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曾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教学资源匮乏、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师资队伍人才流失、学位紧张,一直影响着周宁教育质量的发展。如何扭转这一局面?通过“腾笼换鸟”增学位、引人才强队伍、扩资源辐射带动……如今的周宁,教育事业发展迎来巨大变化。 人口回流,教育问题日渐凸显 2012年,受金融风暴影响,又在周宁县“回归工程”的号召下,不少外出经商和务工人员纷纷回到周宁发展。人口的大量回流让原本学位就少的周宁学校,面临极大挑战。而城镇化又导致城区人口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凸显。每年的“上学季”,成了家长们的“上访季”。 “当时全家都为孩子在哪上学发愁,招生前一天晚上我就到学校门口排队,生怕去晚了孩子没学上。”家长陈长贵回忆,“孩子最终上了学,但是一个班有六七十名学生,孩子回家后经常抱怨座位太挤,进出不方便。” 陈长贵所说的问题在当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当然,不单是学位不足、大班额,人才流失、教师队伍老龄化等问题也一直是影响周宁县教育质量和发展的痼疾。 “基础设施一度薄弱,教育经费紧缺,装备严重不足,特别是信息化装备短缺,师资队伍人才流失,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综合影响了周宁的教育质量和发展。”周宁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教学培训对于乡村教育和基层教师十分重要,也是必需的。基层教师相对城市教师来说教学培训太欠缺了。”狮城中学校长陈林生说,即使有一些培训,由于缺乏对乡村教育发展需求的针对性,培训形式单一,也调动不起参训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参训效果达不到实质要求。 “教育是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工作,它涉及千家万户,是群众关注度最高的工作之一。为此,周宁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实际,以长远的战略眼光谋划周宁教育未来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走出去引进来’、特长教育、集团化办学、‘小片区’管理迈出了新步伐,教育教学治理得到了显著提升。”周宁县副县长林旺梅说。 “腾笼换鸟”,加快补齐学位短板 周宁县原有四所公办幼儿园,但学位依然不足,无奈,不少家长只能选择私立园。 怎么解决这一迫切的民生问题?周宁县委、县政府决定“腾笼换鸟”。 2019年,周宁县职业中专搬迁至新校区后,该县对校区原址进行改造升级,摇身一变,成为一所新的小学(狮城第三小学)和实验幼儿园新校区。而实验幼儿园原校区,则变身为狮城第一幼儿园,全新的狮城第一幼儿园将提供140个学位。 “前两年大女儿入园摇号,可把我们折腾坏了,学生多学校少,生怕她摇不上。今年小女儿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新增加的一所公办园,消除了我们之前的种种顾虑。”家长陈建川说。 近日,该县秋季城区公办幼儿园经过三轮电脑派位招生后,还有学位富余,大大减轻就学压力,家长们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了。 周宁县职业成人教育学校、第三实验幼儿园、狮城第三小学改造工程、周宁十中综合楼……一个个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相继投用,为广大适龄学生就近入学提供了便利,也有效缓解城区学位紧缺、“大班额”问题。 同时,该县还把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教育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采取自主报名、电脑摇号的方式招收进城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城里娃有书念、念好书,农村娃也是党和政府一直的牵挂。 周宁县玛坑乡杉洋村的幼儿园项目正抓紧建设,以确保明年能投入使用。该园设3个幼儿班,建成后可容纳180个学位,有效化解农村儿童“入园难”等问题。 “我们都在村里,孩子进城读书不方便,现在村里就有幼儿园,很好。”杉洋村村民詹团蕊说。 杉洋幼儿园的建成,是周宁县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农村适龄儿童学习条件的一个实例,而其作为一所村级幼儿园,也是受益的众多农村学校之一。该县在李墩镇、浦源镇、咸村镇、玛坑乡、礼门乡、泗桥乡等乡镇所在地也启动了中心幼儿园建设,将新增学前优质学位1600余个。 “十三五”以来,周宁县科学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方面累计投资4.18亿元,实施周宁县职业成人教育学校、狮城中心幼儿园等28个项目,新增优质教育学位486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9.6%。 创新模式,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音乐贯穿于人生旅程,那么音乐与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在周宁一中,王欣子正在为高一(1)班的学生们上一场题为《生命之歌》的公开课。 2020年8月,作为土生土长的周宁人,王欣子在周宁县人才引进政策的号召下,刚从白俄罗斯研究生毕业就毅然决然返乡任教。 据了解,这几年周宁县连续出台《周宁县引进教育教学人才补助认定操作细则》《周宁县本土教育教学人才补助认定操作细则》等文件,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引进高学历(研究生)人才10名,聘请政府顾问10名,为人才库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撑。王欣子就是周宁县高学历人才引进对象之一,在他们的助力下,该县教师队伍力量得到充实,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大幅提升。 而如何提高原有教师队伍的素质,激发涌现出更多的本土优秀人才,该县选择“借力”。 周宁县积极对接省教育厅,开展“送培下乡”、“引才引智”系列活动,邀请全省或者其他市名师、骨干教师到周宁实地开展教研活动,或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名校跟岗及能力提升培训,选拔优秀骨干教师集中研修提升,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入学校,带进课堂,带动当地教育教学的开展。 “名师的示范引领教学,对我们当地教师的指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给我们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开阔我们视野,优化我们教育理念。”周宁一中初中部教师张积春说。 周宁通过借他山之“师”,雕琢本县教师之“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实现“教”在深山,也有“远亲”。据统计,近年来,共有46位教师荣获全国和省级学科竞赛奖,70多位教师撰写的论文在省、市评选中获奖。 不仅如此,周宁县还因地制宜探索出符合本地发展的教师培育模式。集团化办学、“小片区”管理、“名师工作室”、“青蓝工程”……通过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建立教研共同体,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城乡学校优质资源覆盖面,“大手牵小手”帮扶薄弱学校、薄弱教师,带动县、乡、村各级学校、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进一步提升教师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 “现在学校足球场、食堂有了,教室更亮洁,设备更齐全了……”掰着手指一项项细数,周宁九中的魏丽琼老师喜上眉梢:“最重要的是,多媒体让教学方式发生大变化,而教师培训也让我们不断成长,自然也就能给孩子们更专业、更优质的教育。” 随同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一起发生改变的,还有教师们的工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工资只有几百元,现在已经是5000多元了。”魏丽琼说,在泗桥教书,每个月还有600元的交通补贴。物质上的保障,让更多刚毕业的优秀大学生安心扎根大山,贡献力量。2016年至2020年,该县新招聘教师381名,全部补充到教学一线。(闽东日报 魏知秋 黄起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