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来到周宁县泗桥乡坂坑村,只见干净宽敞的县道穿村而过,两侧黄色立面的楼房整齐排列,房前屋后的红叶石楠、月季等将山村装点得亮丽古朴。 据坂坑村党支部书记宋玉春回忆,两三年前的坂坑村,可没有这般美丽。街面上有三个“垃圾堆”,路旁的水沟臭气熏天,家家户户门前乱搭乱围、养鸡养鸭,人们宁愿绕远路也不想经过坂坑。 坂坑村位于周宁县西北部,距县城21公里,是市级产业薄弱村。一个基础薄弱、脏乱差的偏远山村如何“逆袭”成为省级卫生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记者进行了走访。 制定村规民约 “近年来,县城市管理局牵头实施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工作,提升人居环境,在我们村先试先行探索开展垃圾干湿分类、厨余垃圾治肥工作,形成‘主干联片、党员联户,环卫网格化管理’模式,打造‘环境美、经济美、生态好、生活好、乡风好’的美好坂坑,不断提高百姓幸福感、获得感,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泗桥乡党委书记郑春章说。 看似短短的一段话,从模式到目标,从理念到实践,操作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改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垃圾焚烧处理的旧习,开展垃圾分类,改变村民意识是第一道“坎”。 “以前,我们村的垃圾通过户集、村收、村处理,一般都是直接烧了,污染土地也污染空气。”宋玉春说。 作为传统村落,接地气的村规民约发挥了大作用。“我们修订村规民约管理制度,将垃圾分类治理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同时成立坂坑村垃圾分类整治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垃圾分类整治推进工作。”宋玉春说。 为了让村规民约有群众基础,该村先做“减法”,开展村容村貌美化工程,将街道两侧和群众房前屋后的灰楼、柴火堆、违章搭建、农具堆放点作为整治重点,拆除了140处灰楼及违章搭建,同时实施了房屋外立面改造、主街道改造提升等10多个项目,原来的3个“陈年垃圾堆”变身休闲广场、休憩亭、公厕等,路旁的臭水沟变成了人行道。 环境整治成效初显,又紧锣密鼓地采取“加法”,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垃圾处理责任》《保洁工作职责》等,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村规里面都写着,大家都看着,肯定不好意思乱倒垃圾、乱扔垃圾了。”村民宋祖端说。 提升基础设施 垃圾分类、生态化处理,基础设施是关键。该村投入35万元建成有机垃圾处理房1座、垃圾分类亭1处,设置垃圾分类广告宣传栏,购进厨余垃圾加工设备、垃圾运输三轮车,为全村178户村民统一配置3个分类垃圾桶。 村民们自觉将垃圾干湿分类收集,干垃圾由乡垃圾转运车每周一、三、五统一收集转运。 每当垃圾车响起不同音乐时,代表着所收的垃圾干湿类别不同,这时村民们总能提着家中对应的垃圾桶在村主干道两旁等候车子经过,把家中的垃圾倒往车上。垃圾车则运往城关统一进行处理。 湿垃圾分类收集后,每日分拣员上门回收,运送至垃圾处理房由保洁员进行加工处理。湿垃圾先后进行加工、发酵、烘干等几道工序,制成有机肥且无其他有害物质排放。加工成的有机肥,包装封放,定期提供给花卉基地、水蜜桃基地使用,真正实现变废为宝的目标。目前,坂坑村每日收集湿垃圾100至150公斤,产出有机肥20至30公斤。 “这些有机肥,我们种菜、种花也在用,不仅环保,而且种植的蔬菜收成好,花开得也艳。”村民陈月华夸赞道。 建立长效机制 为巩固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该村还立足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了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和模式。 “我们创新网格化卫生管理模式。将全村划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由3至5名党员负责,每名党员包干监督联系5至8户,其中村书记、村主任各包10户,村两委成员各包5户,剩余党员一带三,村民代表、小组长及六大员一带一,逐户培训垃圾分类知识,并对垃圾分类进行指导。”周宁县城市管理局局长吴克明说。 同时,利用村集体活动和广场舞的时机时时宣传,逐步培养村民分类投放垃圾的良好习惯,形成了家家户户有人教、有人管、有人监督的工作机制,使垃圾分类治理深入人心,成为全体村民的自觉习惯和新时尚。 采取“党员推荐、群众代表签字认可”的方式,确定村党员、县人大代表为总环境卫生监督员,负责收集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分拣员每日上门检查各户垃圾分类收集情况,及时提出指导意见,确保垃圾分类收集到位。卫生监督员、环卫网格长每月月底对每个片区进行网格环境卫生评比,将结果贴在宣传栏上给予通报,年底进行总分大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各五名,分别给予3000元、1000元、600元的奖金。 对于做得较好的、受评奖名额限制未评上的村民,年终村两委将给他们送上食用油、有机肥等物资奖励。通过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利用,实现群众垃圾分类知晓率100%,村民配合垃圾分类上门收集达100%。 该村的垃圾干湿分类工作经验做法吸引了来自上海、浙江、福鼎、政和、建瓯等省内外人士到村学习交流,去年7月农业农村部等国家三部委联合发文确定泗桥乡为农村厕所革命及资源化利用典型范例并全国推广。 日前,周宁县在总结坂坑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的基础上,拟计划在全县有条件的行政村全面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首批计划28个行政村和1个乡镇,已筹措900余万元给28个村各配备一套当前国内先进的湿垃圾处理设备,推进垃圾就地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当前,已实施的村有浦源镇龙住院村、七步镇苏家山村,正在实施的村为咸村镇云门村、浦源镇浦源村、七步镇后洋村等27个村。(记者张文奎 通讯员 黄起青) □记者手记 过去,群众受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限制,对人畜粪便,或随意排放、或直接还田,极大影响了群众的生活品质,更是造成了土壤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和全域旅游的蓬勃发展、农家肥需求使用的减少,粪污处理成为极大的难题,坂坑村探索推进的“三化”(污水净化、粪污资源化、管理常态化)治理模式,使得人居环境面貌大幅改观,并实现了垃圾变废为宝的目标。 长期以来,贫穷和脏乱差被画上等号,“坂坑实践”则打破了这个魔咒。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能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百姓富和生态美就能有机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