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正文
文化谱新篇 发展添活力
2022-11-01 10:30:00  来源:宁德文明网  责任编辑:陈玲汇  

文可化人,亦能兴业。福安市立足“红、茶、古、畲、廉”独特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文化,是一个区域的重要吸引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并明确了一系列举措,为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遵循、注入了活力。

“五福新城”福安,古称韩阳,因诗立县,700多年发展积淀,形成了“红、茶、古、畲、廉”的独特福安文化。近年来,福安市持续加大对这些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开发力度,在增强文化自信、滋养一方水土的同时,推陈出新活化转化,赋新能、闯新路,让传统优秀文化在新时代不断绽放新光彩,“五福新城,全家福安”名片愈发闪亮。

植入新业态

历史街区“活”起来

悠长的巷道、斑驳的屋墙,高挂的红灯笼、五彩的油纸伞……漫步在福安市穆阳镇石马兜古街,仿若走进了诗人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彷徨而期待、朦胧而幽深,心生美好。

穆阳,闽东千年古镇,自古便有“福安好穆阳”之称。这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境内现存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老街区。集众多精粹的石马兜古街,便是其中之一。

石马兜,从穆阳溪码头由南向北穿过前街、石马兜,径至印坪街,长约300米,宽则不足4米。过去,由于水路发达,穆阳是周宁、政和等闽东北的物资集散中心,连接码头的石马兜成为当时穆阳古镇最繁华的传统特色商贸街巷之一。沿街商铺林立,商贾云集,红极一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格局的变化,石马兜日渐冷清,空置的房子也越来越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穆阳抢抓该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的契机,挖掘“古”特色、发展旅游业,将石马兜古街作为民俗工艺文化街来打造。镇里通过沿街道路改造、立面修复、古码头修复、缆线下地、排污管道铺设等工程,改善基础设施、街容街貌,致力恢复古巷昔日风情。同时,出台古街业态植入优惠扶持政策,帮助业态植入店铺统一制作店招,提供两年全额租金、一次性装修费用、两年水电费用等多项补助,引导传统手工作坊、民间工艺品制作、传统特色风味小吃、特色风情文化院落等新业态入驻,打造集穆阳、福安及闽东本土特色风味小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于一体的特色“雨巷”。目前已引进业态23家,老街巷重现生机活力。

活了古街,旺了人气,显了特色。10月24日,穆阳还启动镇区五街片区党建联盟,同时由这五街道居委会和穆阳村委参与组建的穆阳古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揭牌,计划通过“收储一批门店、打造一个中心、投入一批游船、开发一个营地、建设一座乐园”,持续植入新业态,进一步盘活历史文化资源。

加持新技术

传统文化“潮”起来

“‘畲家三宝’包括乌米饭、糍粑、菅叶粽,乌米饭最初是为了纪念畲族英雄雷万兴……”福安市数字文创产业园“全家福安”直播间内热闹非凡,包粽子、打糍粑,几位身着节日盛装的畲家儿女将畲家美食的做法搬到直播间,并在镜头前悉心讲解推介。

作为全国畲族人口聚居县(市),福安市拥有丰富的畲族文化资源。“以往,只有在畲族节日时,我们才会制作这些美食,因而很少人了解我们的文化。”正在参与直播的畲族群众钟奶银直言,而随着网络直播的盛行,畲族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被打破,开始走进大众视野。

无独有偶,在福安市廉村的陈氏宗祠里,台上平讲戏乡音袅袅、绕梁不绝,直播间内,宗祠长者陈芝铃关于评讲戏的解读也吸引了一大波粉丝围观。“无戏不欢不庆喜,福安平讲戏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沉浮,如今仍被久唱不衰,直播平台的介入更是为评讲戏提供了别具一格的传播平台。”当天,陈芝玲还带领直播间的观众在廉村各古建筑间领略了一番“廉文化”。

技术加持、数字赋能,传统优秀文化穿上“潮”服、穿越时空,实现着全新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今年以来,福安市乘势而上,深度解读“福”文化的福安基因,以数字文创园建设为载体,按照打造一个“全家福安”网络直播区域品牌、建设一个“全家福安”直播超市、组建一个“全家福安”宣传矩阵、构建一个数字文创综合服务平台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将“福”文化建设有机融入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福安特色的畲、茶、古、廉、红文化,加快推进‘全家福安’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打造福安城市IP,提升福安影响力。”福安市文体和旅游局局长林霁表示。

闯出新路子

非遗产业“强”起来

时近岁末,福安穆阳线面迎来产销旺季。走进苏堤村,拉面、晒面的场景直映眼帘。丝丝缕缕的线面,在阳光的照耀下宛若银丝,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乡村美景。

穆阳线面距今已有680多年历史,制作技艺入选宁德市级“非遗”项目。近年来,福安市将穆阳线面作为特色产业来打造,传承技艺、做强产业,“千丝万缕”奔富路。

“从‘1.0版’的自产自销、靠天吃饭,到‘2.0版’的统购统销、塑造品牌,再到‘3.0版’的工厂化+合作社,穆阳线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穆阳线面非遗传承人陈华兴介绍,通过“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的合作方式,目前,穆阳镇已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线面合作社13家,近三年产值均突破1亿元。核心产区苏堤村有3000多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到线面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全产业链中。

为进一步挖掘“非遗”特色资源,穆阳镇与福安市好穆阳线面专业合作社合力推进穆阳线面观光体验工场项目,让更多人体验非遗文化,为产业赋能。

发展,是“非遗”文化最好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福安立足实际,不断推动“非遗”文化在守正创新中贴近生活、拥抱市场、实现活化,朝着产业化之路稳步迈进。

作为“中国红茶之都”,福安坦洋工夫红茶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因势利导,福安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该市连续举办红茶加工技能大赛,加强对本土制茶能手的挖掘、制茶技艺的传承,坦洋工夫非遗传承人队伍扩充到15人。同时建立“智囊团”,引进、培养茶叶专业人才,鼓励茶叶科技人员通过创办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形式,提高茶叶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构强人才队伍、强化科技支撑。

在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福安实施“村、人、茶、文、旅”五位一体布局,打造坦洋工夫红茶核心区,利用老厂房、老宿舍、老茶园改造建设集茶业生产、研学实训、文旅文创等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并设计“一旅茶乡”“寻缘·坦洋工夫”两条旅游路线,让游客了解坦洋工夫发展历程,体验制茶技艺,促进坦洋工夫茶文化的传播。(闽东日报记者 王志凌 通讯员 陈雅芳)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