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宁德要闻 > 正文
柘荣石古兰村:多元共振 让“荒山”变“金山”
2021-03-30 09:20:05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叶伏国  

近年来,柘荣县英山乡石古兰党支部紧扣该乡“农旅兴乡 茶药富民”发展思路,以“石古兰香,野放茶村”为主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以“石古兰”野放茶基地为主,水果、林下种植等多元结合的特色“茶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引领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 需要“带头人”

“这里有乡贤们创业所需的地缘、人缘、血缘。”在英山乡党委书记雷永清看来,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才能有效实现增收。

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要兴旺。2015年,石古兰村党支部以优惠的政策和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在外乡贤王岩龙回村创办了石古兰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英山乡盛产茶叶,茶叶产量最高时几乎占了整个柘荣茶叶产量的半壁江山。而石古兰村海拔800米至1100米,昼夜温差大,常年云雾缭绕,土壤矿物质丰富,非常适合种植高品质高山白茶。经过与当地党委政府充分分析、探讨之后,王岩龙最终选择走高端白茶路线,把自己的基地选在了石古兰村背后的一座荒山上,并直接以古雅的村名命名自己的企业。

“从我记事起这座山就是这个样子,土壤干净、纯粹。在别人看来这是一座没什么价值的荒山,但在我看来,这是在农药和除草剂泛滥的时下中难得的一块净土,是石古兰村的金山银山。”

2016年,王岩龙回村流转土地1000多亩种植荒野白茶,其中核心“石古兰野放茶”基地占地550亩。该基地秉持“自然农法”的管理理念,不开荒、不挂白。

野放茶自然“放养”在深山老林之中,与野草、灌木、野生杜鹃、蓝莓等植被共同生长,以丛林中自然飘落的枯叶为养料,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修剪,在最大程度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又保证了白茶的优质品质。

2018年,该基地白茶开采,产出野放茶仅35公斤。而到了2020年,产出的野放茶产量已增至400公斤。在今春,石古兰野放茶更是将进入丰产期,预计产出茶叶1500公斤。不仅如此,每公斤野放茶的价格也比2018年翻了三番。野放茶种植所带来的除草、采摘、门店经营等多种务工岗位,每年可带动石古兰村民增收150多万元。

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造就了石古兰野放茶的独特与珍贵,品牌效益逐步凸显。2019年“中茶杯”茶王赛中,石古兰的白毫银针获得了特别金奖。

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为石古兰村民办理了白茶收购专用卡,并以高出市场30%的价格统一收购村内茶叶,让村民共享品牌红利,每年带动村民户均增收1万多元。

如今,石古兰全村已发展茶叶种植2000多亩,全村100多户群众均发展茶叶种植,全年可生产茶叶30多吨,年产值900多万元。漫山遍野的“野放茶”把曾经的荒山变成了如今的金山银山,为石古兰人致富奔小康铺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多元共振 让偏僻农村蝶变

将石磨、砖块、瓦缸、竹筒等农村常见小物件,通过精心组合,摆放在房前屋后,并种上菖蒲、兰花等各色植物,农家庭院成了一个个“小花园”,处处透着诗情画意。“这就是我心目中带着浓浓乡愁的小山村。”日前,浙江泰顺游客小许在柘荣县英山乡石古兰村游玩时不由赞叹。

“原先的石古兰村可不是这样。”石古兰村党支部书记王宗平介绍,石古兰村由于地处偏僻,除了大片的树林,就只有几丘山地。受限的自然条件,使得许多村民不得不外出务工谋生,村庄也因此衰落破败。“自从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们以最美古兰小溪为纽带,打造兰花幽谷、最美花田、百亩竹林等多种休闲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来。”

据了解,在打造专业“茶村”的同时,村党支部着眼走茶旅融合的发展之路,制定“三区一中心”(野放茶旅融合区、茶山林海拓展区、多元农业观光区、核心服务中心)产业布局规划,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打造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避暑养生于一体的茶主题生态旅游综合体,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在多元农业观光区的建设上,村党支部领办成立溪谷生态农业和博农农业合作社,建设130亩冬桃基地、50亩羊肚菌基地、160亩“野生刚竹笋基地”等兼具经济效益、农旅观光功能的多元产业基地。并积极引导在外经营餐馆的村贤回村办农家乐。如今,地道的英山药膳兔子、泥鳅面等美食已成为游客到此必不可少的旅游美食体验。

同时,石古兰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对进村主道路进行白改黑,配套建设了公厕、停车场,并对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提升,还针对闲置的农家庭院,精心设计建设了美丽庭院。如今,昔日破败的小山村已“穿上了新装”,蝶变成了网红打卡地。(游松柏 郑颖)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