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各地气温屡创新高,但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却是绿荫环绕,一片清凉。现年94岁的黄振芳在家庭林场管理房内翻阅着《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望着窗外满眼的绿,他的内心是满满的富足感。 三十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曾半年内三次到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亲手种下三棵杉树,并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了“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三库”绿色生态理念,成为周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科学指引。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深刻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赋予“三库”绿色生态理念新的内涵。 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已投产发电。叶晓晖 摄 “我们一直牢记着习总书记的嘱托,让后洋村座座‘荒山’变成青山、成为‘金山’。”黄振芳高兴地说。多年来,周宁始终坚持在放大生态效益上下足功夫,做大做强特色现代农业、全域旅游等生态产业,培育发展可再生能源、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县情实际、富有周宁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森林是水库——涵养水源 滋润鲤乡 周宁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素有“天然空调城”“天然氧吧”之美誉。近年来,该县坚持造林与育林同步、绿化与美化并行,不断锻造“生态周宁”名片。截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到8.4万公顷,有林地面积7.6万公顷,活木林蓄积量达45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2.96%,林地绿化率73.98%。 葱郁林海生生不息地养育着周宁的源头活水,如今,周宁县境内流域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溪流5条,50平方千米至100平方千米的5条,湿地面积从1990年的936.3公顷扩增至1732.52公顷,被列入水源涵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为护好水生态,周宁县将治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累计投入水治理专项经费5.37亿元,从东洋溪等主要流域入手,从流经景区景点、村镇的重要流域入手,“一河一策”狠抓“绿水”保护战。 建立覆盖全域的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实施东洋溪生态治理景观提升工程、赛江流域防洪工程、城区高水高排工程等重点项目;完成132个行政村农村改厕改水、75个建制村污水治理和68个村居河道景观建设……水岸同治,标本并重,上下游同发力,让周宁一条条河流焕发光彩。 盛周百合基地工人正在打包小菊。郑文敏 摄 与此同时,周宁县扎实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近五年来,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万亩,水土流失率从2015年的9.33%下降至2020年的6.03%。 丰富的水资源、良好的水环境极大推动了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在李墩镇际头村,清澈见底的溪流“叫”响乡村游;在海拔1000多米的浦源镇紫云村,重重青山、清澈溪流、壮美瀑布,吸引游客远道而来;在礼门乡陈峭村,绿盈眼底,云雾缭绕,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让古村游项目不断升温…… 森林是钱库——点绿成金 生态富民 “不砍树一样有效益!这片70多亩的生态公益林,我每年都能收到1200多元的补偿金。”说起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礼门乡秋楼村村民陈鸣毅笑着说。 人养山,山养人。依靠丰富的林业资源,周宁县做大生态效益补偿“蛋糕”,扩大全面保护天然林政策覆盖面,选聘161名生态护林员,让绵绵青山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好生态,给了我们一个好的经济基础。”后洋村党支部书记陈妙香说。作为践行“三库”绿色生态理念的“试验田”“先行区”,近年来,后洋村积极探索林旅融合产业化发展模式,和谐牧业、三杉花卉、林下中草药种植等绿色产业纷纷涌入。据统计,2021年,后洋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现如今,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周宁县利用林地9万多亩发展林下经济,培育黄振芳式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00多家,从业人数近万人,总产值超过3亿元,带动近万人就业增收。 在此基础上,周宁县还全面推动高山云雾茶、高山高优蔬菜、高山晚熟水果等产业发展,加快生态与工业、农业、文旅产业等深度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壮大富民产业。 “目前,我们已建成30亩大棚,育有40余万株的文心兰。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产文心兰200万株,产值约6000万元,还可为周边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助力乡村振兴。”今年4月,福建馨蕙兰园艺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余朝晖被周宁生态优势所吸引,将基地扩展至周宁,发展花卉产业。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短短几年间,周宁高山冷凉花卉产业已茁壮成长为支柱产业之一,种植面积2700多亩,年产值达3亿元。 截至目前,周宁县拥有茶园面积10.7万亩,其中有机茶园8700亩;高山蔬菜种植面积约3.72万亩,产量4.7万吨,产值1.93亿元;水果种植面积1.63万亩,产量1.55万吨,产值1.19亿元。 森林是粮库——生态赋能 粮稳民安 盛夏时节,沿纯池镇禾溪村的康庄公路前行,连片的锥栗映入眼帘。走进山里,栗农许张宋正忙着给自家的锥栗除草。 锥栗是重要木本粮食植物之一。近年来,周宁县立足本土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森林天然绿色“粮仓”作用,着力构建多元化林业产业发展体系,积极发展锥栗产业,切实向森林要“粮”。截至目前,该县种植锥栗26000余亩,小小锥栗成为群众致富“黄金果”。 锥栗产业的发展是周宁充实森林“粮库”的生动写照。该县推进撂荒地整治复耕复种工作,出台《促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稳定农资价格保障实施方案》等文件,创新推出“垦荒贷”等金融产品,统筹涉农项目资金,在鼓励规模种植、优质高产示范片建设、品种繁育与试验示范等方面“发力”,持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以来,全县完成抛荒地复耕复种5625.83亩,春粮种植面积13500亩,较上年增加3500亩。 粮食种得好,也要卖得好。该县通过打造“周宁有鲤”区域公共品牌,成立“周宁有鲤”投资有限公司,打造一批优质的拳头产品,壮大产业、占领市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稻谷种植面积5.4万亩,年产值7571万元;甘薯种植3309亩,年产值959万元;大豆种植2712亩,年产值294万元;玉米种植1754亩,年产值263万元……如今,周宁县殷实的“粮库”正不断壮大,不舍昼夜地供应着琳琅满目的优质生态产品,引领绿色生活。 此外,周宁县还鼓励和引导培育龙头企业、家庭林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农业经济向规模化发展。同时,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发展策略,打造各具优势的农业基地,进一步夯实“粮库”根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周宁县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叶晓晖 摄 森林是碳库——云端周宁“碳”索不止 “拿到‘碳汇贷’后,我们便立马行动起来,护理茶园,种植玉米、土豆等,忙得不得了。”苏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苏文达高兴地说。 今年,苏家山以碳汇权质押的担保方式,向周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申请“碳汇贷”授信20万元。目前,该县已有9家合作社共计获得“碳汇贷”136万元,切实享受到了森林带来的红利。 周宁全县林木蓄积量44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长至72.96%,林业碳汇资源丰富。近年来,周宁县发挥山林资源优势,以竹木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为抓手,通过碳汇收储、碳汇交易,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富”的新路子。 去年,周宁县国有林场一期减排量成功在福建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成为宁德市首个实现成功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目前已累计成交13.6万吨,实现交易收入138.3万元。 周宁在依托森林点“碳”成“金”的同时,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碳库”容量,建成水电站39处,清洁能源总装机约175万千瓦。眼下,周宁抽水蓄能电站这个大型“绿色充电宝”已顺利投产,累计发电5.84亿千瓦时,共节约系统标煤10.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2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1345.63吨。 在做好布局储能、加快创新的“加法”同时,周宁还着力做好节能降耗的“减法”,推动传统产业集约发展,千方百计引进低碳企业,做优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云端周宁,“云”上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宁德市大数据产业园及基础配套设施项目(一期)加紧推进,基本完成场地平整。数字赋能,将让周宁的“碳”索之路越走越宽。 据统计,周宁县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40.92%以上。到2020年底,该县就已全面完成以电力、天然气、生物质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优化转型,全县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无煤化”,基本解决燃煤污染问题,绿色低碳发展已渗透到生活领域全链条,带动全社会逐“绿”奋进、向“绿”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