花岗岩,勇斩龙腰,引溪穿洞,浇灌民田,造福一方的壮美的故事,和故事中的水利大侠——黄鞠。 霍童古镇的大规模开发始于隋朝。 黄鞠(569~657),号玄甫,原籍河南。他精通地理,也是水利专家,在隋朝时曾任谏议大夫。当时他与其父黄隆都是隋朝重臣。隋炀帝在位时,贪逸残暴,滥用民力。因赋役繁重,民不聊生。隋朝大业九年(613),隋炀帝为满足自己荒淫无度的生活,又恶征民众,艰难修建游乐之处,置百姓生死于不顾。黄隆、黄鞠父子勇敢出面,屡次进谏止伐。隋炀帝大怒,将父子二人廷杖后下入大狱。之后父亲遭害,黄鞠遵父命,辞官携带全家来到福建,避居于宁德,后又迁居霍童。黄鞠落户于距霍童古镇500米的石桥村后,便开始计划在此地兴修水利的大事。黄鞠深入实地调查,反复勘测,从水利工程建设入手,对霍童溪两岸盆地的开发进行通盘规划。 黄鞠决定先从南岸动工。坐落在溪南岸的石桥洋土地,有600多亩,多年缺少灌溉,如果引过第三支流的大石溪水,就一定要凿开山梁“龙腰”。此山体为花岗岩,上边还覆盖着原始森林,开凿的难度可想而知。这时有人出来劝说,挖断龙腰会斩掉代代升官发财的机会。黄鞠并不为所动,他坚定地说,只要能“发万家香烟,不问代代官贵”。工程就这样启动了,黄鞠的两个聪明能干的女儿在父亲指导下,勇敢地承担起组织施工的重任。经过黄家父女和当地劳工们的顽强劳作,终于截断了“龙腰”,开出一米宽、数米深,全长100多米的水渠,之后又从上游大石坑修建了二里的引渠,溪水被成功地引过山来,南岸得以灌溉的荒地被开辟为良田。 有了南岸开凿的经验,北岸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很快就开始了。北岸的松岸洋,土地面积多达六七千亩,10倍于南岸,施工难度随之增大。因当时只能靠自流灌溉,必须选高水位的水源。经多次勘测,最合适的是杜平湖。距松岸洋约十五华里,一路有三四处山岩阻隔溪水引流,必须凿成隧道才可顺利引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施工的设计是整条隧道都要从坚硬无比的花岗岩体中穿过! 当时的方法是,将干柴堆放在岩石上焚烧,待岩石烧至达到高温时,用冷水浇在岩石上,使岩石因热胀冷缩而爆裂,再用钢钎和铁钻连敲带撬,将石块碎屑一点一点地刨下来。黄鞠率领着民工们以顽强的毅力,无论严寒酷暑,昼夜不停,无比艰辛地劳动着,不知经过多少时日,硬是将岩角的隧道打通了。隧道进口高达2.5米,宽1米,全长竟有400多米,洞顶皆为穹形。隧道的出口则在茶山下边,成功地将溪水引入北岸,六七千亩田地得以灌溉,可谓功在当,利在千秋! 黄鞠水利工程 这就是黄鞠开创凿隧道引水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后被后人誉为“中国隧道水利工程的先行者”。然而,艰苦卓绝的工程竣工了,黄鞠的两个女儿丹鸾和碧凤却已错过了出嫁的年龄,足见此工程时长之久。这在那个“百善孝为先”“无后为大”的年代,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这让受益的百姓们称赞有加,又唏嘘不已。 苏轼有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罗曼·罗兰也曾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的确,当一个人修炼到了足以接受生活中的缺失,专注于自身的责任,而非利益时,他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黄鞠虽有失天伦之乐,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强大过人。兴修水利,造福一方,才是他心中最大的不舍,他用一生的付出,给世人留下了经世的温暖。黄鞠的两个女儿,黄丹鸾和黄碧凤,为了支持父亲的伟大事业,将渴望婚嫁与子嗣的情愫深埋于轰轰烈烈的岁月之中,她们长年累月的无怨无悔地用汗水、智慧和勤劳,采撷着浓淡相宜的生命芬芳。她们把青春飞扬的大好时光都奉献给了兴修水利的事业。她们的善良和静美,隐藏在艰苦奋斗的呼啸间;而她们异于常人的巨大付出,又无不裹挟着无数的异彩纷呈! 据说,丹鸾终身未嫁,碧凤大龄嫁人,育有子女,但她们仍留守在父母身边,继续跟随父亲修建拦洪筑坝体系。在她们百年之后,后辈人将她们合葬,称为“姑婆坟”。又特建一座“姑婆庙”,以长久祭祀两位巾帼豪杰。 黄鞠的功绩一直在延续着,两岸的水利建设完成后,他又策划和带领民众在河堤临水一面“沉铁牛”“打铁钎”“垒土墩”,修筑防洪体系。并且在霍童溪两岸植树造林,形成了九里松树林,十里桃花洲的壮丽景观。 黄鞠还引进了中原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油菜、小麦、大豆,进行间作套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水利的开发和良种的引进,奠定了霍童古镇坚实的经济基础。 霍童溪的水路交通之便,千余年来逐渐形成了方圆几十里的经济中心,输出农副产品,运进食盐、海产品、日常用品等,相传那个时节,霍童古镇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繁华名噪一时。 黄鞠还将中原文化的礼仪、语言、习俗、纸扎、铁枝、线狮、高跷等民间技艺传授给当地村民。 在霍童的华阳宫中敬立着黄鞠的雕像,当地百姓将他尊为“土主神灵”,虔诚地祭祀他。石桥村黄氏家谱中载有诗云:“龙腰开凿水滔滔,泽沛苍生德望高。”如今,黄鞠大侠兴修水利的故事已成为霍童古镇最荣耀的年华絮语,这个有温度的故事始终传递着生命的力量,始终与千万心灵共鸣着,始终充盈着世世代代人民的意志和人生。(闽东日报 刘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