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宁德要闻 > 正文
福鼎:嘭嘭鼓声声 唱尽古今事
2021-05-10 09:53:43  来源:宁德文明网  责任编辑:叶伏国  

“嘭、嘭、嘭……哒、哒……”未见其人,先闻鼓声,配以声腔悠扬的闽南语歌调,便能轻易抓住人们的注意力。

这是福鼎民间广为流传的特色曲艺——嘭嘭鼓,又称“蓬鼓”“渔鼓”或“嘭嘭咚”,因击鼓嘭嘭作响而得名。民间艺人通常带着一个竹筩、两块竹板,说见闻、唱市井、演喜怒,融通俗性、趣味性、便捷性于一曲,让听众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如今,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和改造,嘭嘭鼓逐步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方言说唱艺术,列入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溯 源 

说唱深入人心

“嘭嘭鼓源于唐宋时期,在明代得到发展,自闽南一带传入贯岭,主要在街头表演。”贯岭镇卫计文体中心主任阙昌斌说,贯岭地处闽浙边界,与浙江苍南、平阳一带语言相近,嘭嘭鼓在演唱风格、曲目传承方面大同小异。

嘭嘭鼓进校园

“在没什么娱乐活动的年代,看嘭嘭鼓表演是人们茶余饭后最为期待的一件事。”说起嘭嘭鼓,已过天命之年的资深爱好者梅传贤仍是热情满满。他说,嘭嘭鼓的表演形式虽然简单,却能演绎人生百态,这是因为它的说唱、演奏技巧十分丰富。

嘭嘭鼓表演有唱有讲,以唱为主,以表、白为辅,唱词句式一般较为统一,基本为七字句,用闽南语方言唱念,朗朗上口。

竹筩和竹板是嘭嘭鼓表演的标配。艺人演唱时,需以左臂环抱长竹筩,左手拇指和中指、无名指捏着一对竹板打节拍以助气氛,右手拇指按住竹筒下端,其余四指以击、滚、抹、弹等指法有节奏地拍打着鼓面,发出“嘭!嘭!”之声伴奏,鼓声响亮、板声清脆,曲调高昂雄浑,尾声悠长传神,别具韵味。

“根据生、旦、净、末、丑不同角色,艺人要配合不同的感情和声音。”梅传贤举例,演绎包公等老生形象,需刻画出威严感,声调下沉,从腹部发声;旦角以喉发声,净角通过脑腔共鸣;丑角则最为轻松,可自由发挥,演出诙谐感即可。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嘭嘭鼓艺人们总是走街串巷传唱着《薛仁贵征东》《梁山伯与祝英台》《绿牡丹》《杨家将》等一首又一首经典曲目,有时录制进小广播喇叭,家家户户都要守着时间,听上一段。

贯岭嘭嘭鼓队参加“三下乡”活动

传 承 

留住传统精髓

“板子打起闹吱吱,嘭鼓一响讲稀奇,民俗曲艺传世宝,请听一段采茶诗……”春暖枝头,茶园又吐新绿,贯岭嘭嘭鼓队队员们早早就开始排练《采茶歌》。

林元献便在其中。说起自己与嘭嘭鼓结缘的经历,他笑言是兴趣使然:“我原来是民间乐队的一员,一直很喜欢嘭嘭鼓,也想把这份文化保护传承下去。”加入嘭嘭鼓队伍后,林元献多年苦练,逐渐掌握了嘭嘭鼓的说唱技巧,并能编写应景的新调。

“我们将现代生活融入曲中,先后创作了《宣传党的十九大》《槟芋诗》《新思想我来讲》等作品,以曲化人。”在林元献看来,嘭嘭鼓传承得以继续,是因内容与时俱进,但表演形式不变,传统伴奏乐器更不能丢。

据介绍,旧时竹筩长3.3尺、竹板长1.8尺,隐含传说。后来,为了方便携带,调整竹筩长为2.8尺、竹板长3.3寸。制作的工序不多,但很讲究,从取材到成品,每一关都要严格按照古法。比如,鼓身以桂竹为首选材料,取中间段2.8尺、厚度0.4厘米为最佳,制作时,需将竹节打通、打磨圆润。

“一只鼓的好坏,往往取决于鼓面。”嘭嘭鼓艺人郭承小说,选用猪油薄膜是嘭嘭鼓鼓面制作的传统。“首先,从猪板油上撕下薄膜,刮掉油脂后,撑开晾晒、风干,再用水软化,剥离剩余油丝,重复两三次才能得到一张薄而韧的鼓面,击打时脆响而余音不绝。”

一人一鼓一拍看似简单,但艺人们往台上一站,说唱念打,起承转合间,深深唱进了观众的心坎里。“最多的时候,一场演出可以吸引近2万人观看。”林元献说。

创 新 

多元融合发展

“唱得太好了”“回忆的味道”“我爷爷的最爱”……去年7月,一段时长60秒的嘭嘭鼓表演在短视频平台播放,收获近3万浏览量,好评不断。

“人口普查大点名,你我携手阔步行……”披上红色绶带,贯岭嘭嘭鼓队队员们摇身一变,成为福鼎市理论宣讲轻骑兵,说唱宣讲传递党的“好声音”,广受欢迎……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嘭嘭鼓如何带来更多新意?福鼎选择突破传统圈层,让嘭嘭鼓曲艺跨界合作碰撞新火花,变“加法”为“乘法”,走出“深闺”。

“原来嘭嘭鼓的观众大多是中老年人,我们想利用时下新媒体手段,让传统曲艺衍生出新活力,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阙昌斌说,不同传播渠道,更影响着嘭嘭鼓展示内容的演进和更新。

让嘭嘭鼓进校园正是一种有益的创新尝试。目前,福鼎市实验小学、桐北中心小学、桐南小学、贯岭中心小学等学校已陆续开设嘭嘭鼓社团课,邀请艺人指导学生演唱,并作为宣传节目,搬上校园舞台演出。

“学校里还配置了缩小版的嘭嘭鼓乐器,让学生们直观体验嘭嘭鼓的魅力,从而肯学、乐学。”郭承小在演出之余,还承担着贯岭中心幼儿园的嘭嘭鼓教学任务。她说,嘭嘭鼓薪火相传,代有传人,她对自己走的这条路更有信心了。(闽东日报 王婷婷)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