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区县动态 > 正文
寿宁:“文化惠民+”乡村发展新活力
2022-10-18 11:44:10 吴苏梅 来源:宁德文明网  责任编辑:陈玲汇  

宁德文明网10月18日讯(通讯员 吴苏梅)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寿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志愿队以服务乡村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北路戏、冯梦龙、廊桥三张文化名片内涵,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通过政民携手打造乡村文化融合场所,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惠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9月18日,在寿宁县凤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行的以“喜迎二十大共贺丰收年”为主题的2022年寿宁葡萄丰收节暨凤阳民俗文化旅游节上,由寿宁县北路戏传承中心和凤阳北路戏剧团的演员们联袂献演的《凤阳是个好地方》《茶乡故事之二/高山茶传奇》等北路戏新编剧目一一上场,为十里八乡的群众及游客送上一场难忘的视听盛宴。

寿宁南阳镇龟岭村狮武志愿队表演。吴苏梅 摄

听北路戏,看北路戏,对于寿宁群众来说,历来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大餐。多年来,为了让北路戏能更好地服务于民,寿宁县专门投入1560万元,拓建改造北路戏剧院,设立北路戏展示馆,扩大演员队伍,并发挥中心的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新编北路戏剧目。将北路戏演绎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持续到旅游景区、主题村落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推进文化惠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近些年,传承中心通过一系统创新举措,精心创作编排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艺节目。两年来,下乡开展文化惠民“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等公益演出活动200多场次。”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吴卫平说,“今后,我们将加大下基层、进校园、进村庄、入景区的文化惠民演出力度。届时,所有群众、游客都可以免费观看。让乡亲们享受高大上的文化艺术,满足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通过北路戏下乡,把高品质的文化业态送到群众‘家门口’,让沉默的‘非遗’‘活起来’,让‘更好地保护,更好地传承,更好地共享’成为社会共识。”寿宁县委宣传部部长吴传洪说。近年来,寿宁还以节为媒,深耕乡村特色文化节庆文化,走农文旅融合之路。投入资金举办下党闽派古琴馆游学活动,梦龙天池百花节,下党电商文化旅游节,大熟美食节,托溪乡采笋节,竹管垄高山茶开茶节、李家洋“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武曲大韩寿橙丰收节,凤阳葡萄丰收节等具有本土气息的文化旅游体育活动近百场。逐步形成“一乡一节庆、一乡一特色”的文化旅游节会品牌。同时,大力引导体育健身志愿服务项目,发展户外运动、乡村休闲游品牌,打造山地自行车营地、森林健身步道、茶山健身公园等具有体育特色的综合休闲体,带动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采摘、观光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让群众即富了口袋又愉悦了身心。

扶持队伍激活文化振兴内动力

“咚咚锵,咚咚锵……”在上下左右舞动的线球引领下,两只金黄色的“狮子”时而左右翻滚,时而上腰旋转,时而伏地作揖……

每当农闲时节,南阳镇龟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狮武志愿队”的年青志愿者便迎来了每天的必修课,大家集中在村委会楼前的文化广场上进行“狮武”和“驮八仙”表演训练。龟岭村狮武志愿队在寿宁和周边县市颇有名气。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狮武志愿队的狮舞是他们过年时的视觉盛宴。狮武志愿队最早成立于明朝时期,他们将武术、杂技动作揉和在气势威猛的舞狮中,先后编创出“老鹰挫枝”“架上拱桥”“结科砣”等20多个高难度动作和“双狮戏球”“狮鬼”等10多个经典表演项目,表演时间长达3个小时,经常受邀到各地巡回演出。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狮武队员各奔东西,舞狮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008年以来,在县文体局和县老体协的支持下,龟岭村狮武老传承人恢复了“狮武”“驮八仙”这两个传统文化项目。28名中老志愿者重新聚在一起,白天忙农活,晚上集中到广场练习舞狮技术和武术;定期编排、练习节目,大家似乎又找回年轻时的快乐时光。在一些庆典、节日时村民都会邀请他们表演。农闲时他们也会为村里乡亲们“露上一手”。渐渐的“狮武队”民俗文化演出在村里有了名气,在他们的影响下,20多名喜欢表演的年轻人加入到“狮武志愿队”,成了中坚力量。几年来,经过以老带新训练,一起学习武术、杂技、狮武技艺。龟岭村“狮武志愿队”的成长史是寿宁培育乡村文化人才的缩影。人才是干事创业的关键资源。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人才。近年来,寿宁县大力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通过资源整合、下乡辅导、开办学习培训班等措施,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和各类文化活动骨干。通过努力,扶持培育了乡村传统文化技艺、舞龙狮、民间北路戏、提线木偶戏、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腰鼓等乡村文艺志愿服务队86支,乡村文化志愿者骨干近700人,并提供舞台让人才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利用民间力量传承非遗文化

在宽阔的斜滩溪河面上,气势恢宏的双龙木拱廊桥如一条飞龙横跨两岸,将妈祖小公园、河畔栈道、江心公园连接成线,成为游客到斜滩古镇必访的人文风景点之一。

斜滩,古称龙滩,是闽东四大历史文化古镇之一,曾有“闽东小上海”之称。这里,曾经历史悠久、经济繁荣,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上世纪70年代之前,镇内仅木拱廊桥就有10余座,如今所剩无几。木拱廊桥营造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的体现。斜滩民众多么渴望重建一座木拱廊桥啊!依靠村民众筹力量,这个愿望成为了现实。2014年6月,热爱公益事业的斜滩乡贤成立了斜滩社会公益协会。  2015年初,经与镇政府商定协会成立了廊桥筹建理事会准备集民间力量众筹建桥资金。在廊桥筹建理事会成员的带动下,热心公益事业的乡贤和村民们慷慨解囊、纷纷捐款。2016年1月,斜滩木拱廊桥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多雄的主持下正式动工兴建,先后历时3年多,至2019年12月基本竣工。筹办方还将廊桥建设主动融入镇里的茶码古镇打造中,除了建设廊桥主体工程外,还规划建设了西向桥头连接村里的公路、妈祖文化园等。政民合力,非遗文化传承成果遍地开花。为扶持民间力量传承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寿宁县委、县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对民间力量兴建的木拱廊桥给予资金补助。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托溪、犀溪、芹洋、大安等地群众欣起传承非遗技艺的热潮,新建造木拱廊桥15座。这些廊桥不但独具匠心,还充满了人情味,成了村里的文化地标。无独有偶。在寿宁北路戏的发源地凤阳,这股民间力量的凝聚让北路戏这部优秀戏曲文化之花在凤阳开得更旺。凤阳镇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凝聚民间力量,先后累计筹资1700多万元,建设北路戏保护与传承基地演艺中心、凤阳农民文化宫、凤阳镇北路戏文化休闲广场、北路戏发源地戏曲民俗文化展馆及凤阳北路戏校园传承培训中心。与此同时,这股民间力量还对北路戏的遗存进行挖掘并创作新编剧本演绎新北路戏剧目。在北路戏传承保护和发展实践中,凤阳走出了一道独特的闽东乡村文化风景线。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