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宁德要闻 > 正文
周宁:绘就乡村振兴浓墨重彩新画卷
2021-12-24 17:06:11 魏知秋 林子杰 王珊珊 来源:宁德文明网  责任编辑:陈玲汇  

清澈见底的溪水河流、平整开阔的通村公路、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短短几年,一幅幅浓墨重彩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周宁大地徐徐铺开。

茶乡晨曲 张家灼 摄


近年来,周宁县始终牢记嘱托,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决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战役,突破重点难点,串点连线扩面,不断放大生态效益,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县情实际、富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改水改厕 村民“乐”


干净卫生的水冲式厕所,屋前溪水清澈见底,院内蔬菜长势喜人……走进泗桥乡泗桥村林凤笋家中,扑面而来是农村生活的新气象。 


2019年以前,林凤笋家用的还是旱厕。“以前上厕所,不仅气味重,还有蚊蝇在耳边嗡嗡作响,现在客人来家里上厕所也不尴尬了,都说我家厕所干净。”林凤笋说。


小厕所,大民生。近年来,周宁县以实施“一革命四行动”为抓手,探索推广“三化四融合”治理模式,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实行“县级政府投资建设+乡镇政府/村集体运维+污水管网收集+集中处理设施+达标排放”的方式,大力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污水治理行动,致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确保“厕所革命”真正成为民生工程。 


2017年,周宁县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三年改厕任务。截至2019年底,全县新建公厕176座,实现乡村公厕全覆盖。2020年,全县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9.3%,“周宁县泗桥乡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典型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等国家三部委确立为典型范例并向全国推广。 


“厕所革命”如火如荼 全域治水也稳步推进。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荷卧塘中,蓝天白云下的浦源镇紫云村美得宛如“桃源仙境”。“污水改造以后,村里池塘、沟渠不再发臭,环境得到改善,人都精神了!”说起村里水环境变化,紫云村村委会副主任郑承泽满是欣喜。

美丽的紫云村 黄起青 摄


2020年,周宁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采用“EPC+O”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建成覆盖8个乡镇26个行政村的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及配套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1144吨。 


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周宁县还大力推动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实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有效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升级。


同时,该县以列入水源涵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契机,将“治水”作为改善县域生态环境的突破口,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在全市率先提出并实施“民间河长”做法,并建立全市首个“河湖长+公检法”工作模式,不断提升水环境治理保护水平。


加强城镇生活、畜禽养殖、农业面源、工矿企业等排污综合治理,实施一批安全生态水系、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水保工程……周宁县坚持水岸同治,一条条河流经过治理重新焕发光彩。 


为推进治水工作落细落实,避免污水处理设施“建而不管”,周宁县依托“生态云”平台,打造农村生活污水监管新模式,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掌上实时监控,让数据跑步、人少跑腿。


 如今,周宁农村露天粪坑被全面取缔,化粪得到无害化处理,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大幅改观;域内54条大小河流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沿线110个村庄整体形象和品位大幅提升;省考核断面水质、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主要湖库水质达标率100%。 


环境整治 颜值“亮”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傍晚时分,随着一首《茉莉花》音乐由远及近,一辆白色的环卫车停在泗桥乡坂坑村村道上,村民纷纷提着垃圾桶走出家门。

环卫车驶入村庄收集转运垃圾



过去,由于交通闭塞、缺乏环保意识,村民常将垃圾乱扔,不是扔到门前水沟,就是随手丢在路边,村庄环境“脏乱差”。近年来,坂坑村以党建带村建,强化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探索“户分类、村收集,湿垃圾生态处理、干垃圾镇回收清运”的治理模式,实行网格化卫生管理,同时,将湿垃圾加工处理成有机肥,实现变废为宝。 


现在的坂坑村,村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村容焕然一新,村道干净宽敞,房前屋后的绿植等将山村装点亮丽古朴,成为该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典范。


 而在李墩镇东山村,村道、巷道洁净如新,花圃、步游道铺设的鹅卵石清新雅致,房前屋后绿树环绕,村民叶秋莲在家中对垃圾进行分类。“果皮、菜叶等放进湿垃圾桶,骨头、塑料袋等放进干垃圾桶,分好后有保洁员定时上门收集,非常方便。”叶秋莲乐呵呵地说。


村民把门前屋后打造成微花园


坂坑村、东山村是周宁推动农村垃圾治理的缩影。近年来,周宁县立足县情、统筹谋划,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扎实推进源头干湿分离、就地分类减量,初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山区实际、农民可接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农村垃圾治理新路子。


同时,该县重点围绕厨余垃圾、畜禽粪污、农作物废弃物和林下有机废弃物“四污合一”统筹处理模式,从农村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收集、转运、无害化处理、有机肥生产,到有机肥销售及还田利用,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形成了完整链条,真正变废为宝。 


今年3月,周宁县率先在我市完成城区、镇村全域环卫市场化运营,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治理模式。垃圾整治有效果,村容村貌齐美化。


冬日,踏入周宁乡村,依旧有清新的花香扑面而来。浦源镇龙住院村两委围绕“修缮、拆除、种植”工作思路,一手“拆”、一手“控”,打造“四季古村游”;泗桥乡赤岩村,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种上绿植,把家门口变成一个个“微花园”“微菜园”…… 


宜居宜业 产业“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行走在青山环绕的七步镇后洋村,古朴典雅的长廊水榭沿溪而建,宁静和谐的土木房屋依山傍水,还有七彩的房屋,生动的3D壁画,构成了一幅新图景。 

七彩后洋


近年来,后洋村立足实际,改水改厕,全面整治乡村面貌,对村庄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打造移步换景特色景观,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同时,后洋村依托黄振芳家庭林场,深入践行“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三库”绿色生态理念,推动“以林兴业”,打造“黄振芳”生态文化品牌。大力发展“家庭林场+乡村观光”旅游路线,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引进牧场、花卉企业,用美景换来好“钱”景。 


“留住‘美丽’,更要经营‘美丽’。”周宁县乡村振兴办专职常务副主任赖发良表示,“农民盼这盼那,最盼的还是增收致富。因此,我们不仅要提升村庄环境,更要打造支柱产业,让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周宁县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载体,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创新探索“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好生态牌,念活“生态经”,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提升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基础性保障。”赖发良说。为打造发展乡村旅游典型,周宁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专项行动,以点带面推动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民生工程。同时,聚焦全域旅游发展的短板与薄弱环节,通过争取上级各类补助、地方专项债、鼓励民间投资等多元化方式,对旅游村庄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完善旅游公厕、停车场等设施,推动景区景点建设,提升村庄形象与功能。 


该县适时扶持农家乐、民宿、露营基地、自主采摘园发展,鼓励引导群众从事特色工种、传统手艺、民间土菜、乡村美食等产业,将旅游红利惠及每一个有条件的乡村,一大批村民搭乘上“旅游+”的快车,因旅而业、因旅而富。

亲子互动采摘阳光玫瑰


坚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原则,借助全域旅游这一平台,周宁县促进农旅、文旅、商旅等充分融合,越来越多的外出周宁青年返乡投身家乡建设,短短三年,共有56个乡村游经营点先后开放运营,涵盖游览观光、休闲度假、采摘体验、户外探险等多种类型,累计创建省级以上旅游品牌50多个,打造了一批远近闻名的网红景点。环境变好了,产业兴旺了,乡村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周宁乡村处处是风景,亲水、采摘、赏花等乡村游逐步兴起。常源村依托传统村落,成为新晋“网红”景点;苏家山村依托生态茶园,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路子;梧柏洋村挖掘革命历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如今,周宁的一个个乡村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在周宁大地徐徐铺展开来。(魏知秋 林子杰 王珊珊)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