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一大早,霞浦县崇儒畲族乡霞坪村村民雷玲安便熟练地将家中的生活垃圾进行干、湿分类,这已成为她每天的习惯。 “现在经过宣传,大部分村民都清楚垃圾应该怎么分,也都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崇儒乡四级主任科员黄阿眉介绍道,干湿分离后,干垃圾按常规模式处理,湿垃圾则经生活垃圾处理终端再加工后“变废为宝”,变为农田有机肥,实现循环利用。 在过去,崇儒乡的干垃圾、湿垃圾都是混合转运、处理。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崇儒乡以“520”工作机制为基础,因地制宜,在全乡域内推进农村垃圾干湿分类工作。“所谓‘520’工作机制,就是组建一支网格化队伍、打造一把奖励钥匙、开展一系列宣传造势、选树一批先进典型、进行一轮专项督导,以垃圾处理系统化、收集处理规范化两轮驱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努力实现生活垃圾‘零’落地。”黄阿眉说,目前,崇儒乡已建成17个清洁驿站、31个转运岗亭、一个生活垃圾处理终端,购置了4辆电动垃圾收集车,发放6000多个家用分类垃圾桶。每个清洁驿站还配有摄像头,进一步提高村民垃圾分类的自觉性。 完善设施设备只是第一步。全面铺开还需要新理念能得到村民理解、支持。 自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以来,崇儒充分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将村两委成员、党代表、人大代表、警务助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细化分配至各村,按照“一员带一户”模式,分别结对帮带,上门一对一指导垃圾分类。 “鸡鸭能吃的就是湿垃圾,鸡鸭不能吃的就是干垃圾。”这是宣讲员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霞坪村党支部书记兰永义介绍,在入户宣传时,大家会采取此类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讲解,让当地村民直观地了解干湿垃圾的区别。 同时,该乡还建立村民垃圾分类激励制度,制定积分兑换细则,调动村民自觉收集、投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在开展‘一把扫帚大家扫’环境整治活动、垃圾分类‘五进’宣传活动、入户讲解的一系列宣传工作后,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了。村里一些离清洁驿站较远的村民,甚至会特意骑车过来扔垃圾。”路口村党支部书记章燕介绍,为提供垃圾分类的精准性,每个清洁驿站、转运岗亭都配有专门的引导员或清洁员对群众进行现场指导。 新风气带来新改变。“现在一走进村子,明显感受到环境更好了。”黄阿眉表示,下一步,崇儒将继续完成学校、农贸市场、大型企业等场所的清洁驿站建设,形成乡内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体制,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闽东日报记者 吴枋宸 见习记者 俞锦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